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與企業文化融合的研究
時間:2022-09-26 03:05:30
導語:高職教育與企業文化融合的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責任由政府和教育部門承擔,這種以學校為主體的職教模式限制了職業教育發展的步伐。學校本位的職業教育存在三個缺陷,一是教學內容與企業用工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術的差距;二是學校教學實訓設施與生產設備的差距;三是學校專業師資與企業技術專家的差距。筆者根據多年的高職院校工作實踐,認為只有走校企聯合之路,才是發展職業教育的最終選擇,只有與企業的聯合得以密切,三大差距才能逐漸縮短。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強調了職業教育對中國教育發展,乃至對整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規劃綱要》第六章第一條就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當然,《規劃綱要》中也突出體現了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任務的艱巨性,提出了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任務之一,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校企合作辦學的剛性法規。《規劃綱要》文本第六章(十五)明確提出:“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職業教育發展趨勢決定必須以特色求生存,靠特色求發展,必須適應企業經營管理的實際需要,加強和改進特色人才的培養工作。職業教育特色只能來自服務企業生產和發展的實踐過程中,而這就是職業校園融人企業文化元素、建設職業特色校園文化的必要性。沈陽汽車工業學院經過多年校企合作辦學溝通,發現將企業文化融人到職業教育中,吸收借鑒企業文化中積極向上的內容,培養學生企業認知感與認同感,將更有利于學校進行教學、科研工作,共同培養滿足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二、職業教育與企業文化融合的內容
建立校企融合的校企文化,首先要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設置教學培養目標,并根據企業文化的需求,加入企業管理基礎知識,將企業文化隨時滲透在教學中,讓學生時刻接觸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情況,真正實現校企文化結合。二是改進原有只局限在學校組織教學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企業現場教學、企業頂崗實習、企業項目設計等新型教學組織方案,將企業的環境,企業對員工崗位的要求納入到教學組織需求的研究與實踐,從人才培養組織形式上保證創新校企文化建設,使人才培養在形式上實踐校企共研究的新型人才培養組織形式;三是校企合作營造企業的工作氛圍,在崗位設置、生產方式、技術標準、管理規范等方面建設融入學生企業文化培養,在教學中借鑒企業生產、管理、規章制度、品牌意識等方面融化,模擬企業環境,引進企業管理理念、質量意識,使學生在學校就能接受企業管理理念,培養職業精神和能力。
三、職業教育與企業文化融合的實施步驟
本文主要針對高職院校,以沈陽汽車工業學院為個體,根據本人工作實踐,歸納為以下三個步驟。
1.培養學生對企業的文化認同感。培養學生對企業的文化認同感,首先就要先培養授課教師對企業的文化認知及認同。定期安排專業教師去企業,實習指導教師走訪實習企業,利用寒暑假期,安排專業教師下企業,保障教師與企業的正常生產相協調,促使企業愿意接受專業教師輪流每學期到企業工作,建立“教師實踐鍛煉的質量監控管理體系”。其次還要聘請企業專家或相關領導到學校講課,以最新的職業技術來影響學校的教學工作,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到學校進行專題技術講座。
2.學校各項活動必須科學有效地融人企業文化元素。在課堂教學環節上,滲透基本職業素質的教育。在實習中,學校與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通過參觀、學習、課后見習、頂崗實習等,使學生進入企業,體驗企業文化氛圍。
3.開展活動,增進了解。可以邀請企業界人士到學校作報告,與學生交流,傳播企業文化理念;請往屆畢業生回校園現身說法,介紹自己成長的過程;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與合作企業定期聯動開展活動。在專業實踐基地張貼企業標語,宣傳企業服務理念等。在校園活動開展環節,邀請企業人士參加,增進友誼與了解。
4.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完善學生實習管理制度。實習期是企業文化融入職業教育的良機,又是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要促使企業幫助學校建設實訓基地、接待學生實習,并參與學校的實踐教學工作。企業為培養掌握先進技術的新員工,提供生產設備,以加強校內實訓實習基地建設。企業定期向學校公布擬聘用崗位的情況、學生工作的情況;學校則設立專門的部門負責推薦、聯系和落實學生的實習工作。學生在實習期間應獲得的企業報酬,感受企業的管理機制與環境氛圍。總之,職業教育與企業文化的交互滲透,相互交融,不僅能豐富校園文化,拓展教育教學內涵,提高職業教育者的職業素養,同時,還能彰顯職業教育特有的職業文化特色,發揮職業教育為社會經濟服務的職能。
作者:于艷娜 單位:沈陽汽車工業學院
- 上一篇:小學教育教學中師生關系的重要性
- 下一篇:遠程教育中教與學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