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禮儀教育的探討

時間:2022-01-27 09:42:39

導語:文明禮儀教育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明禮儀教育的探討

《晏子春秋》中記載,齊國的晏子出訪楚國,楚王想戲弄他,故意將一個犯人從堂下押過并問道:此人哪國人,犯了什么罪?答:齊國人,偷竊罪。楚王即對晏子說,你們齊國人都很喜歡偷盜嗎?晏子回答“: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晏子用植物的生長受環境影響這一自然規律揭示出了環境育人的道理。學校是傳播文明的場所,師生的言行舉止中處處體現文明禮儀素養,校園良好的文明禮儀教育不僅關注人的素養,也耳濡目染地影響到每個人乃至整個校園的風氣。

一、編寫一套“活”的教材

文明禮儀知識涉及的范圍廣、內容多。各地編寫的教材版本也是多樣、豐富的。如果僅以文字編寫校本教材,孩子們一定是不喜歡的,甚至不愿意去看。什么樣的教材能讓孩子們喜歡?什么樣的教材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又能實現教育的功能?課題組的老師在編寫教材上動腦筋、拓思路、想辦法,力求創新,不入俗套。用調查的方式去了解。課題組在書面調研文明禮儀現狀的基礎上,特意安排一位學生利用放學時間,對身邊的同學和來接送孩子的家長進行采訪。你知道參加學校活動時,應該注意哪些禮儀?出門旅游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文明禮儀?您知道餐桌上的應該注意的禮儀嗎?經過調查,孩子們喜歡的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的讀本。僅僅是注重對文明禮儀知識的了解還是停留在表面層次,為此,老師們又提出依據德育教育的知、情、意、行四個步驟,要有體現見行動的表現和寫感受的表達。在教材編寫上創新。為確保課題編寫的有效性和適用性,承擔編寫任務的老師在學校確定的內容體系中,采用“搜集素材——初編課程——活動體驗———再次完善”這四個步驟逐步完成的模式。學校為編寫的主教材——《校園盛開文明禮儀花》,根據教材編寫的總目標及階段性目標,為每個課時確定了四個版塊,“文明禮儀直通車”,向孩子們介紹文明禮儀常識;“跟我學文明禮儀”,教會學生們不同場合下該如何規范自己的行為;“文明禮儀哈哈鏡”,主要是對學生的文明禮儀習慣做自我評價;“文明禮儀萬花筒”,這是校本教材的延伸,主要介紹文明禮儀故事、文明禮儀名言、文明禮儀動漫等教材內容以外的拓展。在誦讀經典中潤澤。《校園盛開文明禮儀花》是課題研究主研教材,在此基礎上,還外延了《經典誦讀》兩個讀本為輔助教材,“1+2”的模式使課題的研究更加扎實有效。中華經典詩文是古代圣賢思想、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五一小學將國學經典編寫成冊并開展誦讀活動,讓學生熟誦于口,濡染于心,使“潤物無聲”的經典誦讀成為提升學生品性和修養的有效途徑。《讀本》分為六冊,內容涉及《弟子規》、《三字經》、《朱子家訓》、《論語》、《孟子》等優秀的經典篇章,利用晨誦、午讀等時間師生共同誦讀,目的是用經典潤澤孩子們的精神,傳承中華民族的文明禮儀教育,豐富孩子們的課外生活。生動有趣的教材,不再是印在書上冷冰冰的文字,五一學子手捧用心編寫的教材,正在進行一場內外兼修的行動。

二、用好身邊“活”的資源

僅靠一套教材是很難改變孩子們的文明禮儀習慣,提高綜合素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資源也越來越廣泛。它不僅僅包括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料,以及人、媒體、策略、方法、環境條件等要素。因而教育者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地利用這些資源,使其真正為我們的教育服務。用好教師資源。教師是學生直接仿效的對象,也是禮儀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因此,教師的以身作則和為人師表至關重要。教師以自己良好的文明禮儀素養會給學生樹立正面的榜樣,使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比如,當學生熱情洋溢地問候“老師,早上好!”時,老師也應該報以熱情的微笑,并對學生說“早上好。”如果老師做錯了什么,要勇敢地向學生道歉。教師的身教更重于言教,尤其對于文明禮貌的教育,學生從教師的身上更能學到讓他們終生不忘的東西。因此,我校在課題方案的制定時,明確提出全員參與的原則。用好學生資源。孩子之間的互相學習和模仿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學階段模仿性強,可塑性大,給他們樹立身邊的榜樣,讓他們來效仿,是行之有效地辦法。因此,每學期我們全校開展“文明禮儀示范班”和“文明禮儀示范生”評選活動,并結合學校文化采用積累獎勵的方法進行,評價過程以班級為單位,全體老師參與。用好課堂資源。課堂教學作為教育的重要陣地,必須充分挖掘各門學科中的禮儀教育因素。在各科教學之中滲透文明禮儀的知識,不失時機地進行文明禮儀行為的引導與教育。學校還專門開展課堂禮儀教育,如體育課上,遵守規則,團結協作;語文課堂,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尊重他人意見等。寓于學生主體活動之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中接受了文明禮儀教育。寓禮儀教育于課堂教學中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只要教書育人水乳交融,學生良好的禮儀規范就會養成。用好活動資源。文明禮儀教育需要把做人的道理或做事的準則,滲透在易于被學生接受的活動中。我們以學校的六比競賽為載體,加強學生的文明禮儀規范教育;通過“我是文明小使者”主題班會,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節目,讓每一位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參加文明禮儀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和教育。除了校內開展的主題活動,五一小學學生還“走出校門”,通過自己的行為來影響更多的人來關注文明禮儀。前不久,在國家頒布《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之后,學校主動聯合杏花村街道走進社區舉辦了“文明旅游”主題活動。當天,四年級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排著整齊的隊伍徒步走進社區,用自己實際行動向社區居民宣傳文明旅游的重要意義。一年多來的文明禮儀教育實踐,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中,學生的禮儀素養有了明顯的好轉。我們欣喜地發現,學校整個學生群體在禮儀行為上有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做一個文明人”已成為大家的共識,文明禮儀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

作者:方業菊 單位:合肥市五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