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公共英語課程改革思考

時間:2022-08-12 04:16:54

導語:大學公共英語課程改革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公共英語課程改革思考

摘要:新時期、新形勢、新視角賦予了大學英語課程新生命力,使其有了時代性的課程定位標準,即文化自覺意識。隨著2004年新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實施,我國大學英語對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新目標,對母語文化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進行了重新定位。因此,培養在校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成為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文化自覺

為了順應經濟全球化,文化、科技一體化的潮流,為了滿足國際交流的需要,培養能夠滿足時代新要求的人才,教育部于2004年正式啟動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頒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在提高我國現有大學英語教學水平的同時,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更深入改革。

一、大學英語課程的文化定位

無論是我們使用多年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還是2004年新頒布實施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都一直強調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與碰撞。近幾年,西方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滲透,并影響著我國的公共英語課程改革。在其推動下,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不斷創新,形成迎合不同時期、不同教學對象的課堂教學模式。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創新模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仔細推敲不難發現,它缺失了對文化的支撐,這種做法也無法引導我國課程改革向深層面發展。1.以“人”為本是高校公共英語課堂教育的基礎。英語,一直被多數人認為是一種語言,是一種溝通交流的工具。英語有別于其他學科,它是最能直接體現學習者學以致用的效果的。但正是人們的世俗觀念,導致了大學英語教學文化性異化甚至缺失。文化是課程的母體,不能僅僅作為服務學科或成為單單滿足大眾需求的載體。因此,回歸課程的文化主體性及定位于高等教育有機組成部分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艱巨的工作。是時候反思大學公共英語課程的文化屬性,課堂教學首先應當把“人”這一因素放在眾多影響因素之首,突出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在課堂實踐教學中,教師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的豐富教學經驗來影響學生,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而學生在與教師的互動中,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價值觀。其次是國際化教育背景下的大學公共英語課程的價值取向。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教育國際化是現在高校大學英語教育的時代背景。因此,“英語熱”成為不少學生及家長甚至是全社會所追崇的潮流。但是,作為肩負培養未來社會的杰出人才的機構,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應當在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文化基礎上,懷有開放的胸懷,持有敏銳的鑒別力,對中西方文化進行跨文化交際,從而獲得高度的文化自覺。那么,我們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2.注重區分文化性和工具性。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強調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大家還是給英語貼上了“工具”的標簽。人們自然而然地把它作為交流的工具去使用。因此,導致大學英語公共課的教學缺少了應有的文化性。此外,世俗的觀念把英語作為找到好工作的利器,更加導致其文化性的缺失。我們應當知道,英語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它更是在傳遞蘊含的文化。以上這些都是造成大學英語課堂內容枯燥乏味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今后的英語公共課的教學上,我們要注重文化的導向性。要注重區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英語教育是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而存在的,目的是讓學生立足本土,走向世界。起初,我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就知道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存在。實際上,非英語母語國家都存在所謂的本國式英語,如印度英語、新西蘭英語等。因此,我國開設英語課,也應當融入中國元素,讓英語接受中國的變體,即成為“中國英語”。我們要正確對待中西方兩種文化,以文化為導向,不應僅僅探討英語背后的西方文化,同時還應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在中西方文化間尋找共同價值,用高度的文化自覺態度對待中西教育理念。3.提高學生文化自覺意識。早在幾十年前,中國就受到西方先進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并推動了我國大學英語公共課程的教學范式改革,我們努力尋求符合中國國情的模式,并不斷加以調整。起初,我們強調語言教學的基礎教育范式,強調以教師為中心的主體地位的課程教學范式。而今,我們一改前兩者,突破陳舊的教育思想,開拓具有時代性的語言學教學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課堂教學范式。我們以開闊的胸懷,開放的心態,虛心學習的態度,優化地“引進來”“走出去”,做到了創新且又不改變根本。其具體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文化自覺意識下的大學公共英語更加注重方法。西方的教育思潮和先進的教學理念一直影響著我國的英語教學,尤其近十年來,大學公共英語的范式一直不斷在摸索中創新,英語的教育模式從以傳統語言學為基礎的教育范式向以當代語言學為基礎的教學范式轉化,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范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范式轉變。這些轉變無疑需要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各種先進的教學方法,并超越方法本身,走向后方法時代。二是教師創造性的教學是關鍵。教師是助力人、指路人、組織人、開路人、研究者。在一堂課中,教師猶如指明燈,讓學生了解一堂課的教育目標,并且引領學生達成這堂課所要求的文化自覺意識標準。而這些都需要時間、經驗和培訓才能讓教師做得更好。高校應當鼓勵教師突破自我,打破自己的課堂意識形態,通過對教師培訓、聽授講座、派出學習等手段,使教師提升教學教育技能,靈活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斷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跟蹤和評價。三是用制度保障教師的個性化教學。教師是具有個性化的獨立個體,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我們在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的同時,絕不能忽視這種個性化和差別化,不能搞“一刀切”的改革,讓所有教師按照固定模式去追求同一種教學方法。反之,我們鼓勵教師們把自己的專長和特點融入課堂教學中,要尊重教師用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靈活教學。當然,這種自由需要設定界限。因此,大學英語的公共課教學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學,明確靈活的界限,明確教學過程中參與者們的責任和權利,鼓勵教師超越自我,不被設計的限定所束縛手腳,完善自我,保證教學質量。

二、結語

21世紀是多元文化的時代,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和敏銳的文化判斷能力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新的教育教學任務。我們堅信,對一名大學英語公共課教師來說,最大的困難并不是講好一堂公共英語課,而是如何把文化并入語言課堂進行講解。英語作為“二外”的身份,是重要的文化交流傳播工具,我們的教育教學實施重點是融入英語文化的同時轉向兼顧漢語與英語的融合。只有這樣,才能讓漢語言及漢語言文化在新時代教育浪潮中保持其原有的文化身份,并擴大其國際影響力,才能讓中國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擴大中國話語權。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這項工作對于所有一線的英語教育工作者來說,任重而道遠,我們還需不斷努力提升自我。

參考文獻:

[1]陳力.外語教學法的“后方法時代”[J].基礎英語教育,2009(11).

[2]任潔.論文化自覺及其實現路徑[J]思想戰線,2009(3):90-94.

[3]王軍.文化自覺與文化建設[J].社會觀察,2005(4):40-41.

作者:馬琳 單位:吉林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