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語文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論文

時間:2022-12-06 02:21:00

導語:剖析語文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語文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論文

論文關健詞:語文性質價值取向

論文摘要:語文課程改革應從面向21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整體性目標出發,全面認識課程性質,調整價值取向,重新確定課程培養目標體系和教學內容。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朱慕菊同志在2000年10月由華東師大課程研究所主持的“課程理論國際研討會”上的報告中,談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時指出: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要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我們認為這一基礎教育課程整體性改革的價值取向,可以作為語文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根據這一指導思想,語文課程改革應就其性質、內容、教學方式等問題繼續討論,為構建新的語文課程體系打好基礎。

新中國50余年的語文教育發展中,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認識不斷深化.但分歧依然存在,論者各有持論的依據和思維方式,引起很多爭論,至今難以達成共識。對各種觀點的進一步反思、辨析,去偽存真,在母語教育觀念上統一認識,為面向新世紀的語文課程改革提供可信賴的理淪支點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幾個伺題試作探討。

一、關于工具性

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是語言,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以此推演出“語文學科就是工具學科”顯然是不恰當的,反對工具性者也多從這種推演的邏輯問題為基點進行批評。但從語文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語文的工具性特征是不可否定的。批評者把語文教育實踐中各種各樣的偏失都歸罪于主張.‘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是不公允的。我們知道,教育是一項事業,事業總是要受社會環境的制約和影響的,特別是其中的政治氣候,社會心態,往往是教育的風向標,左右著學習者和教育者的價值取向。如重理輕文的風氣,與科學技術至上,功利追求至上等社會氣候不無關系。問題的關鍵是對工具性內涵的認識。工具性不是語文的全部,過去教育中出現的許多偏失是因為對工具性的某些層面片面夸大或機械理解造成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基礎工具性’、為基準的語文教學目標內容會更加豐富,需要聯系時代要求不斷調整目標結構。我們認為,工具性問題的偏失主要有兩點:一是受考試和評估制度的影響,語文教學有主要對付考試的傾向,而各級各類考試的頻繁,以考分給學校、班級、教師排隊,考試方法僵化,更使語文教學的工具性目標發生畸變,成為“應試的工具”。二是有一些目標要求過高,過于繁雜,大大超過中小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社會上批評語文教學,原因之一就是連那些著名學者、教授、作家也做不好語文作業和試卷,這正反映了目標定位不當,要求過高,考試內容過難過偏。認真研究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接受合理的批評是必需的,但不能因為受到批評就全盤否定。“言語交際’目標是通過讀寫聽說的全面訓練,保證學生的基礎教育階段具備良好的語文素質,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語文能力;知識發展目標強調更新知識內容,跟上時代的步伐,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些方面,眾多的優秀教師(如錢夢龍、于漪、魏書生、洪鎮濤等)、一些有特色的教材(如上海H版教材),堅持正確的目標,創造性地發展了語文教學,為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制定提供了寶貴經驗,認真學習和研究他們的經驗,是新時期課程改革所必需的。

二、關于思想性

語文科的思想性間題比較復雜,處理不好,對語文教育的危害十分巨大,在這方面我們有歷史教訓?;A教育階段,所有課程都負有教書育人的雙重任務,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其所擔負的任務與其他學科相比更具特殊性。它既不像數理化等學科那樣,知識教育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明確的分工,也不像政治課那樣,其知識教育本身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語文教育的內容基本上是知。情、意、道相互交織,有機統一在一起,這就要求思想道德教育只能是緣文釋道,因道解文,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受到熏陶。正因為有這種特殊性和復雜性,思想性問題在語文教育發展史中有過各種各樣的偏差、但是無論什么時候也不能否認或削弱這方面的要求,因為它是國家辦教育的價值觀念在課程中的體現。任何國家,不論實行什么制度,必然以其社會的主流思想,以其民族的文化傳統來決定其課程的價值取向。因此,我們應該明確:語文實際上是思想、道德、倫理、信念的一個載體,語文能力是做人的一個起碼基礎,技術的專精未必是合格的公民。語文教育必然滲透著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個性心理品質和政治品質的培養,它們是人的全面發展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必然是語文課程重要的目標。

思想道德教育的關鍵是要明確語文教學要強調什么樣的道德價值觀,確立哪些思想教育內容。道德價值觀念的內容十分豐富,有學者把它分為如下幾類:“價值標準:合作、正直、和藹孝敬長輩、社會正義、尊重他人、公民精神、負責任、尊重人類尊嚴、人權、勞動尊嚴等;有關個人的價值標準:忠厚、誠實、守紀律、寬容、有條理、襟懷坦蕩、上進心強;有關國家和世界的標準:愛國主義、民族意識、和平的公民責任、國際理解。人類友愛、民族間相互依存的意識等;認識過程的價值標準;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辨別真偽。追求真理、慎于判斷等?!敝行W語文課是母語教育,課程內容的思想道德價值取向更應該重視本民族的倫理道德標準:倫理道德傳統是有繼承性的,弘揚優良的傳統道德,對于改善社會風氣,協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定,形成適應新時代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都具有重要意義,課程改革應注重研究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取其精華,體現在課程內容設計當中。張岱年先生說:“中國倫理道德的優良傳統主要有四點:(1)愛國主義;(2)人格價值觀念;(3)人際和諧思想;(4)社會責任觀念?!雹苓@些價值觀應該作為選擇課程內容的標準之一。

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務,應予以足夠的重視。個性心理品質是多方面的,中小學生的個性心理發展目標,至少應包括:熱愛生活,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富有社會責任感,正義感,集體觀念、民族自豪感等品質在內的情感目標;積極進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強,實事求是、謙虛謹慎等品質在內的性格發展目標;吃苦耐勞,頑強堅毅,奮發果敢,知難而進,百折不撓等品質在內的意志發展目標。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目標并非語文一科所能承擔,但是語文作為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它對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發揮重要作用,關鍵是我們如何把它落實在讀寫聽說的訓練中。如閱讀,對過去時代的言語作品,是停留在那個時代的認識水平,還是站在新的高度作歷史的分析;寫作說話,是一味地要求反映大好形勢,要求思想健康,還是要求必須實事求是,必須為自己所說所寫承擔責任,調查研究,用事實支持觀點?,F在的中小學生學會了編造感人肺腑的假故事、假感想,這對他們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是極為有害的。

政治品質的發展目標也必須是思想道德教育目標的重要部分。因為歷史上出現過政治掛帥的惡果,有些人“談政治而變色、’,主張淡化政治思想教育。其實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是不可能脫離政治的,任何人不管愿意與否,自覺與否,都與政治有關系,所謂不問政洽,其實也是一種喲治態度。我國的基礎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奠基工程,社會主義覺悟是中小學生政治品質發展目標的核心,同時應跟上時代步伐,以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政治路線為根本依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能停留在.‘以階級斗爭為綱”,“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中。語文課程教材中政治教育范圍的內容應該旗幟鮮明地進行.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具有較高的社會主義覺悟,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

三、關于人文性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在最近十幾年中被提到突出的地位,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不同的視角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叭宋摹辉~在古語中與“天文”相對應,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人文主義在西方起于文藝復興時期,有兩方面涵義,一是指當時興起的與中世紀神學相對應的,以人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的俗文化研究,也稱為“人文科學”。一是指在文藝復興運動中形成的與宗教神學體系相對立的,強調人權、人性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體系。我國語文教育界提出人文性要求,與上述情況不同,李震指出,人文性提出的背景是:“在社會轉型時期,由于商品大潮的沖擊.社會上出現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三位一體’的消極現象,假冒偽劣,坑蒙拐騙,販毒販黃.見利忘義等現象毒化了社會風氣,以‘文化工業’為主要標志的‘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以不可抵御的態勢滲透到了我們的文化、人文學術和精神各個領域。造成了人文精神的失落。.’⑤語文教育人文性的提出,既與此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有關,也與人文主義教育的興起有關,同時有對把語文課變成應試工具和教學中的某些“科學主義’.傾向進行糾偏的意味。它主要強調語文教學中要進行思想情感的陶冶,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培養;要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領悟民族文化的精髓。積淀文化底蘊,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探討人生、社會、世界的意義。人文性的主張高度重視語文科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大作用,相對于把語文教育技術化、應試化傾向,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以”人文性”來給語文課程的性質定位是不確切的。中小學各門課程教育都要關注人的生命的整體性.重視人的價值和潛能的發掘。就內容而言,不僅政治、歷史、語文等科具有人文性,數學、地理、物理,生物等被稱為科學課程的也有人文性,如數學文化、數學美、人文地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等都是文化,再者,科學求真、求實、創造等本身就具有文化價值。因此,人文性也不能概括語文的全部特征,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公務員之家

四、關于科學性

語文學科的科學性、認識和理解也有不同,有的理解為“語文教學要讓學生了解科學進展,學習科學的表達方式,從而樹立科學的態度,培養創新精神?!ひ滑F行教材有不少科普作品,其宗旨就是讓學生豐富這方面的知識,增強這方面的能力?!绷硪环N理解是指教學思想,.‘他們追求教學目標的單一化、教學程序的系列化、教學方法的模式化以及教學評估的標準化。設想編寫一套中小學語文學科分年級的教學目標,從坐標橫軸上排出語文知識講解的內容,從坐標的縱軸上列出語文能力訓練的條目,使教、學、考三者都有依據;與此同時,希望制訂出一個能從質與量兩方面評估一堂語文課乃至一個階段語文教學的項目與方法?!鼻罢甙芽破兆髌返拈喿x當作語文的科學性要求,認為通過教材中的科普作品的閱讀能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這樣來理解科學性顯然缺乏深度,流于表面現象,難以使人信服。后者是以科學主義思維方法看待語文教學,有哲學和教學論的理論支持,最近十幾年來有許多教師為此做了大量的實驗.并在認知領域的學習上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在這種理念觀照下的語文教學又使語文的人文內涵大量散失,使教學評價和成績考核發生畸變。因此,科學性不符合語文作為母語文化教育的特性。我們認為.語文的科學性要求.應該是指知識教與學的實事求是、科學求真的態度和精神,主要表現在語言知識、文字知識、文史知識等陳述性知識的學習中的準確掌握,以及依據教育心理學合理地安排、組織教學活動,避免無序性和模糊性。

綜上所述.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都是語文學科所具有的.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著密切的聯系。各概括了語文的某一方面特性.其中思想性和人文性的有些內容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思想性同時強調政治思想教育,人文性強調審美教育,不是誰可以取代誰,或相互對立的關系。把它們割裂或完全對立都是不妥當的,科學性則是陳述性知識的學習和教授以及教學組織管理中應該具備的態度和精神,同時,順應信息時代,突出信息技術,正如鐘啟泉教授所說:“所有的課程,所有的教學都是基于信息技術的課程,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換句話說,信息技術是所有課程,所有教學的基本要素。”它們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聯接點,那就是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接受系統的中華語言文化教育,促進學生素質的完備和發展。我們要充分認識母語的價值,“放棄母語就等于亡國”不是過激之辭,只要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就有這個民族在,就有民族文化在。不可以把母語看得太輕,也不要把母語和外語絕對地對立起來。過去的語文教育我們犯了把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科學性割裂或對立的錯誤,現在需要把它們合理整合。怎么整合呢?我們認為綜合實踐活動是有效途徑,語文不是教會的,是通過活動,通過實踐學會的。其次是課程的綜合化,不要把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絕對對立,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融合,融合的方式就是提倡研究性學習.提倡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提倡生存技能學習。這也是新語文課程設計的價值取向?;诖耍梢园鸦A教育階段語文的培養目標描述為:熱愛祖國語言及祖國和世界的優秀文化傳統,關注當代文學和文化的變革和發展,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通過語文學習豐富精神世界,促進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正確的價值觀念、積極的人生態度、高尚的思想情感、健康個性和健全人格的發展;認識一定數量的常用漢字,做到會讀、會寫、會講、會用,并有一定的書法作品的欣賞能力;通過言語作品的閱讀、評價,養成正確的思想方法,能獨立思考,勤于思考,逐步具有獨立閱讀文章的能力,進而學習欣賞文學作品;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用文章表達自己的思想,認識和感情,并學習記敘、描寫、說明、抒情、議論等基本表達方式,養成良好的文風;說好普通話,具有流利的口頭表達能力與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使用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利用各種媒體為某一特定目標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依此培養目標,語文課程的內容應以漢字及漢字書法,漢語言及漢文化,文學及文學審美作為基本構成要件,體現語文作為母語教育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