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課程改革的四種融合論文

時間:2022-12-02 04:26:00

導語:淺談語文課程改革的四種融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語文課程改革的四種融合論文

論文關鍵詞:四種融合;崗位;職業綜合能力;課程改革

論文摘要:高職語文應著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滿足學生就業需求。本文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根據“四種融合”改革理念,圍繞創新教學內容設計、改革教學手段、重構考核評價體系三個方面,對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內涵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目前,深化教育改革,辦出高職特色,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主旋律。而在“工學結合”的背景下,如何開展人文素質課、基礎課程的改革,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點問題。

1提出“四種融合”課程建設理念的必要性

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強調根據生產實際需要、針對不同的崗位培養專門人才,追求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實踐的“無縫對接”。同時,高職教育也是高等教育,強調人文素質的培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學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識的同時,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可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職教育要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必須做到人文素質、專業技能教育并重,二者不可偏一。

因此,我們提出了基于“四種融合”的高職語文課程改革理論研究與實踐課題。“四種融合”指的是專業課與專業基礎課的融合、理論課程體系與實踐課程體系的融合、教師教學與科研的融合、職業素質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合。這里的“融合”是指顛覆原有課程框架,重構新的課程體系,以企業崗位應具備的綜合能力作為配置課程和界定課程的依據,擺脫“學科本位”的課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減課程內容,課程體系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能力訓練為軸心,打破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理論課程體系與實踐課程體系的界限,使高職語文課和專業課、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以此培養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倡導多元成才價值觀。

2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內涵探索與實踐

職業教育強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要實現這一培養模式,而不對課程內涵進行改革,只能是空中樓閣。高職語文課程在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的五年教學實踐中,通過創新教學內容設計、改革教學手段、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等,印證了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課程進入專業課程體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實證了專業基礎課為技能型人才目標服務的功能性和統一性。

2.1瞄準就業崗位要求創新教學內容設計

首先,按照“以就業為導向,文化課要為專業課服務”的指導思想,在理論上遵循“必需、夠用”的原則,根據經濟管理系各專業培養目標和所設的就業崗位必備基本知識和能力來選取教學內容。如文秘與辦公自動化專業面向的主要崗位是文秘、行政事務辦事員、檔案管理、對內對外的公關聯絡接待,要求具備公文處理、文字謄印、應用文寫作及其它文字工作、語言表達和社交禮儀、信息處理等能力;會計電算化專業面向的主要崗位是出納崗、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崗、財務管理,要求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經濟應用文寫作能力、口頭表達、組織協調、社交等能力;市場營銷專業面向的主要崗位是銷售管理、營銷策劃、營銷、市場開發,要求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語言表達、人際溝通、策劃創新、撰寫營銷應用方面的報告和信函等能力;酒店管理專業面向的主要崗位是酒店前廳、客房、餐飲服務、公關營銷、導游、計調、旅行社的內部行政,要求具備語言表達、分析判斷、組織協調與公關等能力。

通過分析各專業能力要求的共通點,我們將高職語文課程內容確定為基礎知識應用和職業綜合能力兩個模塊。基礎知識模塊應用又分為:經典文學與人文素質、人生態度與職業道德、中國水利文化三部分內容,挑選貼合各專業的選文,使得高職語文課程真正為專業學習服務。職業綜合能力模塊重點體現為口頭表達、書面表達能力,在遵循語文教學科學化的基礎上,開展與專業相對應的語文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凸顯語文教學的職業性、實用性、高效性,同時能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要求。

其次,重新構置“情景化、任務型、項目化”的教學內容,使課程內容與實際工作要求一體化。從第一堂課開始即實施“任務驅動”模式,給學生布置一項綜合性的工作任務,如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寫一篇優秀的導游詞,市場營銷專業學生“成功推銷自己”、寫一篇優秀的調查報告等等。這項任務貫穿課程始終,要求學生不斷積累素材,提升綜合素質,并在課程結束后上交成果。實踐教學證明,這不僅使學生明確了課程意義,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其參與熱情。

再次,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訓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為配合高職語文課程的教學,經濟管理系建有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的綜合實訓室,學生可以在此進行職業口頭表達、職業書面表達模塊的相關實訓,提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此外,根據專業發展要求,學院及系部與校外單位簽訂了5個有協議的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社會實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安排學生到廣西自治區博物館參加義務講解員工作,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帶領學生到大王灘水庫、興安靈渠等地進行社會調查,了解水利文化,并學會撰寫調查報告。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進一步開闊了視野,感到學有所用。

2.2根據高職學生特點改革教學手段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高職語文課程是一門公共基礎課,既具有基礎課的特性,又必須具有面向專業課的特色,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采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要體現為:

情境模擬法:如在“自我推薦與模擬應聘技巧”章節,模擬設置求職情境,讓學生按照要求扮演公司企業面試主管和求職者進行現場訓練,使學生熟悉求職環節的要點、注意事項,掌握求職信的寫作方法與技巧。這種教學方法具有生動性、形象性,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討論式教學法:在“人生態度與職業道德”章節,讓學生結合所學專業調查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規范,進行專題研討,學生通過收集資料、撰寫小論文和發言提綱,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演示完畢后,由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學生進行答辯、展井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研討,最后由教師結合研討的情況進行總結。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公務員之家

案例分析法:根據本課程內容和教學需要,我們選取了10多個案例供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面對活生生的案例,開動腦筋,觸動靈魂,各抒己見,展開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理論上的歸納并得出正確結論。在“人生態度與職業道德”章節,選用文學歷史故事、生活哲學故事等引導學生培養個性氣質和良好的職業操守;在“職業書面表達”章節,提供格式規范的文書范本和優秀學生作品,使學生掌握這些文書的規范格式,并能正確使用和正確寫作。

課堂觀摩法:在課堂上選擇相關視頻材料播放給學生觀看,如反映理想信念的教學視頻《恰同學少年》,反映廣西民族風情的《美在廣西》、《劉三姐》等。通過觀看生動感人的影視資料,寓教于樂,使學生心靈受到陶冶,受到生動的教育。

2.3圍繞能力目標重構考核評價體系

傳統的“一張試卷定成績”的考核方法很難有效評價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溝通合作能力,更難以反映學生的實際表現和進步,不利于素質教育的正確導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逐步形成了一套全面評價學生認知水平、綜合素質、能力應用的科學考核方法:即平時考核30%+能力考核30%十期末考試400l0。平時考核包括課堂考勤、聽課情況、課堂發言等,能力考核包括教學互動表現、實訓成果、社會實踐活動能力等。筆試和口試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形式符合課程的大綱要求和職業能力的要求,做到了高職教育與職業培養的統一。逐步建立和完善10套高職語文課程的試題和習題,通過課程網站的習題庫,學生可以自主到課程網站上進行練習和測試,及時了解學習情況,取得更大的進步。

經過多年的建設,高職語文課程日趨成熟,歷年來各學期學院督導、教務處及學生的評分均高于95分。所培養的學生無論在職業技能、素養和動手能力上都得到了專家、行業企業的認可。普遍反映學生基礎知識扎實、社會交際能力較好,寫作技能嫻熟,能夠勝任崗位的需求,具有較強的的職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