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術教育實踐“立德樹人”途徑探討
時間:2022-04-19 08:47:09
導語:高校美術教育實踐“立德樹人”途徑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美術技能的培養,更是受教育者理想人格的塑造、價值觀的建立,它的基礎是“立德樹人”。高校美術教育要做到“立德樹人”,需處理好美術本體教育與道德培養的關系,提高專業師資隊伍的道德水平,處理好個性與道德的關系。高校美術教育應在審美、師道傳承、藝術實踐及文化產業創新中“立德樹人”。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育;立德樹人
高校美術教育(特指專業美術教育,以下均同)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具有審美創造能力的美術人才,這是由美術學科基本結構中的多種元素所決定的。美術教育在培養道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魯迅先生曾指出:“美術可以輔翼道德。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深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佐道德以為治。”[1]說明了美術在輔助道德教育和培養人格的功能和重要意義。因此,高校美術教育絕不應僅僅是陽春白雪的貴族奢侈品,也不應是脫離實際高高在上的空中樓閣,更不是“躲避崇高”自我把玩的游戲;它應立足于現實,根植于生活,并反映現實,評價生活,為社會服務,引領學生的精神世界,最終立德樹人。
一、“立德樹人”是高校美術教育的基礎
美術教育以美術為本體(包括美術思想、美術技能、美術歷史、美術作品)并通過教育媒介廣泛傳播,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質和修養為目的。它包括德育、智育、美育三個部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一貫教育方針,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當代高校美術教育中的德育應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高校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美術技能的培養,更是受教育者理想人格的塑造、價值觀的建立。同時,在人類社會中任何美術家的道德觀、價值觀與他的美術作品都要接受社會道德的評價。美術教育不僅是培養人的社會過程,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是由上層建筑所決定的,必然受到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2]“立德樹人”是中國夢實現的基礎,高校美術教育理應也必須建立在“立德樹人”之上,“德成而上,藝成而下”。[3]清代松年在《頤園論畫》中也說:“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既優,不僅人人重其筆墨更欽仰其人。”[4]美術教育對人的陶冶、升華本就是與道德一致的。
二、高校美術教育實踐“立德樹人”應注意的問題
(一)處理好美術本體教育與道德培養的關系
高校美術教育要做到“立德樹人”,首先要處理好美術的本體價值與美術教育的終極價值關系,發揮美術教育的獨特育人價值。在美術院校中,往往存在“重藝輕德”的現象,教師與學生只重視專業課的學習,著眼于“美術技藝”的提升,忽視道德的培養和文化素質的提高,導致道德人格與專業學習的分離和對立。“在美術教育中,學生對形體、結構、比例、線條、色彩、材料等造型因素的掌握,不僅包含著對某些技術因素的學習,更主要的是表現著對某些形式美特定法則的思考、理解和創造。如果美術教育僅以技法訓練為主,則勢必使學生走進依樣畫葫蘆的死胡同,美術教育便失去其應有的魅力,結果是窒息年輕一代不斷萌發的審美興趣。”[5]美術本位主義、工具主義與美術教育的錯位,審美教育的缺失,將使高校美術教育失去陶冶情操的功能。所謂教書育人,就是教師不能只教書,還要樹人。單純技藝的傳授,失去了審美創作、審美體驗,只是美術技師而不是美術教師。由于這種錯位,美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兩張皮”的現象十分明顯。因此,高校美術教育必須處理好美術的本體價值與美術教育的終極價值關系,立足于審美,培養和諧全面發展的人,也就是“立德樹人”。因為“‘立德’強調的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樹人’強調的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全面性,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6]同時,也要防止走向另一個極端,將高校美術教育作為道德的工具,淪為傳聲筒,變成單純的說教,這同樣背離了美術教育的宗旨。我們應將美術本體價值與高校美術教育的育人價值相結合,在加強專業技能的同時,注重藝術實踐,使技能傳授與審美教育交融互進、相得益彰,以美立德,以美樹人,為社會培養德藝雙馨的高素質美術人才,“立德樹人”,才能為“中國夢”的實現奠定基礎。
(二)提高專業師資隊伍的道德水平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文化藝術產業的繁榮,藝術商業化、娛樂化的傾向也越來越嚴重,藝術標準越來越模糊。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的盛行使得藝術的學術意義和精神價值進一步邊緣化,社會責任與道德感缺失,高校美術師資隊伍的物欲焦慮越來越嚴重。教師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參加的商業活動也越來越頻繁,課堂教學越來越馬虎。經商或賣畫甚至成了部分教師的主業,不少學生與老師的關系變為老板與雇工的關系。對金錢的無止境追求使得部分教師在義與利的天平上向利傾斜,甚至見利忘義,參與文物造假。部分教師為了成名,不惜惡意炒作,過度追求藝術的實驗性、現場性,將毫無社會意義的甚至是毀人“三觀”違反公共價值的作品包裝成所謂“前衛藝術”來掩人耳目。有的教師錯誤地認為美術應該完全“去德育化”,宣揚藝術在道德上的退隱,這對學生道德的培養無疑是一種傷害。鄧小平說:“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7]教師的職責就是使人成為有道德的生命,但是現實是許多美術專業教師不認為自己要承擔德育任務,甚至將“學術商賈”奉為自己的偶像。要使高校美術教育達成“立德樹人”的目標,必須提高專業師資隊伍的道德教育水平,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提倡崇高、奉獻的教師文化,自省自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天下為己任,完成高校美術教師的使命。
(三)處理好個性與道德的關系
美術院校的學生普遍個性較強,對美術的情感較為強烈,追求藝術家的風度,少數學生甚至到了偏執的程度,求異思維、創新思維活躍,感性大于理性,有的學生甚至因此走入封閉,陶醉于自我的王國。個性的展示從奇裝異服、獨特的發型發展到信手涂鴉,更高層次的則是通過作品來彰顯個性,但由于思想和藝術的不成熟往往走入極端個人主義,甚至挑戰大眾道德。美術院校的學生常常忽視文化素質的提高,政治熱情不高,道德認知與認同較差,注重個人行為而忽略集體利益。人的個性化行為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受社會道德規范的影響。道德的實質就是人的個性特征,如果個性失去了道德的約束,將成為破壞社會的定時炸彈。美術教育的生命在于創新力的培養,個性就是創新力的重要構成部分,所以美術教育又必須保護學生的個性。歷史上德藝雙馨的藝術家都是個性與道德的完美結合體,既富有個性又有社會責任感。面對自由型、情緒型、個性化的美術專業學生,高校美術教育必須要處理好個性與道德的關系,把個性培養成創造品格,用道德匯聚個性,把握好個性與道德的邊界,既不能隨心所欲地逾越道德規范,又不能由此扼殺個性。高校美術教育必須做到寬容與包容,從精神品質、審美旨趣、藝術實踐、文化創新等方面培養個性鮮明又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的美術人才。
三、高校美術教育實踐“立德樹人”的途徑
(一)在審美中“立德樹人”
美術教育在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造型藝術直接作用于視知覺,通過點、線、面、色彩、構圖、材質、肌理等直觀的感受來獲得美感,具有形象、生動、直觀的特點。法國美術理論家丹納曾說:“繪畫是供養眼睛的珍饈美味。”[8]造型藝術的視覺沖擊力對人心靈所造成的震撼要遠遠高于其他形式。美術教育在傳授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對美好事物和生活及藝術的鑒別、欣賞,并將它提升到審美的境界,以此逐步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即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提高之后,才能慢慢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因為美術學習與審美體驗是人類最復雜的情感之一。高校美術教育應加強美學課程的建設,通過分析、鑒賞、研究將美學的基本原理傳授給學生,使之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這樣在紛繁復雜的西方藝術思潮面前才不會迷失方向。高校美術教育必須確立正確的學術方向,學術方向就是學校教學與研究的頂層規劃,學校的教學與科研必須以此為中心。學術方向的正確與否,關系到整個教學的成敗,也直接左右著學生的審美情趣。普列漢諾夫認為:“人的本性使它能夠有審美的情趣和概念,它周圍的條件決定著這個可能性怎樣變為現實。”[9]俗話說:“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美術教育就是以美術作品為媒介對受教育者進行情感、知識與文化的教育,整個教學的審美取向(包括作品、流派、技法、理論)就像染缸一樣必然浸染與左右著學生的審美取向,這會直接反映在學生的畢業論文與創作中。因為藝術美包含了現實美與現實丑,對現實生活的美與丑的燭照正是價值觀在審美判斷、審美情趣上的反映。正確學術方向的確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術研究,推動藝術文化事業的發展,對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英法高校美術教育就充當了社會主流審美趣味的指揮家身份。我國的高校美術教育要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才能造就高尚正直的人格。
(二)在師道傳承中“立德樹人”
中國的師道傳統具有悠久的歷史,所謂“圣賢”就是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孔子更是將教師的形象發揮到極致。漢代經學大師鄭玄曾說:“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10]唐代韓愈則在他著名的《師說》中稱:“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11]道,不僅僅是學術,更是道德與理想之謂。幾千年來中國美術的不斷發展,推陳出新,就是師道傳承的結果。美術教育的突出特點就是“師徒相授”,唐代張彥遠在他的繪畫史論著作《歷代名畫記》中說:“若不知師資傳授,則未可議乎畫。”[12]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的學識、品性、技法、藝德會被學生綜合地接受。今天的高校美術教育仍然秉承了這一傳統,全國八大美院大多以工作室、設計室制進行教學活動,知識與道德的結合程度較高,因為它們處在同一實際運用情境之中。這與綜合性大學的模式化教學不同,因此教師所肩負的責任和對學生的影響也較綜合性大學高,教師的道德示范效應將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畫家歷來重視道德修養,畫品即人品被奉為圭臬。中國現代的老一輩美術家已經為此做出了榜樣,新時期的“師道傳承”,能否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立德樹人”,教師的道德示范作用至關重要。“師道傳承”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師愛”,不僅僅是老師愛學生,而是建立師生之間健康的情感,互相關愛。戰國末期的雜家提出了“師徒同體”,教學相長,教學與育人過程將完美結合。相反,“如果可信的關系代替了專業技能,教育過程將變得貧乏;如果專業技能阻塞了溫暖信任的關系,教育將空洞且效力期短,毫無趣味可言”。[13]互相關愛,親師信道,道德與文化才會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立德樹人”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三)在藝術實踐中“立德樹人”
藝術實踐是高校美術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環,包括課程實踐、課外實踐兩部分。美術專業學生需下鄉寫生,設計專業學生要深入生產實踐,甚至像綜合性大學的學生一樣,做田野調查,這不僅是專業教學的形式,更是思想品德培養的課程,是引導青年學生廣泛接觸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了解國情民情,培養愛國情懷、責任意識、團隊精神及道德情操的重要環節。學生在下鄉寫生中可以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秀麗風景,可深入農村、鄉鎮、廠礦,一方面感受自然美,另一方面可了解基層與社會、風土與人情,感受沸騰的生活美與社會美。團隊的集體出行,打破了以往專業學習的獨自性,培養了學生責任意識、團隊精神。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提煉生活,塑造出有價值的藝術形象,這個過程就是專業技能與審美能力提高的過程,是探尋美、發掘美、創造美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是對心靈的再塑造,其道德意義都不言而喻了。課外藝術實踐中的另一重要內容是指青年學生利用自己的美術專長為社會義務服務。例如,廣州美術學院常年開展的大學生藝術為民、藝術支教、感恩作品義賣志愿活動,以美術專長服務社會,將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融合在一起,在藝術實踐中培養出奉獻精神。
(四)在文化產業創新中“立德樹人”
當代的高校美術教育已經邁入純藝術與科學技術相融合的階段,各種新的專業方向隨著社會的需求不斷涌現,視覺傳達設計、影視動畫、娛樂與衍生設計、影像特效設計、新媒體藝術設計、錄音藝術、圖像傳媒設計、游戲設計藝術等新專業不斷涌現,早已突破純藝術的范疇。這與時代文化、經濟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和世界科技的發展,數字內容產業、網絡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各種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日新月異,文化產業成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選擇,文化產業發展進入國家頂層設計規劃層面。2008年國務院頒布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14],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15],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擴大文化消費成為人們的共識。高校美術教育的創新與突破恰是伴隨著文化產業創新的步伐而來。以美術作為基礎,與各學科的跨界融合,體現了高校美術教育在文化產業創新方面的獨特優勢。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越來越多地關注商品的美觀,關注商品的文化屬性和獨特的創意。網絡文化消費、泛圖像消費、音效消費將美術設計專業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美術與文化創新產業高密度的關聯正是高校美術教育大發展的良機。但是在美術教育服務于文化創新產業的同時,不能忽視“立德樹人”,必須要將道德的培養擺在首位,文化產業最終帶給人們的是精神愉悅和審美體驗,根本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內涵的建設是至關重要的。互聯網的交互式體驗與放大效應的特點,必然要求在文化產品供給上要注重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美術教育在文化產業創新中必須堅定不移的追求真、善、美,達到審美心理和品德心理在人身上的完美相融合,將創新意識與美的創造根植于每個學生的心靈深處,培養德才兼備的創新型文化產業人才,為文化產業的創新做出自己的貢獻,使高校美術教育在文化產業創新的大潮中屹立潮頭,乘勢發展。高校美術教育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的原則,在學科建設與改革上以德為先,在理念探索上以美為先,以高雅的藝術引領人們的精神生活。在文化產業創新孵化基地、文化產業創意園的建設上,探索道德引領與文化創新的融合之路,夯實新時期高校美術教育的基礎。高校美術教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是由教師、學生、美術本體、教學實踐、藝術實踐構成,是內部多種元素互相滲透、循環、作用而形成,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高尚人格的美術人才,使學生將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完美的統一。因此高校美術教育的基礎必須立足于“立德樹人”,以高雅的藝術作品引領人們的精神世界,培養創新能力,以美育德,美善相諧,實現德育與美育的有機整合。
作者:伍慷 單位:廣州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魯迅.擬播布美術意見書[M]//集外集拾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46-51.
[2].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EB/OL].(2014-10-15)[2014-10-16].
[3]夏于全,編.四書五經:第四卷:禮記[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656.
[4]松年.頤園論畫[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16.
[5]翁震宇.美術教育概論[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9:5.
[6]劉娜,楊士泰.立德樹人理念的歷史淵源與內涵[J].教育評論,2014(5):141-143.
[7]鄧小平.鄧小平同志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64.
[8]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94.
[9]普列漢諾夫.沒有地址的信:藝術與社會生活[M].曹葆華,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17.
[10]鄭玄.四庫家藏:周禮注疏[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240.
[11]韓愈.師說[M]//張涵,編著.古文朗讀.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272.
[12]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中國書畫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119.
[13]艾斯納.兒童的知覺與視覺的發展[M].孫宏,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172.
[14]人民出版社編著.文化產業振興規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3.
[15]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4.
- 上一篇:交通安全工作安排會議紀要
- 下一篇:農村工作暨脫貧攻堅工作報告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