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養成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17 11:08:24

導語:道德養成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德養成教育研究論文

一、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的重要意義

1.黨的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要想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最為關鍵的就是提高全社會人們的素質,尤其是生態道德素質。而大學生作為最為特殊的一種群體,大學生不僅是接受教育最為合適的主體,還是聯系廣大群體中的紐帶,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素質教育,能夠提高大學生素質,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同時還能有利于建設生態文明。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生態道德養成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作為新生的一種力量,能夠使得大學生重新認識自我,進一步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進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所以說在生態文明視域下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生態道德是現代社會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同時也是檢驗廣大群眾全面發展的標志。只有通過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才能在全社會中樹立良好的生態文明觀念,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還能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全面發展的大學生不僅要有著博學的知識,還要有著良好的生態道德素質,在生態文明視域下,能夠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統一起來,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同時還是大學生生態道德素質的教育。所以說在生態文明視域下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在生態文明視域下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能夠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意識,能夠自覺地養成生態道德,不僅是衡量人才的標準,還是衡量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標準。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能夠使大學生有效地適應當今社會思想的指導,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必須在生態文明視域下才能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文明素質,進一步促進了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社會現代化的要求。所以說在生態文明視域下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在生態文明視域下加強大學生態道德養成教育同時也是高校素質教育的一種目標,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生態道德的核心,能夠符合高校素質目標的要求。在高校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不僅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還符合素質教育的內容。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生態道德養成教育,能夠制定出體現生態文明的一種學科,從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中都必須做出一定的調整,能夠適合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學習。高校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就必須對教學方法做出一定的改變,不能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只是一味地注重理論知識的教育,缺少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方法;對大學生進行生態道德養成教育由被動轉為主動,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到養成教育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提高大學生全面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所以說在生態文明視域下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生態文明視域下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

1.高校教學方法落后。在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生態道德養成教育中,教師只是單純地對道德的觀念進行一定的教育,簡單地進行一種形式教育,而且還是沿用傳統的灌輸教學方法,沒有發揮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還缺少實踐活動,不能充分調動大學生對生態道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沒有發揮出生態道德養成教育的效果。

2.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在高校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中,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傳統的教育工作不能適應現當代大學生發展的要求,忽視對大學生生態道德的教育,沒有把生態道德養成教育融入到高校教育中,就不能發揮生態道德養成教育的作用。大學生沒有處在特定的德育環境中,面對新的問題和挑戰不能進行自我教育,影響了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3.師資力量短缺。在生態文明視域下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由于師資力量短缺,不能對當代大學生進行良好的生態道德教育,師資力量的短缺直接影響了教育的效果。一些高校教師只是有著過硬的專業知識,缺乏一定的生態道德方面的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只限于對專業的教育,嚴重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生態道德的培養。

4.沒有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高校中對大學生加強生態道德養成教育,只是注重對理論知識的教育,并沒有注重實踐的教育,有一部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誤區,把生態道德教育等同于自然知識的教育,理解為關于環境保護的教育。有的教師還把實踐作為課外實踐的一部分。在生態道德養成教育中,不僅是對理論知識的教育,還要把理論與實踐二者相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出生態道德養成教育的意義。

三、生態文明視域下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的有效途徑

1.加強生態道德理論教育。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最主要的陣地就是高校,高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把生態道德教育融入到各專業教育中,構建生態教育體系,還要充分加強理論教育,進一步普及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對大學生全方面地進行生態理論知識教育,在專業課中加入相關的生態環境知識,能夠充分體現出生態道德教育的要求;在生態文明視域下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通過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生態道德教育作為高校教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把生態道德的知識融入到教材中,二者有機地結合能夠進行生態道德教育,進而培養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

2.加強實踐活動。在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時,不僅要加強理論知識的教育,還要加強實踐活動的教育,從實踐中充分發揮出生態道德教育的作用。高校應積極組織保護環境小組或者社團,在社團或者小組中要有明確的目標,這也是培養大學生生態道德的課外延伸。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通過在實踐中加強當代大學生生態道德,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自學科學的素質。加強生態道德能力培養是生態道德轉化為社會實踐的關鍵性環節,同時也是生態道德教育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社會實踐既是學校第二課堂的組成部分,也是加強青少年生態教育與實踐的平臺,把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融入豐富多彩的活動,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生態道德素質。

3.注重家庭生態道德養成教育。家庭是大學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同時也是教育的起點。家長對大學生生態道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說,要想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首先要注重家庭生態道德養成教育。生態道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顯而易見的,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大學生在家庭中通過教育實踐來提高自身的生態道德素質,實現生態道德養成教育的目的。

4.發揮出高校教師的力量。在我國,大多數高校對生態道德養成教育的不重視,生態道德教育課程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并不能發揮出高校生態道德養成教育的效果。要想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生態道德素質,還要發揮出教師的力量;高校教師對傳統的觀念必須做出轉變,對生態道德教育必須重視,合理的生態教育是顯性和隱形教育的結合,要有整體的教育意識。高校教師只有在內心中接受生態教育的理念,才能發揮出生態道德教育的目的,還要通過各類學科教師的積極配合,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態道德的教育。

5.營造良好的校園生態文化建設。要想培養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還需要發揮出高校校園的作用,校園生態文化主要強調的是學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營造出良好的氛圍,使得大學生受到特有文化的影響。優美的校園環境建設可以使大學生對學校環境產生一定的愛心,培養大學生自覺的生態道德素質,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良好的生態道德意識,能夠營造出良好的生態道德養成教育的氛圍。在校園中通過對生態道德素質的宣傳,利用標語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一定的教育,能夠培養大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進而提高大學生生態道德素質,營造良好校園生態文化建設。高校中的全體師生不僅要減少優美的校園生態環境,還要建立大學生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在校園中充分利用生態型原理,根據學校特有的地理環境,運用當地有限的資源,提高校園的生態文明建設,制定出符合校園建設的措施,能夠營造出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給大學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6.生態教育評價的方法。道德教育評價是根據合理的評價標準對道德教育工作以及效果做出科學的判斷。把生態道德教育評價融入到大學生德育成績中,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制定合理的考評制度,能夠科學地反映大學生生態道德素質的情況。例如,對大學生的個人總結進行一定的評價,通過評價能夠反映出大學生生態道德素質的程度,如發現問題,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從而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齊愛花單位:寧波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