會計實習教學革新
時間:2022-07-26 12:41:06
導語:會計實習教學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回歸“原點”:轉變模式
摒棄傳統的教學實習模式,構建“先理論—后實習—再理論”的教學模式,將實習貫穿到整個理論教學中去。對于會計實習課教學,教師應該在某一章知識點梳理后,結合目前會計實務中的常見問題,設計幾個有針對性的課題,讓學生進行操作,然后將實際操作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予以歸納,并結合會計專業課的基礎知識進行剖析,學生加以糾正后再次進行操作,做到“實際操作中有理論,理論教學中有實習”。這樣,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會計理論的理解,也提高了實際操作的技能,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幾年的教學實踐表明:實踐性教學不應該拘泥于某一種形式。第一,實踐性教學可以在課堂中進行。第二,上機操作作為一種主要形式,理論課上學到的基本知識可以在上機后得到鞏固和提高。在手工帳操作完后再到計算機上完成一帳套,以體會二者的聯系與區別。第三,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到社會實踐中去鍛煉自己和提高自己。
二、找準“圓心”:改革課程
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專業課的興趣,必須改革現有的課程。以編寫教案為例,教師可以把課程中的基本原理、基礎知識講明白后,不要采用專一的會計案例,而是先把有關企業會計制度學精吃透,把某企業、事業單位實際業務為例題,寫成活頁式的教案。再結合現實生活中事例,比如一個小手工作坊、一個小商店、一個飲食服務店,一個家政服務團等,把他們可能有的業務歸納出來,以此為依據加入教案的編寫,再編制相應的作業題,一個行當作為一個案例,從建帳體系到憑證處理,寫成講義式案例,通過精心組織課堂教學,合理安排練習時間和作業布置,既傳道解惑又好似就業指導。對于目前的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應按“大專業、小專門化”的目的要求,對“小專門化”中的一些共同性的基礎課程,進行科學、合理、有機地綜合,削枝強干,刪繁就簡,實行模塊組合。首先,選擇一種邏輯思維主線來安排課程內容,大多是以知識的系統性為主線并輔之以必要的技能訓練,同時滲透能力培養。其次,將幾門學科知識融合為一門新的學科或沖破學科體系的束縛構建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體系。實踐證明,在有機整合后實施教學,真正使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既節省了教學課時,又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劃好“弧線”:優化教法
傳統教學方法一般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其主動性和能動性未得到充分的調動,從而學習的效果不太好;筆者認為會計實習課應是以學生為中心,理實結合;邊講邊練,練中有講,講中有練;再利用實物、模型、幻燈投影和電視錄像等,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1.搶先下手:形象化教學
學生對于他們沒有接觸過的賬簿、報表,毫無感性認識的內容是很難接受的,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具體的實物或模型,形象的語言、掛圖、演示、多媒體等方式,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獲得感性認識。
2.連續出招:啟發式教學
職業學校的實習課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獨立思考,從而真正領會教師傳授的知識,以達到實習教學的目的。我們實習指導教師的任務,不光是教學生簡單的基本操作,還要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學習《會計電算化》時先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和會計的基礎知識,同時會根據原始憑證或經濟業務編制記賬憑證。假如手工編制記賬憑證錯誤,那么采用計算機編制也肯定發生錯誤,所以實習教師要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具體的實習教學中,在記賬憑證編制之前,先讓全班學生各自手工編制,然后找出大家存在的典型錯誤,再一起進行探討,讓學生自己分析優點及不足,最后教師再綜合,同時提出一個最合理的編制憑證的步驟。這種教學方法效果很好,也能培養學生的動腦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能加深學生對收款、付款和轉帳憑證的正確理解。
3.合理變招:因材施教
在實習教學中要注意因材施教,以便不同程度地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技巧。在會計實習課中,因為每位學生智力的好壞、動手能力的強弱、分析能力的高低都是不一樣的,有些同學條件差,工件做得又慢又差,這就需要教師考慮“因材施教”的方法:既要讓能力差的學生完成好工作任務,又要讓能力強的學生“吃飽”,并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