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新課程標準中的排名問題

時間:2022-06-15 04:36:00

導語:小議新課程標準中的排名問題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新課程標準中的排名問題

1理論依據(jù)

1.1“唯分數(shù)論”

在教學中,考試與教學相輔相成,考試作為檢測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自教育開始便應運而生。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有差異、名次有先后,是客觀存在的。成績當然要注重,但是,也不能只看分數(shù),因為一個數(shù)字并不能說明什么,而更應該注重評價結(jié)果解釋的真實性,即分數(shù)的可解釋性。測試所提供的不應僅僅是分數(shù),而應是對分數(shù)的說明。這就要求測試必須采用現(xiàn)實生活和工作中的真實任務或準真實任務來測量學生的語言能力,評價應采用質(zhì)性的描述或等級描述,而不是量化的分數(shù)。而現(xiàn)在的許多測試并不能做到以上要求,甚至連測試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說效度、信度等方面都難以保證,所以說簡單地以分數(shù)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既不科學也不人道,同時也背離了中國“素質(zhì)教育”這一宗旨。我們對考試結(jié)果要有理智的態(tài)度,以學生為中心。

1.2“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Effect),亦稱“羅森塔爾效應(RobertRosenthalEffect)”或“期待效應”,它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nèi)说男袨椋斠粋€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xù)性。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學校教育中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考試排名次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老師更加喜歡、關注成績好的孩子,而忽視甚至厭惡成績差的孩子,再加上現(xiàn)在很多學校將班級成績、學科成績作為衡量教師教學效果的標準,就更會導致老師對成績差的孩子不重視。老師不重視,孩子沒有信心,只會讓孩子成績越來越下降,甚至產(chǎn)生厭學心理。

2取代公開排名,各有“妙招”

任何教育改革都應以提升教育品質(zhì),提高教育質(zhì)量為目的。“取消排名”這一政策的出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呈現(xiàn)出“學生高興,家長犯難,教育局謹慎,教師無奈”這一尷尬局面。在主張將“教師不得公布學生排名成績”上升為地方性法規(guī)的贊同者中,多數(shù)是擔憂現(xiàn)行的排名制度對孩子們所造成的心理傷害,以及對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可能造成的扭曲。

受制于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影響,許多學校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應對。就筆者的走訪結(jié)果來看,一些地區(qū)的教育局是嚴格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辦事,不再對學生進行排名,取而代之的是以等級制,如A、B、C、D的方式呈現(xiàn)考生的考試成績,學生無法知道自己的具體考試成績和名次。據(jù)了解,大多數(shù)學生對這種方式持贊成態(tài)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方式一般只應用于大型考試,如期末考試、統(tǒng)考等情況,而對于平時的一些小型考試則難以統(tǒng)一貫徹實行。針對這一弊端,就要靠各個學校加強管理了。

由于長期以來備受“考試排名”這一思想的影響,許多學校、教師、家長仍然不能適應“取消排名”這一舉措。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往往會在私下對學生進行排名以期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就拿比較正規(guī)的期末考試而言,雖然各個學校最后得到的只是一張以A、B、C、D表示形式成績的名單,而不知道每個學生的具體成績,但是也有個別教師仍然會想盡辦法來推測出學生的大概成績以用于排名。比如說:英語等級A+就代表了95~100分,等級A代表了90~95等等,最后各科成績相加以算出學生的大概成績,可見老師們的“良苦用心”啊!歸根究底,還是由于老師們那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沒有徹底的改變導致的,所以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也只是流于形式而已。很多學校還根據(jù)學生上次考試的排名,安排學生的考場座位,這樣做無疑在無形中時時刻刻都體現(xiàn)著學生自己的“位置”,給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3建議

學校公開學生“座次”的做法,本是希望引起家長的重視,但最終這份壓力還是會通過家長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每個學生都是特殊的個體,這種壓力到底會變成動力還是負擔,不能一概而論。因此,不允許學校再對學生成績進行排名和公布,是為了讓學校綜合全面地評價一個學生,從考試的工具性更好地向人文性發(fā)展。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3.1改革排名方式

在當前競爭社會和應試教育大環(huán)境下,單純反對“考試排名”是不現(xiàn)實的,但是我們可以采取比較明智的措施來進行排名。所以我們探討的重點放在考試成績排名是否應該“公布”以及“公布”的范圍和方式。

3.1.1分階段對待:小學、初中、高中

學校教育分為不同的階段,而在各個階段的教育對象和教育目標又有所差異,所以筆者認為排名與否需分清楚教育對象的階段性特征。由于小學生、初中生身心發(fā)展的特征,學校教育應注意學生的情感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在此階段,應該多采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學生更好的學習。在高中階段,排名次利大于弊。因為這時候?qū)W生的心理已經(jīng)比較成熟,排名次不僅能使自己真正了解自己,做到知己知彼,還能夠增加學習的壓力和動力,但是沒必要公開。這樣,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會在這種競爭和關懷中更快更好地成長進步。

3.1.2公布分數(shù)段

學校可以只公布每個分數(shù)段的學生數(shù)量,而不公布具體的名次,每個孩子只要知道自己的名次就行了,這樣也使得家長與學生都心里有數(shù),使其有了榜樣和追趕的目標。比如說,一次考試結(jié)束后,最高分是多少,最低分是多少,各個分數(shù)段有多少學生,甚至某一個分數(shù)在考生群體中的排位等公共信息是可以公布的,而考最高分、最低分的是誰,包括某個學生考試了多少分等私人信息都不應該公開。

3.1.3等級制或達標制

對學生的考試成績也可以采取等級制(優(yōu)、良、中、及格、不及格或A、B、C、D),或達標制(優(yōu)秀、達標、不達標)的形式呈現(xiàn),學生無法知道自己的具體考試成績和名次。這樣把公布成績名單當作一種教育資源進行開發(fā)利用,鼓勵了成績優(yōu)秀進步的學生,也不至于讓其他學生難堪。

3.2成績公布與否

成績是否公布不能一概而論,筆者認為要遵從兩個有利于,即“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有利于教師的教學”。本文認為把“不公布成績名次”寫入《條例》,可以緩減學生的心理壓力。同時通過“法”來保護“名次”,其實是在告訴學生們“你們的名

次將是受保護的隱私”,相信這會讓很多學生的心里多了一道“保護墻”,少了一份心理負擔。

4結(jié)束語

考試排名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們對待成績、名次的理解與態(tài)度。其實,在公布成績排名時只要處理得當,這樣就能把公布成績排名當成一種教育資源進行開發(fā)利用,并通過成績排名來激勵學生上進。我們應該不要過分追求考試排名對學生的“決定”意義,須知學生的素質(zhì)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所以應該有多方面的評價。盡管文化素質(zhì)在諸多素質(zhì)中尤為重要,考試又較其他評價手段更加客觀公平,也不能僅僅以考試成績代替其他評價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手段。應試教育正是過于凸顯考試成績的重要性“一俊遮百丑”的結(jié)果。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豐富評價手段,使評價能夠全方位的反應學生素質(zhì),促進其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