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活動探究
時間:2022-04-07 11:47:28
導語: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活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科學領域教學活動環節的概念及存在問題
科學領域教學活動環節,即教師在科學教學活動中為達成教學目標而對活動內容呈現、教學方法運用所設定的步驟和順序,是對相互關聯的一系列教與學的活動的具體安排。它主要解決的是教師如何教、幼兒如何學的問題,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過程時要想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何時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何時引發幼兒的原有經驗、何時為幼兒的學習提供有效指導和幫助等。《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通過科學學習使幼兒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所以,“探究”是科學教學活動環節的目標,也是基本方法,設計科學領域教學活動環節時應緊緊把握“探究”這一核心。科學領域教學活動環節中存在著以下的問題。一是脫離教學目標。教學活動環節沒有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指向性不強,缺乏“精度”等。設計教學環節要有指向性,與教學目標無關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導語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二是教學內容淺顯。教學活動環節不能從幼兒實際出發,流于表面現象,缺乏“深度”。幼兒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效果的好壞要通過幼兒的學習來體現。因此,要根據幼兒的原有知識經驗及年齡特點選取適宜、恰當的教學內容。三是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活動環節忽視各領域間的滲透,未體現多維及整合性,缺乏“廣度”。教師容易忽視了將科學的知識融于幼兒的認知中,沒有充分地利用分析、判斷、推理、分類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來實現多維整合。
二、科學領域教學活動環節的核心經驗架構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幼兒園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科學領域的核心經驗能幫助教師選擇適合幼兒的科學內容,設計教育環節,適時適度地對幼兒的探究活動給予恰當的指導,具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科學情感幼兒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歡自主探究,樂于分享交流;關愛自然和生命,尊重科學,理解科學精神,認識科學成果,肯定科學價值。(二)探究能力可分為幼兒觀察實驗能力、科學思考能力、表達交流能力、設計制作能力等。(見表1)(三)科學概念生命科學,即生物的種類和基本特征,生物的簡單行為和需求;物質科學,即物體的材料和特性、位置和運動、聲光電磁等物理現象;地球與空間科學,即地球物質特性,天氣與氣候,地球與太陽、月亮之間的關系。
三、科學領域教學活動環節主要呈現方式
教學活動一般是由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組成,在這三個部分又可以演變成提出問題(猜想的過程)、實驗過程(驗證猜想的過程)、收集信息(記錄驗證結果),得出結論、分享交流、總結延伸等環節。這些環節可以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活動及不同的教學活動目標靈活安排。其主要作用包括為教師掌握教學活動過程提供一定的操作程序,幫助教師合理組織教學活動內容呈現的順序,為幼兒的學習提供逐步遞進的接受過程。由此可以看出,教學活動環節就像是一個支架,把復雜的學習任務進行分解,為幼兒理解問題搭建平臺,以便把幼兒的學習逐步引向深入。
四、科學領域教學活動環節的參考指標
通過導入有趣的活動,激發幼兒探究欲望;對問題的答案、結果以及探究的過程和要使用的方法進行預測;利用個別、小組、集體等形式引發幼兒探究,得出結論,面向全體,尊重個體,突出幼兒主體地位,并具有創新性和開放性;引導幼兒用圖畫、圖標、數字等符號,有效收集和記錄探究的結果,得出正確結論;總結延伸,使教學內容得到升華和總結,為幼兒的繼續學習拓展新的道路;環節設計體現游戲性,緊密圍繞由易到難的目標,有層次性和挑戰性;教學方法易于達成目標,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原有的知識水平;各環節時間安排科學合理,對幼兒的探究活動給予恰當的指導,注重師幼互動效果。
五、科學領域教學活動環節的實施策略
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首先要進行教學設計,在設計時既要考慮幼兒原有的知識經驗,又要考慮教育目標;既要考慮教師的教法,又要考慮幼兒的學法;既要考慮教師的有效提問,又要考慮幼兒的有效回應以及教師的有效追問,層層深入;既要考慮面向全體,又要考慮個別幼兒。(一)興趣導入。教師導入新課時應關注幼兒的興趣點,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為此,可采用游戲的方式導入,重點把握以下幾點:緊扣教學目標導入,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導入語;符合教學內容,導語的設計要從幼兒的實際出發,在幼兒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設計;準確把握時間,根據小中大班活動時間合理配置。(二)主題探究。“主題”指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探究”指師幼對活動主題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主題探究的核心是“探究”,是直接經驗,而不是被動接受的間接經驗,是教師引導下幼兒自主“猜想—驗證—交流—再猜想—再驗證—再交流”的過程。引導幼兒圍繞一個科學主題或關鍵經驗進行深入探究與研究,逐漸獲得真正內化的科學知識、概念、原理等。正確處理好下述關系,找好結合點,有利于課堂教學高效進行,也是教師PCK水平的真正呈現。一是有效處理間接知識接收與直接經驗獲得的關系。學前教育是為幼兒提供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機會及條件。因此,幼兒在科學探究中“直接經驗”的獲得尤為重要,讓幼兒在做中學、玩中學、游戲中學,寓教于樂。幼兒在操作、擺弄中直接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收獲了知識能力,領略了探索中的艱辛,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培養了科學家的素養。同時,不能忽略教師講授的作用,尤其是教育活動難點的突破,更需教師的啟發式教學。二是有效處理教師引導與幼兒自主學習的關系。《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是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沒有幼兒主動地參與就沒有高效教學的發生。為此,要正確處理好主導和主體的關系,不能本末倒置。三是有效處理面向幼兒全體與幼兒個性發展的關系。《指南》中要求,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幼兒,只是為幼兒的發展提供一種可能。這就要求教師處理好面向全體及個別教育的問題,注重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和分層提供材料,促進每一名幼兒個性化發展,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三)分享交流。此環節一般發生在主題探究之后,往往與主題探究交替進行,是指幼兒將探究的結果通過講述、表征等手段,予以匯總、表達、共享。除了口頭語言表達,還可以采用圖畫、書面、攝像等多種形式表達。那么如何進行這個環節呢?一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在探究中理解、在理解中表達是表達交流的基礎。所以,在教學中要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理解知識、表達交流,這會對幼兒受益終身。二是記錄方法的運用。教師應鼓勵和支持幼兒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運用相關的方法自己設計,用自己的語言記錄所聞所見。三是感知和了解人與自然、科技產品的關系。生活既教育,要教育幼兒從小感受自己與周圍高科技的聯系,體驗科技生活帶來的便捷,培養科學意識及創新精神,將所學用于實踐。(四)結束延伸。一節好的科學領域教學活動在即將結束時,既是對本活動的收尾,又預示著下一個活動的開始,還能培養幼兒良好的思維品質。一是總結提煉法。在教師即將結束教育活動時,把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等關鍵問題通過啟發式提問以及幼兒的反饋,加以系統地提煉總結,升華經驗。關鍵詞是“我學會了什么……”二是設置問題法。在活動尾聲,教師提出發散性問題,讓幼兒圍繞新授內容進行充分的想象,得出同類的知識經驗,培養幼兒融會貫通的推理思維能力。關鍵詞是“你還想到了什么……”三是同中求異法。在活動最后,教師請幼兒仔細回憶或認真觀察新授的內容,將相似內容中的不同羅列出來,培養幼兒精細化地分析判斷能力。關鍵詞是“它和它有什么不一樣……”四是預留任務法。為了下一個主題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通常在結束一個活動時,向幼兒提出預習新活動的任務要求。關鍵詞是“接下來會……”早期的科學探索有利于幫助幼兒學習用探索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并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利用科學創造價值。為此,科學探究永遠在路上。
作者:張麗紅 單位:北票市中心幼兒園
- 上一篇:詩性回歸與高校人文教育探索
- 下一篇:海洋學教學培養學生地球系統科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