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校文化課教師的同感
時間:2022-12-23 03:05:05
導語:藝術學校文化課教師的同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學校的文化課教學,跟普通學校的教學比起來,有更多的困難和障礙。如何克服困難和障礙,提高教學實效,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藝術生對文化課教師的認同感,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質量。
一、學生認同感的重要性
認同感,是指人對自我及周圍環境有用或有價值的判斷和評估[1]。目前,國內中等職業學校普遍存在學生文化課基礎薄弱、教學狀況不容樂觀的現象,藝術學校的狀況也如此。改善這種現象,做到文化課有效教學,需要調動和發揮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增加學生對文化課教師的認同感,是搞好師生關系,提高教學實效的重要因素。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基礎藝術學校的學生,由于對專業的重視,自然對專業教師敬重和親近。在他們眼里,專業教師是他們賴以學習和掌握日后謀生的技藝的恩師加權威的存在,對他們的人生影響至關重大,是他們主動親近,敬重,服從的對象。而對于不少藝術生而言,文化課學習并非他們所愿,老師也是被他們邊緣化和疏遠的對象,被當做與他們的人生無足重輕的角色。學生由不喜歡文化課而疏遠文化課老師,進而缺失對文化課教師的認同感。因此,文化課教師若想拉近與學生的關系,就要被學生認可和認同,才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引起學生對文化課的興趣和投入。2.提高文化課教學實效的重要契機。學生對任課教師的認同度,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不容置疑。據我們調查,有些藝術生雖然對文化課總體上持排斥的態度,但對個別科目卻比較喜歡,原因是喜歡該科目的教師。這說明,學生喜歡一個老師,可以轉移到喜歡上該科目的課。對老師認同,進而產生敬重,不敢隨意曠課,想提高該科目的成績,希望給老師留下好的印象。這種心理,都可以成為學好文化課的積極動因。3.提高文化課教師的成就感,更好地發揮文化課教師的潛力。文化課教師,一般都是學歷層次比較高,文化修養較深的群體。但面臨身份被邊緣化的境遇,這些群體往往會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職業成就感較低。學生良好的認同感,可以消除這種消極的心理因素,對他們的工作起到良性的刺激。另外,文化課教師長期從事藝術學校的教學,對藝術學校的教學體系有較深的了解,雖然不太懂專業,但是具有較為深厚的人文水平,了解教育改革信息,可以參與學校的教學改革,從客觀的角度提出較為合理化的建議和建設性的意見。4.轉變社會觀念,樹立對文化課教師公正,客觀、積極的認知。文化課教師不僅在學校面臨可能被邊緣化的境地,而且在社會上也遭遇公眾認知上的偏頗。認為職業學校的文化課教師,業務上不過硬、不正規,不入流。筆者一位同事講過這樣的經歷:在一次社會聚會上,在旁的一位初次見面的人得知她的教師身份時,言語神態之中表現出極為欽佩。但隨即了解到她是藝術學校文化課教師時,態度馬上發生了變化。學生對文化課教師良好的認同感可以直接反饋到其專業課教師和家長,進而擴散到社會上,有利于轉變社會觀念,樹立對文化課教師公正,客觀、積極的認知。
二、文化課教師如何增強學生的認同感
1.了解學生的情感、心理需求。(1)留下良好的第一次印象。心理學上有“第一印象效應”——在與陌生人交往的過程中,有關對方的最初印象稱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總是正確,但卻總是最鮮明、最牢固的,并且決定著以后雙方交往的過程,往往是今后交往的依據。第一印象奠定師生關系的基礎的概率很高。第一次愉快的接觸,可能會使以后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文化課教學順風順水,第一印象差,就會給日后的師生關系留下障礙。藝術學校的學生,個性比較散漫,有些學生對要求嚴格的文化課教師持有“守舊”“、正統”等成見。也正因為這種成見,學生在接觸新任科任時,既有期待的心理,也有挑剔、甚至于抵觸的心理。因此,文化課教師一定要重視第一次跟學生見面的機會,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2)敬業愛崗,關心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教育崗位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對待學生,用心關注學生的學習、思想、生活狀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真情與愛,無論贊揚與批評都是為了他們好,偶爾批評是因為“恨鐵不成鋼”。了解和理解他們的求學之難和苦衷,了解生活上的困難。為他們解惑、指點學習、生活、就業、感情等方面的問題,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有時候,一個關切的眼神,或者輕輕拍下肩背,或者豎起拇指,都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真心關懷和鼓勵。藝術學校的學生,很大部分在原來學校經歷過因成績差而被忽視的遭遇。這種經歷也成為學生進入到藝校后,抵觸文化課教師和學習的誘因之一。因此,在教學中,不搞“惟成績論”,注重發現學生個體微不足道的閃光點,著重發揮他們的個性顯得尤其重要。其實,藝術學校的學生,因為專業和文化課的雙重負擔,學業壓力并不比普通學校學生輕松。有些學生因為專業基礎差而苦惱。另外,由于父母出國打工,或離異等原因,不少學生生活狀態不穩定,缺乏來自家庭和親情的溫暖。對以上種種現象,教師要用心關注,了解學生的處境,理解他們的心境,給予力所能及的關心和幫助。只要學生感受到來自老師的溫暖和關懷,他們的心扉也會向文化課老師打開的。2.擁有深厚廣博的學識和扎實精深的業務素質。感情籠絡只是讓學生認同教師的基礎,要想鞏固這個基礎,讓學生真正認可還要靠教師的真才實學和個人魅力。(1)展現廣博的學識水平,給學生拓寬知識面。“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在這個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知識的更新可謂日新月異。藝術學校的學生最不喜歡只會照本宣科地進行教學的老師,喜歡那些不僅學識淵博,而且興趣廣泛多才多藝的教師。藝術生就業、高考方面對文化課成績的評價標準較為寬松,所以,不像普通學校那樣要求知識層次上的精深,但必須要有知識面上的拓寬。這就要求教師擁有淵博的學識功底。要擁有淵博的學識,教師就必須博覽群書,時時補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識。(2)教學方法多樣化,切忌教條,本本主義。藝術學校學生,個性浪漫,喜歡變化,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是普遍現象。最忌刻板、教條的教學方式。筆者根據多年教學,針對藝術生的個性特點總結出了“精講多練”的教學原則。“精講”要講究短、平、快。所謂“短”指內容上既短小精悍,又簡明扼要;“平”指語言上既深入淺出,又通俗易懂“;快”指節奏上既輕快流暢,又張弛有度。“多練”是培養和發揮學生個性、創新思維的環節,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設計,形式要多樣化、富于變化,以“趣”引人入勝,以“變”開拓思維。(3)教師要善于構建良好的課堂文化氛圍。藝術學校的文化課課堂,教學秩序混亂,學生睡覺的,玩手機的,聊天的都有,就是不聽課。要想駕馭課堂,一方面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還要善于察言觀色,隨機應變,準備充足的料,來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課堂狀況。課堂文化氛圍,是建構在良好的課堂秩序基礎上的。在張揚個性的多元文化時代,良好的教學秩序僅僅靠教師的權威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要巧妙地調動學生集體意識和潛在的自我約束、自主管理能力。不同專業的藝術生有著專業共性上的差別。若利用好這個共性差別,加以適當的引導,就能樹立起具有專業特色的較好的教學秩序。比如:舞蹈班學生由于專業的集體課性質,來往都是扎堆,犯錯誤也都湊在一起。這就需要發揮其中學生干部的作用,用集體榮譽作為建立良好秩序的突破口。再如,音樂專業的學生個性激情、懶散。根據教材內容適當安排他們演奏或演唱相關音樂作品,或者查找朗讀配樂,巧妙地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教學內容上。一個老師能夠對學生情況了解得胸有成竹,駕馭課堂秩序游刃有余,自然會贏得學生的敬重和認同。3.要具備創新和與時俱進的精神,時時了解社會和時展的脈絡,了解文化藝術發展的潮流。能給學生提供或談論他們專業發展的信息。藝術生具有較敏感的信息接受能力,但是又缺乏對各種信息的分析、綜合能力。因此,作為文化課教師,要利用較深厚的人文素質功底,引導學生關注天下事,正確地收集和篩選各種網絡信息,讓他們拓寬知識面,提升個人修養,做一個擁有創新意識和時代精神,兼備綜合素質的藝術人。4.整潔大方、美觀得體的儀表美展現個人氣質和魅力。教師是公眾形象。教師的言談舉止、服飾打扮都會成為學生議論和效仿的對象。教學語言上既要準確平實、還要風趣幽默。肢體語言也是教學當中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豎起大拇指、輕拍肩背、無言的鼓掌等帶有感情的肢體語言,都能吸引學生進入教師設計的情境之中。另外,藝術生注重外在美,喜歡老師外型上打扮得賞心悅目,任何一個細微的變化都逃不過學生的眼睛。如果長期穿同一件衣服,或保持同一款發型,會讓他們產生審美疲勞。所以,文化課教師除了言談舉止的和藹可親,大方得體之外,還要在服飾打扮的美觀大方上下工夫,把自己的審美觀點和精神風貌呈現給學生。每次老師換一款新發型、添新衣服,學生都表現出驚喜和贊賞。當然偶爾也會批評,或提建議。這個時候,教師不能端架子,可以跟他們一同交流關于審美的話題,師生交流其樂融融,為愉快的教學活動打下感情基礎。
總之,在藝術學校,文化課教學雖然面臨種種困難,但也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學生在專業教師面前,比較規矩、乖巧,都盡力展示自己好的一面,往往會隱藏真實的自我。而到了文化課大課堂里,心態比較放松,在與同學自然相處之間更能展現出“本我”。只要教師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以高尚的人品和廣博的學識,用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投入教書育人活動中,贏得學生的認同和尊重。
作者:金錦玉 沈勛 單位:延邊大學
- 上一篇:校園景觀色彩設計初探
- 下一篇:當代書法現狀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