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研究生教育策略探究
時間:2022-03-23 08:57:55
導語:中醫研究生教育策略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探究高校“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加強中醫研究生教育的策略,搭建適應“雙一流”高校人才培養要求的研究生教育體系,進而為社會輸送更多優秀中醫專業人才。
關鍵詞:“雙一流”;中醫專業;研究生教育
一、引言
中醫在醫學體系中占重要位置,在醫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中醫藥優勢進一步凸顯,專業研究生教育不僅關系到中醫醫療水平的提升,更關乎中醫歷史文化的發揚和傳承,如何培養出素質過硬、能力超群且具備良好道德素養及高尚情操的中醫人才成為相關院校教學改革關注的重點。“雙一流”建設對高校人才培養能力及培養成效提出嚴格的要求,中醫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又與醫療事業發展和醫療水平提升相關,以上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需要對中醫研究生教育優化策略進行分析。
二、中醫研究生教育模式優化
(一)教學方法。在探討中醫研究生教育模式優化時,最主要的著手點放在教學方法的創新上。將被動教育變為主動學習,改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為多種模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學方法創新應從研究生成長、成才需求出發,以學生為中心,以提高學生自主研究、自主實踐、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要目標,促使研究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并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目前較先進的中醫研究生教學方法包括問題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翻轉課堂等[1]。以項目教學法為例,在講解某一具體的中醫知識時,引入與之相關的真實臨床案例,學生通過課前自主收集資料、觀看相關課件進行預習。以組為單位共享預習資源并研究、探討項目執行方案,最終進行展示并由導師總結評價。(二)管理方式。高校中醫研究生管理方式分為集約式管理和松散式管理。例如,松散式管理以學院及導師為管理主體,配合中醫研究生管理有關政策和規范。松散式管理在管理過程中分工明確,但傳統管理理念認為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應由相關學院負責,這使其在管理上存在空檔,學生管理主動性及管理成效不足。在提高“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中醫研究生的教育優化建議對學生管理方式進行改革。例如,執行分級管理制度,學校、院系與學科三個管理級別相互配合,共同負責研究生管理。執行分層指導制度,學校、院系、學科及導師四個層級共同指導。其中,導師作為指導學生的核心主體,由學科進行輔助,院系和學校予以宏觀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以上管理方式對中醫研究生管理主體的職能進行了重新劃分,使研究生管理更加全面、規范,進而為中醫人才培養提供更可靠的制度保障。(三)教材選擇。中醫研究生教育過程中,仍存在教材內容創新性不足、教材版本更換頻繁、教材編輯出版主動性不高、缺少針對性教材甚至沒有教材等現象。然而教材作為中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理論參考,對教學質量的影響程度較高,在教學模式優化中也應被高度重視。例如,以學科為主體,針對本校中醫研究生教育情況,進行教材的自主編寫、選擇。依照中醫課程特點及醫療行業發展狀態,針對性選擇教材內容,并嘗試編寫教輔資料、教師用書、習題集等。注意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共享各高校中醫相關專業的精品課程、學術研究報告及其他資料文獻,跨學校進行中醫人才培養。同時,學校及學院應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相關教師積極開展教材編寫、創新工作,并通過教材質量評估機制,對其質量進行嚴格的把控。努力形成具備區域特色、學校特點的中醫研究生教育校本教材,將中醫研究生教材創新作為高校長期執行的項目,為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可靠的理論支撐。
三、中醫研究生教育重心調整
(一)科研能力。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最大的區別就是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中醫研究生教育重心有必要進一步向科研能力的培養偏移,促進教育成果轉化,實現教育價值反饋。我們認為如下中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措施可供參考:首先,加強學生心理建設。中醫醫學科研需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生需有足夠的毅力和耐心對待每一個微小的實驗現象和數據,且能夠承受研究失敗帶來的打擊,堅持完成科研項目,并得到相應的成果。其次,加強學生思想作風建設。中醫科研工作必須嚴謹、認真,堅決杜絕一切弄虛作假、抄襲剽竊、徇私舞弊行為,通過對思想作風引導及對科研違規行為的嚴厲打擊,為學生營造純凈、濃厚的科研氛圍,公平、公正開展項目申報、專利申請等工作。最后,加強臨床實踐能力培養。中醫科研活動為滿足臨床需求,學生既要具備足夠的理論知識儲備及科學研究能力,同時還要能將自身所學充分應用到臨床實踐當中。例如,為學生創造更多到醫療機構實踐、參觀學習的機會,在實踐中挖掘中醫科研課題,總結臨床實踐經驗,從需求出發開展科研活動。(二)德育教育。對中醫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德育教育的強調是為了滿足當前醫療服務改革及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要求。“雙一流”建設過程中,高校教學能力提升與校園風氣、文化建設同等重要,反映到中醫研究生教育中,即為能力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融合。中醫研究生德育教育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重點關注研究生自我約束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成就能力的提升,強調誠實、奉獻、無私是當代醫者必須具備的素養,也是中醫文化給中醫從業人員提出的必然要求。例如,組織學生到社區、養老院、福利院等開展健康知識講讀及義診活動,力所能及地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醫療幫助。活動結束后,以公開演講、主題征文等方式讓學生總結活動參與心得,將在公益活動中產生的感受感悟上升到思想認識層面,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實踐方式對研究生進行德育教育。
四、中醫研究生教育保障完善
(一)教育評價。中醫研究生教育評價多以提交畢業論文的方式進行,缺少過程性考核及評價,在實際工作中,得到的優秀畢業論文數量非常有限,這導致研究生教育評價過于片面,也很難發揮出應有的教育敦促、刺激作用。為解決以上問題,建議對中醫研究生教育評價方式進行改革,以突出過程性評價、豐富評價方式、擴充評價內容為主要切入點[2]。例如,將學生在校期間中醫科研項目參與情況、學術競賽獲獎情況、取得科研獎項及獎學金情況、在校科研情況等納入到評價內容當中,綜合評估學生個人能力,并以此敦促其積極參與專業科研活動、實踐活動,進行自我完善和提升。(二)激勵方式。研究生激勵機制與教學評價發揮類似的人才培養作用,通過各類獎項、獎金的設置,激發學生探索中醫新課題、參與科學研究項目的積極性。激勵方式的選擇應與教育評價相適應。例如,在獎助學金評定時,除考慮學生家庭情況、學習成績、品德素養外,還應結合學生創新成果、實踐成果的獲取情況進行綜合評估,以獎助學金的方式,為研究生的探究、創新等活動的開展提供物質保障。同時引發學生間的良性競爭,使其積極參與中醫學科項目實踐及科研探索活動,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提升,進而提高中醫研究生教育成效。
五、結論
高校“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的中醫研究生教育可從教學模式優化、教育重心調整、教育保障完善等方面出發。對中醫研究生教學方法、管理方式及教材選擇進行創新,突出研究生科研能力及道德素質的培養,同時對教育評價及學生激勵方式進行改革,構建完善的中醫研究生人才培養系統,提高中醫研究生教育質量及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史夢琦.中醫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02):34-35+56.
[2]王白燕,韓倩倩,李寧,等.高校“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加強河南中醫藥大學研究生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22):23-24.
作者:艾碧琛 劉娟 蘇聯軍 鄒旭峰 吳若霞 雎世聰 謝雪姣 喻嶸 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
-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提升路徑
- 下一篇:工程教育認證土木工程評價系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