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程改革論文
時間:2022-08-23 11:45:46
導語:體育課程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學校體育制度的空位
從近些年文件落實情況看,制度在學校層面的缺位還在于應試教育體制的籠罩。冬季長跑為什么難以落實,一個“江南style”的騎馬舞如此短時間就風靡校園,足以證明學校體育文化的空位與無奈。素質教育已經提出20多年了,但至今素質教育還是換湯不換藥,教育GDP追求導致學生仍然面對巨大的學業和升學壓力,學生體育鍛煉時間和空間被大大壓縮。結果是“素質教育”依舊被可量化的教育GDP所綁架,學習成績上過度壓迫,榨干了學生們所有的業余時間,學校的教學質量至今仍在考試成績與升學率的現實懷抱之中。學生們不得不在有限的時間里去死啃書本。常言道:久視傷精,久聽傷神,失去精神的體育鍛煉被日漸“邊緣化”,于是乎學校運動會取消長跑項目也就在所難免了。
(二)體育課程文化的“缺鈣”
先進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目標也會因為較差的課程而落空。在教育制度化過程中,學校將與身體活動相關的生活內容加以總結、提煉和升華,逐漸形成了以“學科邏輯”為主導的“學校體育”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通常致力促進身體健康的“效率與質量”,實證化、效率化、精確化、定量化成為課程科學化的基準邏輯,課程的程式化、模式化、標準化編制突出了高效率、精準確、重控制的特征,使課程研制完全遵循著目標—手段、效率—控制、預期—驗收的邏輯之中,體育的文化力在學科邏輯中逐漸萎縮,賦予精神文化內涵的體育課程消失殆盡。近些年,體育課程改革熱衷于引進、移植、模仿一些新的方法和模式,加之近年來教育理念多元化引進與隨意性更新、或是課程內容隨意地選擇與機械地加工、或是教學方法盲目地移植與實驗,導致“學校課堂變成了各種‘流行理論’的實驗田,從校園集體舞到近期校園風靡的‘江南style’”[1]91,體育課程文化之繁榮“可見一斑”。那么體育課程究竟應該改什么和傳承什么?這些問題似乎沒有人去理會。在主體性教育思潮的引領下,在運動參與作為首要的、主題性的領域目標中,一味地把學生的興趣培養作為核心,學校一味地尊崇學生“民意”,忽視了運動強度、運動負荷等生理反應對心理負荷的影響,也勢必導致課程對學生教化功能的喪失。調查顯示:新一代大學生怕累、怕苦、怕風、怕雨的思想集中體現在長跑項目上,“愿意參加長跑鍛煉”的人數僅占三成多。不管出于何種原因,近些年學校運動會以趣味游戲替代長跑項目都是不可取的,長跑項目價值并沒有得到教育意義的解讀與肯定。人類基本活動能力中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躍、平衡、支撐、躲閃等能力的意義絕不僅僅發生在生理層面,直立行“走”是開啟人與動物本質區別的最原始行為方式,人類“跑”的意義也絕不僅僅體現在比賽上,而是在人類的精神文化層面。說到底,取消校園長跑項目不可怕,怕的是學校在教育中對學生身體素質鍛煉習慣的放棄,一種精神和意志的放棄。如果所有需要學生付出體力與耐力的運動方式因為學生身體素質差而終止,那無疑是對“學校體育”的莫大諷刺。換句話說,在近些年的一系列體育課程改革進程中,對課程質量問題并沒有形成比較理性、嚴肅、客觀和富有智慧的文化思考。
(三)課程教育屬性“悍”的特征缺失
體育課程“悍”的元素缺失是對體育課程文化的誤讀或無端否定。近年來體育課程有關健康、快樂、回歸生活等課程理念的提出并沒有錯誤,符合社會倫理對人權、人性和人文性的訴求,但是把“健康第一”作為統攝體育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或把精神上“快樂”作為體育課程理念卻忽視了肉體上“苦與痛”的教育功效,遺忘了只有適當的“苦與痛”才能快樂的前提性認識。據報道:最近有部分學校取消了運動會里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的比賽,理由是:“天氣太冷,跑起來太辛苦;該項目對學生的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大部分學生達不到要求,有猝死風險”等。克服長跑項目“極點”現象能力不僅是對“第二次呼吸”等生理能力的適應,更是對學生精神意志的考量,運動會取消長跑背后存在這樣一個邏輯悖論,那就是:因體質差而導致取消長跑項目,還是因取消長跑項目而導致體質差呢?我們不禁反問:體育課程設置目標是什么?目標與內容又是怎樣的關系呢?現行體育課程總體呈現出“太極式”的養護身體、維護身體的課程圖景,忽視課程的精神追求。提高身體健康水平固然十分重要,但在“健康第一”的課程指導思想的話語壟斷中,“尚柔”課程思想勢必將誤導體育課程研究的問題域,混亂了課程改革的思想脈絡和資源配置,教師的健康育人作用尷尬地搖曳于在各種口號之中。“體育的真義,在于增強人的體質,完善人類的身體”[2],這一定義不僅意味體育對身體健康的生理學追求,也體現了體育課程的精神悍化的教育與社會訴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正義、榮譽、道德、責任的教育呼喚。
二、體育課程改革的文化立場
體育精神鑄造是提高體育認知程度、引導體育行為、凝聚身體力量和傳播意識形態的過程。體育課堂是凝聚身體“氣”場的重要場所。精神鑄造是人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意識形態、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的直接反映。體育對學生身體與精神的積極性干預是同步的,正所謂“身不強則氣不盛”,體育課程在本質上是一種“針對身體的教育(educationofthephysical)”與“通過身體的教育(educationthroughthephysical)”[3]有機統一。
(一)精神鑄造是體育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
文化強國的核心價值體系是民族精神的鑄造。“精神始終是激勵我們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源泉”,學生的精神面貌、精神境界、精神狀態直觀反映了教育的現狀,并深刻地映射著身體的狀況。然而在以下兩組詞匯中:“冷漠消極、憤世厭學、身心萎靡、精神恍惚、固步自封、心胸狹隘、唯利是圖、因循守舊與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擔當、臨危不懼、開拓創新”哪一組更適合于對今天學生的描述呢?答案不言自明。“對人不感激,對事不努力,對物不珍惜,對己不克制”是對當今學生精神的真實寫照,是當今教育急切解決的問題,這一判斷絕不是危言聳聽,精神問題歷歷在目。在教育領域中,體育課程的文化問題討論由來已久,尤其是體育精神的鑄造。作為教育組成部分的體育,面對青少年一代精神狀態和道德品質的“滑坡”,“在傳統與現代之中、在身體與精神之中,體育課程是否在健康定律中遺忘或拒絕了精神文化元素?”[4]75精神教育已經引起體育課程界學者的關注。黃愛峰、顧淵彥在《體育課程改革的文化審視》指出:“歷次的體育課程標準或體育教學大綱在思想上不張揚或體現著西方體育的價值目標,在思考和解決體育課程問題時,人們更樂于求助西方體育文化是不爭的事實。”[5]段健芝在《論大學體育的課程文化危機》認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異化導致了“奧林匹克的經典文化在課程文化中面臨消退……體育課程缺乏吸引力”[6]。賈齊認為“體育課程的本質屬性是傳承文化”[7]的工具,是傳承人類精神文化的工具。陶克祥等在《體育課程文化的邏輯起點問題思考》認為:“體育課程文化本質是在于使人‘成為人’”,塑造“精氣神”的人,并指出“雖然體育課程文化自學校形成以來,就一直成為學校教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人們未能從文化學的視角來看待體育課程文化,更談不上對其進行文化學的思考和研究,只是在其外圍打轉”[8]。體育課程文化的靈魂是精神鑄造。無論何種“主義”指導下的體育課程都離不開特定的文化源泉,任何離開了拼搏進取、永不放棄、永不氣餒、永不言敗的向上精神元素的體育課程,無論怎樣的模式和方法的改革都無疑是隔靴搔癢而已。“在技術與藝術、控制與理解、競技與健身、傳統與現代之間,文化是課程改革不可逾越的要素”[1]94,。因此,面對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的文化失語問題,如何處理體育課程與精神教育的關系,在體育課程中如何實現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也許是回答為什么進行改革的價值前提吧。
(二)精神鑄造是當前體育課程文化建設的內在需要
體育課程改革依據怎樣的邏輯,“對人發生什么樣的改變,才能符合教育意義呢?”[9],任何一種課程的產生和存在依賴于其特定的文化土壤,文化背景與特質貫穿于體育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等三個層面。體育課程的本質功能是通過身體運動的文化內涵來實現育人。“課程是社會文化的反映,承載、傳遞社會文化是其存在的依據”[10],文化同時也是擺脫困境中的解釋系統[11]。因此,基礎教育的“基礎性”要首先反映課程的文化屬性。孫中山、魯迅早年東渡求醫是力求在醫學的學科邏輯中,解救水深火熱的苦難中國人身體之痼疾而實現“強種強國”;而后義無反顧地棄醫從文,無疑是力求以文化之精神來開啟舊中國之民智,喚醒民眾之救國意識,以達救國圖存之道。新中國成立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誓言盡管缺少一些理性色彩,但那一代人的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堅強意志、堅定信念、堅強身體至今令人折服,試想在物質條件和生產技術極為低下的革命時代,沒有“以苦為榮,以苦為樂”的吃苦精神甚至是“人定勝天”的超越精神又何談國家建設呢!體育戰線又何談“沖出亞洲,走向世界”,何談“鍛煉身體,保衛祖國”!最近教育部提出陽光體育冬季長跑活動主題“熱愛祖國從鍛煉身體開始”,充分體現了體育精神價值的重要性。近年來,學校體育傷害事故頻繁發生,使體育課程因“安全顧慮”砍掉了包含精神價值的運動項目,如取消體育課體操中單雙杠和田徑的跳投項目等,一些學校拆除具有所謂“安全隱患”的體育器材,還有的學校禁止學生到校外跑步、做操、禁止學校組織春游活動甚至不許在教室、走廊里追逐、不許跑著去廁所等等行為,“安全第一”一時間成為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工作的“座右銘”。體育課最大限度地減少意外傷害事故,學校和教師都責無旁貸;如果怕出事故就因噎廢食,“無疑將喪失體育所具有的審美體驗和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價值,同時也剝奪了學生享受體育的權利”[4]76。
(三)文化決定體育課程的本質
在身體消費日漸瘋狂的年代,人們的精神世界在不斷地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種“挑戰”給我們的學生也帶來了身體和精神的不安與異化。體育課程承諾運動知識和技能的授受、承諾促進健康的目標訴求,然而更為重要的是,體育課程要承諾的是涉及真、善、美的境界追求,實現身心的兼修和人生的潤澤。體育蘊涵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是人類身體文化、精神文化的重要形態和載體。體育文化實現了生命的自我認識、覺醒和超越。2008年的“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冬季長跑活動”引來社會、學校、家庭等方方面面的非議和爭論。但任何事情絕不能以偏概全,“冬季長跑”的目的非常明確:增強體質和磨煉意志,所謂“非議和爭論”只能說明人們對體育文化精神價值的階段性喪失。精神教育需要一定的運動負荷、強度及制度層面的強迫性。和“”期間學校體育的“大比武、大練兵”雖然缺少科學理性,形式不可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那一代人意志品質的堅強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卻值得贊頌。正所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僅是鍛煉身體,更是一種錘煉意志。現行體育課程文化內涵的缺失,導致課程缺少“勞其筋骨”的硬度,這也勢必導致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因精神萎縮的背后而持續下降。
三、結語
總之,體育文化的靈魂在精神層面,體育精神鑄造是體育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多年以來停留學科邏輯宣教和展示上的體育課程模式的研究,直接導致了體育課程研究的文化失語。因此,如何構建體育課程的文化內核,堅持體育課程改革的文化立場,無疑是保證體育課程改革正確的方向性和科學性的基本前提。
作者:李丹張志成單位:吉林大學體育學院吉林農業大學
- 上一篇:教育學類課程改革論文
- 下一篇: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