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中的政治教學探討

時間:2022-02-16 03:38:00

導語:新課改中的政治教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改中的政治教學探討

【摘要】在新課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課應當改變過去空洞的說教現象,而應從學生本身的情感需求出發,創設新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中體會到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價值的思考;通過教學環節的設計,讓課堂呈現出一種海納百川的新氣象;教師應“蹲下身”,使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讓課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舞”與“共贏”。

【關鍵詞】課堂教學生活感悟

如果用新課程理念重新審視傳統的政治課教學,不難發現:傳統的政治課堂因過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強調道德觀念的灌輸和道德行為的訓練,而忽略了學生作為生命個體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視了學生自由自覺的活動,從而脫離了學生所處的現實生活。因此,教師應該創設條件,搭建平臺,讓學生在思想政治課的學習中獲得對生活的體驗,對生命的感悟。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感受與反思。

【案例一】在講授高一《經濟生活》“依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時,時值“五一”將至,筆者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師:同學們,“五一”就要到了,你們在假期里打算做些什么呢?

生:補課、逛街、睡大覺……

(多媒體出示一組風景名勝的圖片)

師:你們喜歡旅游嗎?旅游給你帶來過什么呢?

生:累并快樂著!

師:在接受這種快樂的消費形式時,作為消費者都享有哪些權利呢?

生:(分組討論。討論一開始,課堂氣氛活躍而熱烈,討論結束后,各組代表上臺交流。)

師:不知道同學們是否聽過這個故事——故事發生在一個旅游的季節里。在一座高山之間,有輛高空纜車在經過一個山澗的時候,纜繩突然發生斷裂,纜車上的12名乘客除了一個孩子外,其余全部遇難。這個孩子是怎么生還的呢?就在纜繩斷裂的瞬間,就在纜車下墜的瞬間,孩子的爸爸和媽媽將他高高地舉到了頭頂……,就這樣,這個孩子奇跡般地活了下來。著名歌手韓紅根據這個故事創作了一首歌——《天亮了》(播放歌曲《天亮了》)。

一曲終了,教室里寂靜無聲,從學生的表情上,看得出歌曲深深地震撼了他們的心靈。

……

反思一:類似真實生活情境的運用,并通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的體驗和感悟,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使政治課堂少了許多說教,多了不少真實,從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案例二】在講《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這一課時,第一次講授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筆者只是對課文中孔繁森的事跡漫不經心地讀了一下,匆匆走過場。從學生無精打采的眼神中,筆者似乎讀出了點什么,于是在課后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后來再次上這節課,筆者在課前制作了“全國十大人民滿意警察——任長霞”的多媒體課件。上課伊始,就連續提出兩個問題:人為什么活著?人生的價值在哪里?富有激情的發問,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緊接著,隨著多媒體課件的畫面,筆者深情地說:“任長霞光輝的一生,很好地回答了這兩個問題。‘2004年度感動中國十大新聞人物’評委會給她的頒獎辭是:她是中原大地上又一個女英雄。她鐵面無私:掃惡打黑,除暴安良,噓寒問暖,扶危濟困;她柔腸百轉:十里長街,白花勝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動在百姓心中的豐碑!一個弱女子能贏得百姓的愛戴,是因為,在她的心里有對百姓最虔誠的尊重。現在,任長霞雖已離我們而去了,但她的一生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她用自己的生命之歌,為我們樹立了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的光輝榜樣。”筆者以充滿激情且富有詩意的話語,把教材中枯燥的概念與現實中生動的形象聯系起來;把深奧的道理與學生熟悉的經驗結合起來;將節奏與色彩滲透在教學中,將情感與期待寄予于話語里。同學們瞪著眼睛,有的眼眶里還閃動著淚花,顯然,筆者的情感已經感染了他們,在教師引導下,他們積極思考、探索,并以激情的話語暢談著……

有的學生說起了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時,已具有挑戰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時,卻仍專注于田疇。淡薄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都遠離饑餓。有的學生說起了徐本禹:如果眼淚是一種財富,徐本禹就是一個富有的人。在過去的一年里,他讓人們淚流滿面。從繁華的城市走進大山深處,他用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扛起了本來不屬于他的責任。也許一個人的力量還不能讓孩子眼前鋪滿陽光,愛,被期待著。

還有的學生說起了霍金,一個高度殘疾的病人,他躺在輪椅上,用全身惟一能活動的三根手指,進行了對宇宙黑洞的深入研究,震驚了全世界……

一個個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師生沉浸在情感的海洋中。

最后,筆者說了這樣一句話:人生是個豐富多彩的過程,有歡笑也有眼淚,有索取更應有奉獻;一個人的生命并不僅僅屬于他自己,同時也屬于社會、國家和民族;人生的價值不僅僅是對自身、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創造性地勞動,為社會、為后人留下些什么。

反思二:我們的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的時期,懵懵懂懂、迷迷茫茫、犯錯是在所難免、不足為怪的。正因為在青少年生命成長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才需要做教師的人來引導、幫助他們及時修正人生的坐標。

然而,我們中的一些人太看重教師自身、課堂自身了,而沒有把學生——一個個活生生、鮮活靈動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大多是批評的教學、挑刺的教學,這種教學淡漠了對生命激情的需要。美國學者威伍在《激情,成就一個教師》一文中曾說過一句極為精彩的話,“想要教好的教師可能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志向高遠和激情奔放的。偉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賦,這是無法傳播的。然而,偉大的教師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師。”試想,一個教師上課沒有激情,對工作缺乏熱情,連自己都不能打動,又怎么能去激發學生呢?

筆者發現,很多看似很活躍的課堂或雙邊活動很熱烈的課堂,也存在著教師主體發揮而學生主體缺失的弊病。學生在教師預設的框架中進行,沒有自主提出問題,其自主提出問題的空間太小,甚至沒有時間進行。被動學習已經到了什么程度?《讀者》曾刊載了這樣一篇文章——《誰能猜出船長的年紀》。大意是:一只船上裝了86頭牛,34只羊,問船長的年紀有多大?針對這一問題,很多學生都沒有對問題的不合理提出異議,即使有些許體會,但都沒有提出來。相當多的學生都用兩個數字相減,得出了船長的年紀是52歲。而同樣的問題在法國進行調查,大多數學生都首先提出了問題的不合理性。這說明中國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被動心理,缺乏主動批判的精神。課堂上教師講得太多了,教師主宰教學并非是學生學習的需求和生命的渴望。

記得筆者在“公民的儲蓄”的第一次教學中,在仔細講解如何存款和計算利率時,效果并不理想。課后,一位學生說:“老師,你這樣講多累,銀行就在咱學校門口,讓我們到銀行填填存單,多省勁兒啊。”筆者采納了該生的意見,后來利用做班主任的機會,在收學費的過程中,讓學生先將錢存入銀行,然后將存折交上來。就這樣,學生在填寫存單中學會了計算利率,從而既增加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有助于理解教學內容,又減去了筆者點鈔票的麻煩,真是一舉多得。

反思三:課堂教學意味著師生間的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平等對話。然而,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絕對的權威。由于對教師“權威”的過分強調,通常只有教師對學生說“不”,卻很少為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已經習慣了做教師的“聽講機”、“錄音機”和“復讀機”,為了所謂的教學進度和教師自己的“權威”,在很多教師的眼里,學生只是“待填的鴨子”。現在,有很多人都在呼吁為了培養創新人才,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有人說,學生是帶著問題走進校園的,就好像是一個問號,我們不應該把問號教成句號或者是省略號,學生的學習過程除了增長知識,還應該運用已學的科學知識不斷地面對新情況,提出新觀點,解決新問題。

但在現在的一些課堂上,教學的目的仍然是側重于知識,即識記、再認教師呈現的知識,忽視了對學生社會生活的體驗與錘煉,教師憑知識進行教學,主要充當教材或教參的搬運工。教師把教材或教參捧為“典籍”、金科玉律,把毫無遺漏地傳授教材或教參內容視為自己的全部工作;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任務是聯想和記憶。就這樣,教師主宰一切,自作權威,高高在上,學生完全是被動的,師生之間是“我講你聽,我寫你記,我問你答”的關系,這種師生關系缺乏互愛和互信,缺乏人的尊嚴,缺乏培養學生自尊、自信和自愛的民主教育氛圍,這顯然是與新課程理念相背離的。

既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不妨讓課堂也呈現一種海納百川的新氣象。同時,教師也應“蹲下身”來,使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讓課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舞”與“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