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策略解析
時間:2022-08-10 03:09:34
導語:小學科學教學策略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做與思”教學方法概說
(一)現代教學方法。現代教學方法通過合作研究、模擬展示等讓學生充分體會課堂知識的運用。教師應該抓住這樣的教學方式,在課前充分準備案例、項目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研究,用科學客觀的研究方法來獲取知識。教師應該對案例中的情境進行全面的分析,通過現代設備將分析結果進行全方位的展示,在課堂上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就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堂中,教師則必須提升把控全局的能力,把控課堂全局,控制課堂走向,讓課堂有條不紊的進行。[1]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才能最大化地接受知識,提高效率。(二)“做與思”的教學方法簡述。“做與思”簡單來說,就是將“做”和“思”進行有效的結合。借用兩者的結合,提高學生對科學學習的積極性。在“做”的過程中,教師盡可能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實驗的奇妙,根據每一個學生的特性進行分組,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體會有關科學的一切。在合作學習的過程里,教師能夠鼓勵學生進行研究探索,對不了解的地方進行深入發現,每一個人都能夠表達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在課堂上除了實驗還要借用多種先進的教學設備將學生帶領到一個全新的天地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意識、觀念,促使“做與思”的有機融合。[2]由于現在的小學科學的教育主旨在于讓學生對自然規律以及發展有一個認知并且能夠自我探索、自我發現。因此,教師在課前要對課堂內容取材進行研究,對每一個能夠引導學生思考的事例都不放過,在課堂上還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既吸收到知識,又能將知識轉化為自己探索的一部分。
二、“做與思”教學融合的原因
(一)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科學的奧妙。科學與其他學科不同的地方在于科學很難用簡單的方式將復雜的自然變化表示出來。各種簡單易上手的實驗出現可以使得科學課堂從大量的講解中解脫出來,教師可以運用各種各樣的實驗將很難描述的現象直接展示到課堂上,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自然的美,給學生、給課堂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在課堂時間里,實驗可以營造多種環境來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感受。比如說在教學“它們生活在哪里”這個主題時,如果僅僅是簡單地敘述蠶的生活習性、環境就會讓不少學生感到枯燥。但是如果讓學生親自去觀察蠶,或者讓學生提前在家里嘗試養蠶,每天對其進行觀察,就能夠讓學生產生很大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學生可以不斷地進行創新。這種教學模式能夠使得學生在課堂中強烈地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上課的過程里不由自主地和教師一起進行學習。學習過程從乏味枯燥變得更加有趣開心,讓學生從根本上愛上學習、喜歡學習。(二)提交了學習效率。現在教育理念下的課堂具有歡快的學習氛圍以及高效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借用實驗進行多方面的交流,從而改變學生一成不變的思維。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做與思”的教育模式一改過去的課堂環境,從以教師為主變成以學生為主,精彩的實驗讓課堂不再沉悶,讓學生與教師可以相互平等地交流。這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生的學習認知,讓學生不再討厭學習。對于傳統模式來說,實驗可以很好地改善傳統教育的弊端,這就為教育發展帶來一個新的元素。
三、“做與思”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觖決策略
小學內的課程本來就是要求學習與實踐并存的課程,但是由于課業繁多,學生逐漸追求課堂與考試,真正愿意去進行動腦理解的并不多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很難進一步提升自己,增強自己的實力。[3]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夠很好地完善自己的不足,這就導致學生慢慢變成僅僅是了解理論知識,卻不明白如何實踐操作。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要從學校、教師、學生幾個方面著手進行改變。
四、解決策略
(一)學校方面。學校層面要重視實驗教學的開設,讓學生和教師得到了許多展示自然、了解自然的機會。但是學生在接受傳統教育的同時卻還要被要求跟著新教材的標準進行對自我的提升,這是很難做到的。因此,學校方面的問題最不能忽視。面對現在的狀態,學校必須要有所改變。學校要開始重視實驗項目,在重視的基礎上,學校應該專門成立一個負責對實驗進行更新換代的小組,派專人來負責設備,這樣一旦實驗有任何的問題或者更新項目,負責小組就能夠在第一時間內知道,并且進行改動和修正。這樣能夠不影響學生的正常上課,學校的重視也會對學生的創新有著更深的影響。(二)教師方面。在學校重視的基礎上,教師應該專門分配一定的時間為實驗的應用進行專門的學習。教師可以專門分配出時間來對科學學科的實驗范圍進行大概的了解與掌握,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就能夠在課堂上提升對學習的興趣,就能夠提高課堂效率,有效地改善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熱情。(三)學生方面。從學生自己的角度來說,只有將自己的興趣延伸出來,才能夠真正自主地學習。因此,在學校、教師提供的平臺與支持下,學生就更應該在課外時間對自己喜歡的科目進行了解,這樣就能夠帶動起學習的熱情,在課堂上也要經常與同學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學生才能夠最大程度上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做與思”在教學中的運用使得科學課程發展的進程又上了一個新的層面。如今的科學課堂中,實驗是非常重要的,在課堂上的展示又讓學生從根本上了解學習意義。同時,教師也要為了熟練掌握實驗的操作與運用而提升自我,教師的整體水平不斷變高,課前預習準備充分,學生會更加喜歡課堂,課堂效率變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就越來越強。
【參考文獻】
[1]楊友樂,顧長明.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6(23).
[2]欒倩.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的策略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7(11).
[3]陶秋梅.做有思想的教師讓教材活起來———基于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有效融合的思考[J].遼寧教育,2015(17).學科探索
作者:曾瑞芳 單位:武平縣象洞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