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課堂管理論文

時間:2022-02-26 10:14:48

導語:大學語文課堂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課堂管理論文

一、人文情懷

人文情懷是一種精神品格。大學語文要通過大量的經典作品,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懷的情感滲透和道德培養。也就是說,人文情懷的培養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要經?;Ⅲw系化、多元化。從先秦至中國當代文學,從中國到外國,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教學中,人文情懷的精神維度構建應是一條粗大的紅線。從文學中汲取“人學”價值,對生命多一重敬畏,這是人文情懷培養的一個途徑。如《禮記•大學》被認為“初學入德之門”,教學中就要抓住契機,因勢利導,因時制宜地懂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在“三綱八目”中明確“修身”的重要;在《國語叔向賀貧》中領略傳統士大夫“不患貨之不足,而憂德之不建”的高貴精神品格;在古詩十九首“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的文字里生發出生之艱難和情之永長;在《短歌行》悲涼的吟唱中,體會到曹操因渴求賢才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急切、焦慮心情;在李密的《陳情表》中深切地理解孝文化的人文精神要義。通過大學語文的教學,要將人文情懷內化為學生的一種氣質。最終擺脫語文學習停留在“我注六經”狀態,使大學語文學習從側重于工具性學習,轉變為“六經注我”的人文性學習。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反復渲染中,不知不覺地建構生成人文情懷。

二、歷史意識

我們要敬畏歷史,但歷史值得沉思。培養現代、開放、多元的歷史觀,在大學人文教育中顯得尤為必要。在大學語文課堂,歷史存留在文本中,是經過了文學化的,并且在長期的篩選中一并經典化。因此,大學語文教材中的歷史都具有某種詩學性質,是歷史的詩學和詩學的歷史的交融。正如歷史學家布克哈特所說,“詩可以實現更多有關人性的知識……而歷史則是因受惠于詩才深刻洞悉了整個人類本性”,“歷史在詩中不僅發現了自己最重要的東西,而且找到了自己最純粹、最精美的源泉”。172如學習郭沫若的《天狗》,全詩178字,其中“我”字便有38字,且每句詩都由“我”打頭。在課堂教學時,文本細讀的方式顯然不適用,而應以該詩的歷史文化背景作為詩歌分析突破口。由此切入,天狗形象才會顯現出深刻的象征意義來,才會讓學生認識到天狗形象是幾千年以來人的主體性的發現、自我力量的擴張和自我精神解放的雄奇造型。通過此詩教學,要讓學生在詩性書寫中洞悉歷史。同類型的詩歌還有顧城的《一代人》、艾青的《礁石》、北島的《回答》、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等,亦可作如是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在課堂上,要善于運用啟發式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對歷史進行發現和“填補”,在“歷史的空白處”體驗其豐富性和生動性。甚至通過對歷史的想象和“還原”,查明真相、洞察歷史,培養辯證的歷史觀。如教學魯迅的《狂人日記》時,“我翻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這是文章的核心句子,也是我們進行文本思想分析的重點句子。但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文本顯然是不夠的,正如有學者早就認識到的,“他們始終在這個龐大而統一的、系統的歷史聯系中處理文學問題?!保?]1即“是用美學的語言在表達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普遍原理”241。因此,從“美學的、歷史的有機統一”中,我們才能真正觸及到文本的思想內核。歷史是深刻的,同時也是多面的。在教學中,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一些無法在課堂中講授的經典文本,如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凌力的《少年天子》、岳南的《南渡北歸》、莫言的《紅高粱》、陳忠實的《白鹿原》、蘇童的《我的帝王生涯》等,讓學生在課余的閱讀中感受歷史。教師可安排課堂討論會和讀書會對這些作品表現出來的歷史觀和歷史意識進行研討式的學習。

三、生命思索

“歷史如同生命”287,需要我們在思索中去發現、體驗、評價。那些歷史人物都已遠離我們,但他們的精神肖像卻鮮活在文本里,成為寶貴的思想資源。學學語文的目的,便是通過觸摸一個個的雖然逝去然而仍然鮮活的生命體,來把握人生,探索生命的歷程,叩問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生存之難和生命之痛是經典文學作品表現的精神價值核體。也就是說,偉大文學作品總是在關懷著人類生存的困境,通過表現人類生存的困境,來提供面對困境的精神力量。因此,大學語文課堂要在“與經典對話”中,來完成對“心靈的探尋”、對生命的思索。如在“時代的苦悶”中,許多文人墨客在各自具體的現實歷史形態中共同面對著一些共通共在的人生命題,如人格尊嚴與世俗生存、集體意識與個體追求、傳統美德與因襲重負、靈與肉沖突、物質與精神的對峙等。這些兩難選擇或人生困境都是作家與大眾共同面臨的精神難題。經典作家對生命的思索應該成為大學語文課堂精神維度構建的一個強音。如講述《史記》選文時,司馬遷在慘重的人生遭遇中,從“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中汲取精神力量,終于創造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這種不甘于“沒世無聞”而發憤著書的生命選擇應該成為激勵大學生人生追求的生命強音。而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讓我們感悟到黑暗現實中那個傲岸心靈在現實中吶喊掙扎的痛苦憤懣。杜甫的《曲江二首》中“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中看似要及時行樂,細想卻憂憤深廣的情感意蘊;阮籍的《詠懷詩》“悲憤哀怨,隱晦曲折”、“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那樣一種痛苦無奈的人生悲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商隱的《流鶯》、李煜的《破陣子》、柳永的《八聲甘州》、李清照的《鳳凰臺上憶吹簫》等篇目流露出的那種濃重的人世悵惘、無奈、苦痛與眷戀,都是我們對生命進行多方體驗、感悟與思索的極好文本。也許,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時,蘇軾“超然于物外,無往而不樂,”可以為我們提供某種精神慰藉。文學的本質是“性命之學”,每一位經典作家都是一張厚重的精神名片。魯迅在“無地彷徨”中“反抗絕望”的戰斗韌性;張愛玲“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的人生蒼涼;史鐵生“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中終于在《我的地壇》中思索到“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的生命沉思;路遙“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的“人生”告誡;海明威“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鏗鏘誓言;馬爾克斯“如果上帝賞我一段生命,我會簡單裝束,伏在陽光下,坦露的不僅是身體,還有我的魂靈”的生命眷戀……大學語文課堂面對古今中外這些厚重而寶貴的生命資源,完全能夠也絕對應該為大學生進行生命思索打開闊大的空間。

四、審美愉悅

“在將來的歲月里,文明的這個領域將會有嶄新的,也許想象不到的偉大發展,人類將更加像上帝。但是,在我們的探索中,我們不會忘記現代人在他的上帝般的特性中并沒有感到幸福?!?4時代在發展,歲月在推移,但文學生生不息。然而,在物質文明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面臨日益增多的誘惑,功利性的精神需求,快餐式、影像化的精神消遣,強勢瓦解著人們親近文學經典的意愿。人們對文學的感受力越來越遲鈍,在閱讀中缺乏“靜候”的精神姿態和耐心,越來越難以在文學中找尋到愉悅。這是這個時代的巨大現實。大學語文課堂要營造精神陣地、建構精神高地,抗拒日益嚴重的閱讀危機,重新造就那種具備賞閱文學美質的素養?!捌嫖墓残蕾p,疑義相與析”,大學語文課堂要有利于營造校園文化空間和文學氛圍,使學生能在課堂之外,在茶余飯后、寢室熄燈后的“臥談會”上、課余、聚會時間,有共同、經久的“文學話題”。如能這樣,大學語文才真正實現其“大”的身份特質,有效地擴充了課堂,延伸了語文,提升了語文教學的質量,也造就了當代大學生生動活潑的大學生活,使大學生活與文學生活、詩意生活、精神生活取得了實實在在的關聯。

五、現實關懷

要建立大學語文教學與當前人類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的精神關聯。經典文學之所以能跨越時空為各個時代各個國度的人們所接受,正因它能在不同的時空結構中產生藝術共鳴和精神回響。中國文學具有豐沛的現實關懷精神。在現實困境中,我們完全可以從人類創造的文學經典中吸取精神養分、獲得精神藥方?,F實是復雜的,昨天的歷史在某個意義上其實就是今天的現實。在文學藝術的精神回響中,大學語文課堂應該創造條件,讓師生傾聽到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將家國之情與英雄失落之悲深入融合而抒發的深懷報國理想而又懷才不遇文人的千年長嘆。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的凄苦吟唱中,理解“孤獨者”的無奈和艱辛。從辛棄疾“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的悲壯呼喊中升騰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豪情壯志。從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集腋成裘,妄續幽明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的創作特征中把握強烈的現實批判精神。從魯迅的作品中挖掘出丑陋的“國民性”是如何阻礙民族發展的,從而清醒地認同現代知識分子不遺余力地通過批判來重塑民族靈魂的創作追求,但也必須認識到,這種追求仍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

在巴金《小狗包弟》中反思“”反動性的同時也凝思“思維”誕生的現實土壤問題。從王小波《一只特立獨行的豬》中對那只豬“無視對生活的設置”而“特立獨行”的品格肅然起敬,感嘆現實生活中為數不少的“沉默的大多數”“對生活做種種設置”的生存悲哀。在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崇高和悲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在“生存還是毀滅”的殘酷較量中深切理解那一份悲壯,若有所悟英雄的壯烈犧牲似乎是歷史前進的代價和宿命……正是在這點點滴滴、方方面面、反反復復的浸染、滲透、熏陶之中,學生的眼光、品格、素養、情調便不知不覺地建立起來。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大學語文教學篇目是古今中外經典文學文本的大集合,但由于種種原因,它也必然是掛一漏萬的,不可能將所有的經典文字羅列在書本上,也不可能在課堂上窮盡所有的經典。因此,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功能之一便注定是“拋磚引玉”、“激發興趣”。大學語文課堂不是“大雜燴”,而是大熔爐,通過從多方面構建精神維度。在長期性、整體化的教學實踐中,以大學語文的學習作為契機,細致全面、日積月累,以“水滴石穿”的堅持和執著,輔助和指導當代大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一以貫之地善于學習、勤于思考、敢于擔當。如能此,大學語文則真正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大學語文課程必將煥發出獨特的文化魅力,獲得學生的認同和喜愛。

作者:鄭國友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