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專業教學計劃整體研究

時間:2022-08-16 08:59:35

導語:電子專業教學計劃整體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專業教學計劃整體研究

一、課程體系基礎研究

1.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專業課程結構體系具有客觀性、繼承性和延續性。任何一個學科的發展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高職高專院校,要正視學科發展規律,深思熟慮,有條不紊的開展新專業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不能盲目求新求快,打亂學科布局和建設思路。

2.建立有效的課程體系評價機制。課程體系評價機制不是一個靜止不動的概念,應該隨著行業需求導向進行適應性變化,發展。普通全日制高校目前已有自己成熟的專業體系和評價機制。但高職高專院校生源師資又不能與重點全日制高校相提并論,因此建立適應于高職高專院校自身的專業體系評價機制,是非常重要的任務。雖然電子、通信專業在絕大多數綜合性高校或專業型高職院校都不陌生,但課程體系的建立,需要一個長期探索驗證的過程,才能保證專業體系的科學性,建立審慎有效的評價機制,意義正在于此。

二、專業互補性研究

1.電子通信專業課程互補性研究的意義。高校的各個專業既有相通,又有不同,人為設置專業壁壘不利于學科融合和學科發展。現代工業技術告訴我們,單一專業人才需求已經向復合型人才需求轉變。因此我們應該從全局和整體著眼,進行學科建設。

2.專業互補的原則。不同類型的知識和不同的知識傳統上,既有相互獨立,又有相互補充的作用,即互補性。相互獨立指知識體系具有不可互替性,相互補充作用,可以通過如下準則判斷:①學習成本互補,即掌握一門知識對于降低掌握另一門知識的學習成本有顯著作用。例如開設計算機程序課,有助于掌握后期的開發技術;學習數字信號處理,圖像處理有助于理解通信系統的響應原理和編碼技術。②知識繼承性互補,即一門知識是另一門知識的進一步深化。一般可以采用倒推法進行課程設置的互補性研究,例如電子通信最終需要掌握通信產品軟硬聯調的開發技術,則需要學習FPGA、DSP、嵌入式、SOPC等專業課程,而為了掌握這些需要學習電路原理、數字電路、模擬電路、高頻電子、PLC、通信原理等前級課程,這些課程又要求需要數學、大學物理、程序類課程作為基礎,依次類推可以得到課程體系的框架。

三、教學平臺實踐

1.硬件平臺的建設。發揮高職高專雙師型教師的作用,將專業學習與實踐項目密切結合。對教師進行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培訓和提高,引入企業一線的技術和經驗人才,不定期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到校舉辦相關講座;有計劃的送教師到一線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打造一支本領過硬的師資隊伍。加大實驗室,實訓基地的建設力度,進行院校級學科調研,學習其他高校或培訓單位的有效經驗,吸收總結他人的特色和優勢進行自身建設。

2.理論教學的實踐。教學內容無非包含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因此,應該在理論教學的創新上下一番功夫:一者建立有效的課程質量評價體系;二者舉辦跨專業的講課交流,實踐證明:跨專業的交流能夠為教師教學提供更多的靈感,能夠極大的促進課堂教學的創新。

3.教學特色的形成。基于CDIO的教學評價模式能夠讓教師通過分析發現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捕捉到專業教學的基本規律,從而幫助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進,最終形成課程特色,院校特色。四、結束語本文從研究和實踐兩方面簡要論述了高職高專電子通信專業的教學方案和方法,討論了實際教學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并結合實際提出了解決或參考方案。本文所述問題和方案以概括為主,高職高專院校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更細致的研究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