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禮儀教育研究
時間:2022-02-18 11:13:52
導語:高職院校禮儀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社會實踐理論的場域、資本、慣習三個核心概念分析入手,用布迪厄的場域-資本理論分析高職院校的禮儀教育,為研究新時期高職院校禮儀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鍵詞:場域;資本;慣習;禮儀教育
禮儀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凝聚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智慧,發揮了“修身治國平天下”的作用,蘊含的律己敬人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旨高度契合,對現代社會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培養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院校而言,除了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技能外,教會學生如何規范自身言行、與他人相處也意義重大。從實際來看,日益提高的社會要求與高職生不盡如人意的禮儀素養之間的脫節對高職院校的禮儀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皮埃爾•布迪厄(1930-2002)作為法國當代最有聲望的社會學家,推動當代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論的重大變革。他以社會實踐理論為利器,試圖揭示社會生活中實踐的秘密。布迪厄的場域—資本理論一經誕生便被廣泛運用到各個領域,為分析高職院校的禮儀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
一、高職院校禮儀教育場域分析
在布迪厄看來,場域(field)就是“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如今的社會高度分化是由具有各自運行規律和發展邏輯的社會小世界構成。相對整個社會而言,高職院校禮儀教育就是這樣一個“社會小世界”。高職院校中的教師、行政人員、后勤人員與學生等社會角色都有明確的定位、責任與義務,角色之間開展各種互動,形成相對穩定的運行規則,由此形成一個客觀關系的網絡,即一個場域。它同樣具有場域的三個主要特性——獨立性、關系性、沖突性。首先,高職院校禮儀教育場域是一個有一定界限、相對獨立的社會空間。與經濟、政治、學術等場域不同,它具有自己的利益和客觀必然性,有自己的一套話語體系和運行規則,反映區域性歷史文化和人文氛圍,不同院校的歷史傳承和發展也使禮儀教育各具特色。但任何場域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完全自主,外在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力場域等都會對其產生制約作用,它的獨立具有相對性。其次,高職院校禮儀教育場域體現場域關系性。在布迪厄看來,場域是客觀關系系統而非實體系統,高職院校禮儀教育場域內部存在諸多要素,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錯綜復雜的關系網絡。經濟社會轉軌轉型、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多元文化交流交融對高職院校禮儀教育帶來深刻影響,與禮儀教育產生復雜聯系。最后,高職院校禮儀教育場域內存在沖突,充滿競爭。場域里的主體(各學院部門、教師學生)擁有不等量的資本,場域的力量由此而來。這些主體為了維護或者改變自身在場域中的地位格局,為了獲取更多資源而展開博弈,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二、高職院校禮儀教育資本分析
場域內存在力量和競爭。資本(Capital)是場域力量之所在,是場域活動競爭的目標與手段。與馬克思在經濟學領域給出的資本定義“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不同,布迪厄沒有對資本下定義,而是把它分為四種類型: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符號資本。在高職院校禮儀教育場域,經濟資本是開展禮儀教育所需要的物質基礎,可以體現為課堂場地、教學設施、實訓實踐基地等,這是禮儀教育開展的基礎。社會資本是個人或群體間各種關系網以及由此積累起來的資源的總和,它是一種無形、特殊的資源,表現為對場域內人際關系的影響,如在禮儀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學生之間的互動等,本質是禮儀教育行動者以資源總和為成員提供支持。文化資本是行動者對某種文化資源的占有。布迪厄將其細分為三種類型:身體化形態、客觀形態及制度形態。在禮儀教育場域,身體化形態文化資本以精神或肉體的持久的“性情”的形式存在,如有些學生具有良好的禮儀意識和守禮行為。客觀形態文化資本是文化資本的客觀化,表現為文化產品,如校園環境布置、關于禮儀教育的書籍、多媒體資料、教學輔助工具等。制度形態文化資本介于前兩者之間,是對行動者的一種合法化、制度化認可,常體現為特定的教育設置安排,如文憑、學位等。符號資本是一種無形、具有象征性的資本形式,以儀式性行為、聲譽、威信等象征性現象表現,賦予某種行為更多社會價值,激發行動者重復該行為。學校可以通過表彰先進、頒發榮譽等形式,既激勵行動者本人,又對他人產生示范帶動效應,促進禮儀教育開展。在布迪厄看來,資本是可以轉化的,行動者會根據實際權衡利弊,對手中的資本進行比較,交換或者競爭,從而實現資本的再分配。在高職院校禮儀教育場域內,四種資本都存在且發揮作用。關鍵在于不同學校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校情、教情、生情、學情引導這些資本朝著有利于禮儀教育發展的方向進行轉換。
三、高職院校禮儀教育慣習分析
慣習(Habitus)將“場域”與“資本”概念聯系起來,指引社會成員的行動。“慣習的確具有習慣、習性的意味,但是卻不是單純反射性的習慣,而是一個透過長時間生活實踐,累積下來的,視為理所當然的一種習性。”禮儀素養是一種學生經過長期生活所沉積下來并且習以為常的習性。但按照布迪厄的理解,慣習雖然穩定持久,但不意味著僵化死板,相反它是一個“開放的性情傾向系統”,會跟隨經驗而變或者強化或者調整自身結構。慣習和場域之間的關系不是簡單的“決定”和“被決定”,兩者緊密結合,一方面,場域是具有慣習的場域,場域形塑著慣習;另一方面慣習有助于把場域建構成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一個被賦予感覺和價值的世界。在高職院校禮儀教育場域中,學生是積極主動的建構者,將教師傳授的知識、實習實踐積累的經驗構建成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在學校共同價值觀的引導下,運用該體系的開放性吸納更新的知識和經驗,逐漸形成一整套新的性情傾向,潛移默化間將之內化,形成經過調整定型的思維和行為慣性,生成持久的動力。在這個過程中,采用何種手段或者方式促使學生生成與禮儀教育主旨相符的慣習,成為教育研究者思考的問題。
四、場域—資本理論下禮儀教育
場域、資本、慣習是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的核心概念,三者相互聯系,是一種辯證關系。布迪厄曾用數學關系表達三者之間的關系,即(慣習)*(資本)+場域=實踐。由此可見,三者中任何一個因素都不能單獨發揮作用,只有相結合才能生成“實踐”。同樣,高職院校禮儀教育是一種實踐,離不開場域、資本、慣習。轉變“唯技能”的傳統觀念,建立“禮儀素養高是高素質的重要內容”的觀念是前提。1.依托場域開展禮儀教育充分發揮課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推行禮儀教育,讓課堂成為禮儀教育的主陣地。首先,結合各專業的培養目標開展相關禮儀教學,如酒店管理專業開設《酒店禮儀》、營銷專業開設《商務禮儀》等,注重禮儀教育向其他學科滲透。其次,結合學情,開展針對性強的階段性禮儀教育,如對大一新生開展基本社交禮儀教育,對畢業生開展求職面試禮儀教育。最后,大力推進禮儀教育教學改革,結合新媒體手段,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使禮儀教育“入耳入腦”。2.借助資本培養學生慣習禮儀素養不僅是禮儀知識的積累,更是禮儀意識的內化和禮儀技巧的運用,需要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和練習使禮儀素養變成“習以為常的習性”,即一種慣習。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從資本入手,增強禮儀教育場域的活力與動力。例如,加強對禮儀教育的經濟資本的投入,建立必要的禮儀實訓教室,購置相關器材,或者在校外企事業機關建立禮儀實訓基地;開展相關禮儀實踐活動,如禮儀大賽等增加禮儀教育的社會資本,使學生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切實地運用禮節,學會尊重他人;通過校園文化環境的構筑、舉辦禮儀培訓及頒發相關證書等豐富禮儀教育的文化資本;增加禮儀教育符號資本,如對開展禮儀教育優秀的個人或單位進行表彰,引導校園樹立“尊禮崇禮”的文化氛圍。全方位禮儀教育育人格局的打造讓學生在耳濡目染間使禮儀教育“入心入行”。
五、小結
布迪厄的場域—資本理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高職院校禮儀教育場域的特點以及該場域的資本、慣習的狀況。這種分析問題的新思路為教育研究者研究目前高職院校禮儀教育的現狀提供了指導,對深化高職院校禮儀教育改革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法】皮埃爾•布迪厄,著.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2]莊群華.基于“場域-慣習”理論的高校校園創新文化研究[J].科技教育,2012
[3]孫紅梅,鄭瑞濤.高職院校禮儀教育的場域構建及其實施策略[J].中國德育,2011
[4]王曉,童志堅.布迪厄場域——資本理論視域下的廣東高校德育[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
作者:趙艷 榮梅娟 單位:南通科技職業學院
- 上一篇:高職禮儀教育方向和內容
- 下一篇:生活教育理念知行融合教育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