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活動設計論文
時間:2022-09-08 10:45:29
導語:科學教學活動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集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為一體的啟蒙課程。其課程目標是通過一冊冊教材、一個個單元、一堂堂課、一個個活動,循序漸進地實現的。由此看出,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歸宿,更是科學活動設計的原點和基點。指向教學目標的科學教學活動設計,是遵循課程標準,合乎思維邏輯的;是直擊學情,從學生需求出發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調整和完善的;是貼近教學內容,順應學生的;是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師生雙向發展的。既然一切科學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的,那就要根據《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從指向教學目標的“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這四個維度來設計教學活動。筆者試以根據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3課《葉和花》自編的《觀察葉》一課為例,深度解析指向教學目標的科學教學活動設計的策略。
一、聚焦“理解”——“科學知識”在活動中建構
科學知識,是指學生通過觀察活動、探究活動、實踐活動,感知、體驗、理解到的關于物體和物質特性的總稱。可見,科學知識大都是在活動中通過實踐進而理解獲得的。科學教師面對范圍廣、難度不同的科學知識時,要注重思維,聚焦“理解”,搭建有助于學生建構科學知識的支架,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實現建構。《觀察葉》一課有關科學知識的目標是:知道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葉肉。感知不同種類的葉子在大小、顏色、形狀、厚薄、邊緣等方面存在差異。理解葉的變化過程大致為“葉芽→新葉→老葉→枯葉→落葉”。為達成科學知識建構的目標,筆者設計了兩個主題觀察活動:比較觀察不同類樹葉的不同點和相同點;觀察并發現葉子的生長變化特點和規律。筆者以觀察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發現葉子的特征、異同點、生長變化等,并通過分析和交流,理解并主動建構葉的相關知識,使科學知識得以內化。
二、聚焦“能力”——“科學探究”在活動中實踐
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和重要方式,可以使學生體驗到科學學習的樂趣,獲得自信,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辨別真偽科學。科學探究,一般是借助科學活動,運用多種方法尋求證據或運用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解決問題,通過評價交流的方式達成目標。因此,科學探究活動設計要定位精準,學生才能在活動中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相關步驟的意義,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思維方法發展各項能力。教師尤其要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著重培養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的某一種或幾種能力,做到有的放矢。《觀察葉》一課的科學探究目標聚焦于“能力”,即學會運用多種感官觀察葉和培養用工具觀察葉的能力,并提升學生精細化觀察的水平。雖然三年級學生對樹葉并不陌生,但是很少對樹葉進行專門的觀察,對樹葉的結構和各方面特點的認知都比較模糊,沒有形成系統全面的認識;雖然具有一些粗淺的運用眼、手、鼻等感官進行觀察的經驗,但并不確定這是否屬于觀察方法,也不能綜合運用于觀察活動,對于用工具觀察的認識和經驗較為模糊,沒有形成系統。筆者設計了以下活動:比較觀察不同類樹葉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并在交流環節突出學生觀察方法的理解和應用,以“我通過什么方法發現了什么不同或相同”的表述方式,引起學生對觀察方法的關注。同時,筆者還結合板書(見圖2),對觀察方法進行分類,幫助學生直觀認識。當學生對葉肉進行分析交流時,自然產生“要是有個放大鏡就好了”的想法,筆者抓住學生產生需求的契機,順勢開展“用放大鏡觀察樹葉”的活動。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探究活動層層深入的特點,使學生在實踐中有針對性地習得科學探究的能力。尤其在探究活動匯報階段,這樣獨具匠心的設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邏輯化表達,又能與別人的觀點產生重組互補,使學生對觀察方法的理解走向深入,探究能力在實踐體驗中真正得到提高。
三、聚焦“體悟”——“科學態度”在活動中生成
科學態度是科學素養最核心最重要的體現,是決定學生參與科學活動的有效標尺。其主要體現為:學生在科學活動中克服困難、堅持拼搏的情感;學生基于證據和推理,發表自我見解、樂于傾聽和理解、不迷信權威的情感;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理性批判、大膽質疑、追求創新的情感;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尊重他人的情感。《觀察葉》一課的科學態度目標是:培養研究各種植物的葉的興趣,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傾聽與接納、表達與分享的意識和態度。教師以相應的三組材料和活動營造氛圍,促使學生在活動中不斷“體悟”,達成科學態度維度的教學目標(見圖3)。科學態度既是科學學習的動力因素,又是科學學習的目標,但不能靠孤立的活動或特定的環節單獨達成,只能在探究活動、交流討論等具體的科學活動中體現和落實。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成點以營造氛圍,聚焦學生“體悟”自然滲透,將學生的科學情感引向高潮,使科學態度自然而然生成,最終實現培養與發展學生科學態度的目標。這種基于“科學態度”目標設計的教學活動,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體、生動、有效的,它落實在探究興趣、實事求是、追求創新、合作分享等方面,扎根在學生的心間。四、聚焦“鏈接”——“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在活動中延展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是《課程標準》的新增板塊,它不僅包括科學技術與日常生活的聯系、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聯系、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三個方面,而且強調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是課程與時俱進的新亮點、突破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的誕生,使科學課更接近生活,更有實效,闡明了科學來自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根本屬性,在推動科技進步的同時更新和重構知識,形成輪回,向前發展。《觀察葉》一課的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是:通過手機APP感知科技產品給科學學習帶來的便利,通過觀察葉的活動,形成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和意識等。教學中,教師并沒有設計一個特定的環節或活動來支撐目標,而是滲透在各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鏈接”中并不斷延伸和拓展,具體體現在材料(葉子)本身、落葉漚肥、葉脈書簽、葉的生長變化等方面。例如,通過欣賞秋季時令植物的葉子,凸顯科學學習與大自然息息相關;通過葉脈認識葉子結構再延伸到葉脈書簽欣賞,使學生領悟科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通過觀看錄像,了解“葉的一生”,深切感受到人與植物相近相鄰,都具有同樣的生命體的演變過程;最后,通過商議處理學習材料——樹葉的辦法,如自然回歸做肥料、制作成書簽、制作樹葉畫等,激起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在師生對話中彼此感染,親近自然、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和情感已悄然走進學生的心田。教師在科學教學中,巧妙地尋找和挖掘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有效“鏈接點”,讓科學技術變得有血有肉、有意義,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實例中感悟到科學技術的強大力量,并且形成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合理的教學目標對小學科學活動設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支配著科學教學活動的內在規律,起著統領和指導科學教學過程的作用,也是教師進行科學活動設計的基本依據,否則科學課堂只可能是一堆無序活動的簡單連接和疊加,為活動而活動,為交流而交流,為流程而流程,最終造成學習內容的雜亂和學習質量的低下。只有基于“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四維教學目標設計的科學教學活動,才能更好地為教學目標服務,去彰顯科學教育的理念和魅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6-14.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60-69.
作者:胡 林 季榮臻 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 上一篇:科學教學學生工程思維培養探究
- 下一篇: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