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學前兒童教育問題與解決策略
時間:2022-12-22 11:16:42
導語:農村留守學前兒童教育問題與解決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受多種因素影響,當前寧夏農村地區的留守學前兒童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家庭教育缺失、幼兒園補償性教育不足、關愛服務體系不完善。本研究從教育精準扶貧政策的角度提出解決策略,包括完善教育扶貧法律,加大幼兒園補償性教育力度,強化父母的監護責任,構建具有長效機制的社會關愛服務體系。
[關鍵詞]留守學前兒童;教育精準扶貧;策略
2016年,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留守學前兒童指學前階段的留守兒童,為便于研究,主要涉及幼兒園階段的3-6歲幼兒。我國城鎮化進程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村地區出現大量留守兒童。雖然國家出臺政策,強調從源頭上減少留守現象、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和保護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如留守現象逐年減少、留守兒童的關愛和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建立留守兒童強制報告機制等,但是留守兒童在健康、學習、心理、安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依然突出,貧困狀態也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報告明確指出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多次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1]”。教育在扶貧開發中起著基礎性、先決性和關鍵性作用,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貧困的涵義是多維度、全方位的,不僅指經濟上的貧乏,同時表現在衛生、教育、機遇、權利等多方面的缺失[2]。當前農村留守兒童主要表現出精神“貧困”和教育“貧困”兩方面問題。教育扶貧具有“扶教育之貧”和“依教育扶貧”的雙重內涵。農村留守兒童是農村弱勢地位與留守現象疊加效應的綜合體現,是教育扶貧的重要對象[3]。精準扶貧是相對于傳統上粗放扶貧的概念,關鍵在于“精準”性,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屬于精確識別、精確管理、精確幫扶的治貧方式。精準扶貧理念運用到農村留守學前兒童教育問題上,主要指教育幫扶落實到每個孩子,針對不同需求的留守學前兒童采取不同的幫扶措施,保證教育的有效性。課題組成員在2019年9月-11月間開展實地調研,先后深入寧夏南部山區彭陽縣、原州區、海原縣以及銀川市周邊鄉鎮、村的十四所幼兒園,采用問卷、座談、個別訪談等調查方式,以期了解寧夏農村地區留守學前兒童教育問題、教育精準扶貧現狀及問題,探索出能夠解決當前農村留守學前兒童教育問題的根本策略,促進弱勢群體享受公平公正的教育,優化并完善教育精準扶貧政策,完成教育精準扶貧、教育精準脫貧任務。問卷調查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發放農村留守學前兒童家長問卷280份,收回252份,回收率90%,其中有效問卷246份,有效回收率為87.85%;問卷內容涉及留守幼兒的家庭基本情況、家庭教育基本情況、教育需求與認知等。園長和教師訪談主要了解留守幼兒身心發展、園所發展以及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現狀等。
二、寧夏農村留守學前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缺失。一切教育都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之上。家庭教育的主體是父母,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深遠,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指農村家庭沒能積極履行教育職責或執行不利,主要表現出如下幾個方面問題,教育管理時間不足,教育管理方式異變,教育過程重智輕德、重身輕心,過分依賴學校教育[4]。究其原因,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學前兒童接受以父母為主體的家庭教育的時間總量減少,父母難以提供足夠的親情陪伴和必要的家庭教育。調查結果顯示,44%的留守學前兒童家長1-6個月回家探親一次,1個月以內、6-12個月、12個月以上的占比分別為29%、21%、6%;留守學前兒童家長主要使用“打電話”的形式與孩子交流,時長一般只有幾分鐘,且次數極其有限,通話內容和占比分別是學習情況25%、健康狀態25%、衣食住行21%、交流內心想法21%,“交往”主題的占比僅為2%。常年外出打工帶給家庭教育的方式與方法新的阻礙,家長很難開展“潤物細無聲”的養成教育,容易采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父母對幼兒的心理狀態和社會交往也沒有足夠的重視,更重視智力教育和身體發育,忽視品行教育和心理問題。由于父母外出務工,幼兒的監護責任主要落在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身上,以隔代監護為主。調查顯示,祖輩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高達79%,初中文化程度占比20%,高中(中專或技校)文化程度的占比只有1%。受到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農村環境相對閉塞、再學習能力弱等因素的影響,隔代監護人教育觀念和行為很難與時俱進,只能有心無力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有學者認為,隔代照料具有負面影響,他們大多奉行“三不”原則,即不餓著、不凍著、不出事,忽視了兒童的身心健康和人格教育[5]。隔代教育還存在溺愛、疏于管教等問題,隔代監護人認為教育是幼兒園的事情,跟家長無關,把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全部推給教師。家庭教育長期缺位使得留守學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很難得到及時發現和必要引導,他們相對于非留守學前兒童更容易出現自卑、敏感等負面情緒。(二)幼兒園補償性教育不足。幼兒園是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主要陣地,是家庭之外幼兒身處時間最長的地方,也是促進幼兒教育和幼兒成長的專業機構。調查發現,農村幼兒園不僅人員配備不足,而且缺少針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內容,幼兒園對農村留守學前兒童的關注度不足,未能發揮家庭教育缺失的補償作用。第一,幼兒園并未設置留守兒童之家和專職人員,也沒有專門的心理教師,無法科學診斷留守學前兒童的心理問題,以便采取針對性措施。《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暫行)》規定,全日制幼兒園每班配備2名專任教師和1名保育員或3名專任教師,村級幼兒園和鄉鎮民辦幼兒園教師配備普遍達不到標準。第二,根據幼兒教師訪談結果,對比非留守兒童,92%的教師反映執教班級中留守兒童存在比較明顯的心理問題,如內向、膽小、敏感、缺乏人際交往的主動性等。幼兒園缺少面向留守兒童的針對性教育和心理支持,課程方案也鮮有體現,教師無法根據留守兒童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和學習特點設計活動主題,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環境和養成良好的性格。雖然幼兒教師出于愛心和責任心會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給予留守兒童一定的照顧,但是有限的精力和體力使得他們很難全面、細致地照看每一個留守兒童,更不能及時地發現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第三,幼兒園給予留守學前兒童家庭的教育指導力度不足,存在教師能力欠缺、教育形式單一、個性化指導和操作性家庭教育方法較少等問題。(三)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不完善。《意見》明確提出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寧夏回族自治區也在2016年了《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建立健全新時期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形成“家庭、政府、社會”三位一體的關愛保護工作格局,以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為宗旨,以促進其健康成長為目的,通過整合和協調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資源和力量構建的一個系統化的關愛服務網絡,基本構成要素包括關愛機制、關愛網絡、關愛陣地、關愛隊伍、關愛活動等[6]。調查結果顯示,寧夏農村地區尚未建成制度化、常規化的留守學前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政策制定和實踐執行明顯傾向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存在學前階段留守兒童邊緣化現象。研究領域也普遍缺乏針對留守學前兒童的大樣本實證分析和教育問題量化分析,以至于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執行缺少有效的大數據支撐。園長訪談結果顯示,“政府有關愛留守兒童領導小組,婦聯有少兒婦工委;村委會也有留守兒童之家,有分管負責的人,這是針對本村所有兒童的,平常也不組織什么活動。民政局會組織一些活動,主要是送一些生活用品、書籍、衣服、玩具,陪孩子做一些喜歡的事情,比如畫畫、做游戲、聊天等”。可見,關愛留守學前兒童體系重硬件建設、輕軟件建設,缺乏專業的關愛服務隊伍,社會關愛活動大多停留在物質層面,對留守兒童精神層面的關愛比較少,尚未形成關愛合力和關愛服務長效機制。怎樣整合社會力量形成合力以便發揮最大的作用,值得繼續探索。
三、精準扶貧視域下寧夏農村留守學前兒童教育精準扶貧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教育扶貧法律。《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指出,“加快扶貧立法,使扶貧工作盡快走上法制化軌道”。建立教育扶貧法律法規也是在扶貧開發中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只有建立完善的教育扶貧法律法規,才能保障貧困地區教育扶貧工作有法可依,實現教育扶貧常態化且穩定有序進行,促進貧困地區教育事業長足發展。精準識別對象是順利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前提,依法建立扶助對象識別機制。目前,我國認定貧困主要以目標群體的收入為考察標準,難免有失偏頗,有必要統籌考慮家庭住房、成員健康、學齡人口身心情況、區域發展差異等因素,構建全面、科學且符合貧困本質的多維度識別體系。因此,政府不僅要關注一般性貧困家庭的留守幼兒,更要關注存在學習、情緒、言語障礙及多動、體弱、自閉等心理健康問題的農村特殊兒童和留守兒童,將農村留守兒童納入教育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7]。此外,貧困不僅僅意味著難以維持生活必需,精準扶貧不只是幫扶弱勢群體擺脫物質貧困,更需要幫扶其脫離精神貧困。因此,教育精準扶貧的貧困線不能僅考慮食物或是物品需求,而是綜合考慮精神、娛樂等方面的精神需求,根據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健全教育扶貧效果考核問責機制。(二)加大幼兒園補償性教育力度。政府牽頭提供專項資金,以幼兒園為主體開展留守幼兒的補償性教育,幼兒教師付出額外勞動可以得到相應的補貼。首先,增加針對留守學前兒童的教育內容,比如,針對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導致親子互動數量較少,家庭教育質量不能有效保證,易造成親子關系疏離,影響幼兒個性和社會性發展的問題,教師可以設計“認識父母職業”“感恩父母和監護人”“悅納自己”等內容;教育形式需要多樣化,教師可以組織專門的教育活動,也可以滲透在一日生活、創設環境中。教育要培養留守兒童的“根”,就是良好的個性,和諧的親子活動正是培養留守兒童良好個性的教育之道[8],因此,幼兒園可以趁留守學前兒童父母集中返鄉之際組織親子活動,幫助幼兒和父母或監護人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使得幼兒養成良好的個性。其次,加強留守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指導力度。在了解每個留守兒童個性特點、家庭情況的基礎上,幼兒教師可以給家長或監護人提供符合幼兒特點且易于操作的家庭教育指導方法。家庭教育指導需要突出主動性和預見性,避免幼兒出現問題后教師以“告狀”的方式要求家長管教,容易引起家長的心理排斥和抵觸,教育也會很被動。幼兒園一方面通過專家指導、創辦家長學校等途徑,借助專題講座、系統培訓、探討會等方式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糾正家長不科學的教育觀念、方法、行為;另一方面建立班級微信群、QQ群方便教師和幼兒父母及時交流幼兒的生活和學習情況,督促父母更多地關注幼兒和參與教育,發揮教育合力。最后,幼兒園應設立心理咨詢室,由專業的心理教師或有心理學知識背景的教師承擔留守兒童的心理咨詢工作,建立留守學前兒童的成長檔案,詳細記錄留守幼兒的家庭情況、身心發育水平和變化、日常表現,實時動態更新。根據《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發展鄉村教育,教師是關鍵,必須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因此,教育部門需要經常組織培訓和學習,幫助農村幼兒教師養成自覺關注留守兒童的習慣,給予農村學前留守兒童更適當的教育。(三)強化父母的監護責任。留守時間具有動態性,是預測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6歲以前與父母分離,無論留守時間長短,都會對兒童的行為和情緒造成消極影響[9];解決辦法是轉變幼兒的留守狀態為非留守狀態,6歲以內的幼兒應該盡可能留在父母身邊。政府可以采取農民工家庭幫扶、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引導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等措施,從源頭上減少兒童留守現象,這是國家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頂層設計,也是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方法。研究發現,不同個體特征的留守兒童呈現出顯著差異,就監護類型而言,祖輩監護和上代監護兒童的問題行為顯著高于單親監護[10];單親監護中,母親外出對留守兒童的負向影響更大[11]。如果迫于生活的壓力,父母雙方無法保證同時留在子女身邊,只能盡量確保父母至少一方留守在家,最好是母親留守在家負責孩子的教育和照料。學前階段是個性、社會性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良好的個性和社會性對于個體的一生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可以盡量就近就業,方便多回家陪伴孩子。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基礎,無法見面時可以通過打電話、視頻等多樣化方式增加親密度,父母的溝通關注點應更多放在幼兒的社會交往情況和內心想法,這是農村留守幼兒認知和情感發展的關鍵。有研究發現,較多次數與父母見面或者聯系的留守兒童能夠從父母那里獲得充分的支持和肯定[12],更容易建立自信心、獲得安全感,促進健康人格的發展。此外,在外務工的父母要經常與幼兒園教師聯系,及時掌握留守幼兒的在園情況,做好家園共育,強化父母和監護人的責任,外出務工不能成為推卸責任的借口,政府對于不履行監護責任的家長應追究相應責任。(四)構建具有長效機制的社會關愛服務體系。從國家和地方制定政策到落實各項措施,學前留守兒童都應成為教育精準扶貧和重點關注的對象。首先,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的關愛服務機制,建立領導和統籌協調機制,促進關愛服務資源有效整合;完善財力保障機制,關愛服務體系的資金納入財政預算;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和培訓;強化監督、評估機制,加快留守兒童減量化機制建設。其次,相對于物質幫扶,關愛活動更應側重精神關懷;除了家庭、幼兒園、政府以及群團組織提供關愛服務,企業、基金會、高校等其他社會力量也應該參與進來,一方面擴大資金籌集范圍,另一方面組織形式各異的幫扶活動,給予農村幼兒園、留守學前兒童及其家長針對性幫扶。如,高校可以組織學前教育、心理學等專業的大學生參加“三下鄉”等活動,主要提供監護指導、心理疏導、行為矯治等專業服務。企業可以資助“學前留守兒童教育服務站”“留守幼兒服務中心”圖書和玩教具,在寒暑假組織留守兒童開展有益于社會性發展和心理健康成長的活動。再次,設立專項教育扶貧資金,實施留守學前兒童精準幫扶項目,由科研人員、教育行政人員和一線幼兒園教師組成科研團隊,主要開展留守學前兒童教育精準幫扶的行動研究,運用科學方法分析大樣本數據,探索能夠切實解決當前留守學前兒童身心問題的措施。最后,建立專業化的關愛服務隊伍,實施精準關愛,著力解決留守學前兒童出現的各種教育問題,提高教育精準扶貧實施效果。
作者:敖春美 單位:寧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自主閱讀習慣探討
- 下一篇:測繪行業繼續教育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