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關懷與大學美術教育的功能性探討
時間:2022-02-03 08:45:01
導語:德育關懷與大學美術教育的功能性探討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美術教育不僅具有傳播美術專業(yè)理論與實踐技能、促進學生智育發(fā)展的功能,同樣還具有德育教育功能,大學美術教育要貫徹、落實和執(zhí)行好德育關懷功能。
大學美術教育的功能是什么?在教學實踐中,人們總是無意識的將其演繹和詮釋為“通過進行系統(tǒng)的美術文化理論教育和實踐技能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美術文化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沒有能夠堅持和融入德育關懷。筆者認為,對大學美術教育的功能進行此種演繹不夠全面,不利于發(fā)揮大學美術教育在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中的作用。大學美術教育的功能必須進行擴張,也必須融入德育關懷。
一、德育關懷是大學美術教育的必然要求
德育關懷就是在教育過程中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思想文化,防御和摒棄腐朽錯誤文化對廣大學生的影響。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經(jīng)濟全球化的進程,不同思想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日益頻繁和激烈。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我們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性的同時,也必須將其他國家先進的思想文化介紹進來,為我所用。吳廷玉和胡凌編著的《繪畫藝術教育》中一段話:“美術作為一種文化,其外在形式即它的載體具有物質性,而營造的方式和水平又體現(xiàn)著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建造的技術性和審美創(chuàng)造性。另一方面,它所蘊含的思想內容則具有深刻而豐富的精神意味。”大學美術教育不可避免的要接觸到不同制度的思想文化和藝術思想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否做好引進、評價、和示范等作用,能否提選出一些先進思想文化和藝術思想進行道德教育,直接關系到大學美術教育教書育人的實際效果。藝術必須沿著社會制度政治方向發(fā)展,堅持為人民服務和社會主義制度服務,只有這樣,藝術才有生命力。可見,大學美術教育除了知識性、專業(yè)技能性傳授以外,更要融入人文價值關懷和德育關懷。如果美術教育不能堅持德育教育,不能錘煉學生的思想品性,那么美術教育是有缺陷的。
二、德育關懷是大學美術教育實際狀況的客觀要求
學科教育由兩部分構成的:一是學科本體,即學科的知識與技能系統(tǒng);二是該學科教育的功能,即通過對該學科的學習使學生的心理、行為產(chǎn)生種種良性的變化,美術教育是學科教育的一種。學科教育包含兩個作用:一是要向學生傳播該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以延續(xù)和發(fā)展該學科的知識與技能系統(tǒng),學習該學科必然導致與該學科相適應的心理和行為習慣的形成;二是生發(fā)一定的教育功能,該學科作為一個工具承載其他教育意圖,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美術活動需要感受、體驗、情感、想象和創(chuàng)造,這有助于形成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豐富情感、活躍想象力、大膽的創(chuàng)造力和靈巧的動手能力。美術活動同時也可作為道德和人文教育、社會學習、跨學科學習的工具。在大學美術教育過程中,不少美術教師較少結合知識和技能傳授以及自身言傳示范等進行德育教育活動,很少從健康人格、心理、生活行為習慣、人生觀等角度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有些教師甚至認為這些是學生輔導員和德育課教師的事情。與此同時,廣大學生學習美術主要執(zhí)著于學科的知識掌握與技能系統(tǒng)的訓練提高,局限于應試技能教育的范疇,對于在大學美術教育中融入德育關懷問題,學生們持敷衍和抵觸態(tài)度。
三、德育關懷是大學美術教育具有的一種內在功能
在大學美術教育過程中,有許多場所和機會可以進行道德關懷,有許多內容和作品可以用來進行道德教育。比如,《自由引導人民》是法國浪漫主義畫家歐仁•德拉科羅瓦為紀念法國七月革命的作品,畫中的自由女神戴著象征自由的弗里吉亞帽,右手揮舞象征法國大革命的紅白藍三色旗,左手拿著帶刺刀的火槍,號召身后的人民起來革命。畫家把自己也畫到作品里,他頭戴高禮帽,身穿燕尾服,緊握長槍,高聲疾呼,號召人民以偉大的過去為榜樣,起來進行斗爭,驅逐侵略者。畫家以奔放的熱情歌頌了這次工人、小資產(chǎn)階級和知識分子參加的革命運動,盡管革命遭受挫折,歐洲上空黑云滾滾,但堅信革命一定會勝利,自由終將到來,作品成為代表法蘭西民族精神的標志。如果在講授這幅作品過程中僅介紹畫家流派、作品藝術構造等等,而不去挖掘作品在當時條件下蘊含并產(chǎn)生的社會作用與影響,美術教學就顯得欠缺與不飽滿。又如,《愚公移山圖》是國畫大師徐悲鴻的作品。畫面右端幾個高大健壯、魁梧結實的壯年男子,手持釘耙奮力砸向黑土。其姿勢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吶喊,或蹲地,然動態(tài)均呈蓄力待發(fā)之狀,有雷霆萬鈞之勢。徐悲鴻在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時,著重以宏大的氣勢,震人心魄的力度來傳達一個古老民族的決心與毅力。此作品極具現(xiàn)實意義,它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眾去爭取最后的勝利。可見,美術作品是有生命的,大學美術教育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關懷,關鍵在于教師能否體現(xiàn)這一理念,進行道德教育和引導。大學美術教學不光要追求教學效果,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追求教育效果,透過課堂使學生領悟到人生的價值,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好的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習慣,從而將廣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德育關懷需要加強美術專業(yè)教師的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
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培養(yǎng)德智體發(fā)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自身素質,特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具備一定的德育理論水平,才能夠完成所肩負的歷史重任。長期以來,由于專業(yè)的原因,不少美術教師在日常教學和工作中很少進行系統(tǒng)的政治理論和德育理論學習,致使在大學美術教育過程中不能夠自覺地進行道德教育,不能夠很好地發(fā)揮言傳身教和身正示范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學校領導和職能部門必須重視和加強美術教師思想道德建設,從思想和理論上武裝頭腦,幫助形成正確的育人觀,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德育理論和政治理論水平,增強愛崗敬業(yè)精神,提升教書育人的理念。
五、德育關懷需要轉變教育觀念,真正實現(xiàn)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學校領導和教師只有形成正確的教學觀念,才能夠全面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效果。大學美術教育擔負著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建設人才的重任,同樣擔負起促進學生社會化的重任。從大學生社會化角度看,一方面學習、掌握社會的知識、技能、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另一方面也要介入社會生活,參與社會關系系統(tǒng),對已有的社會經(jīng)驗和社會觀念進行再生產(chǎn)和再創(chuàng)造。也就是說學生不僅是知識的學習者,更是實踐者和認同者。教育必須為社會發(fā)展服務,也必須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服務。在實際教學實踐中,美術教學還沒有徹底擺脫應試教育的思路,培養(yǎng)出的學生只是熟知熟練美術概念、理論及美術結構等等,這不利于學生的社會化,美術教育的效果很難得到應有的發(fā)揮。“藝術類學生由于受到自身專業(yè)特點的影響,感性認識較多,理性思考較少,再加上大多數(shù)學生天性活潑,思想活躍,不喜歡千篇一律,追求創(chuàng)新和個性,多半在課堂上呈現(xiàn)出組織紀律性差,在課下呈現(xiàn)出懶散,不拘一格的特點。這種鮮明的個性特征在專業(yè)領域可以發(fā)揮其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其鮮明的個性也使得思想較難統(tǒng)一,對理想、信念和集體的意識觀念淡薄,很難形成集體使命感和榮譽感,給高校的學生工作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高校藝術類學生思想活躍、個性鮮明,但組織紀律性差、理想信念淡薄。”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劉旭芳在《高校美術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中指出:美術類學生表現(xiàn)出的問題主要是“政治意識淡薄,思想認識有失偏頗;政治理論欠缺,價值觀趨向多元化;集體觀念薄弱,社會責任缺乏擔當;理想信念模糊,道德品質有待提高。”可見,大學美術教育必須改變教育觀念,實現(xiàn)向素質教育觀念是轉變,在全面提高學生運用美術能力的基礎上,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總之,大學美術教育不僅具有傳播美術專業(yè)理論與實踐技能、促進學生智育發(fā)展的功能,同樣還具有德育教育功能。在大學美術教育中,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融入德育關懷,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全面發(fā)展,更好的融入社會實踐。
作者:熊英 單位:湖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王志強.對高校藝術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新西部,2010,(1):173-174.
- 上一篇:幼兒園美術教育中多媒體的運用
- 下一篇:小學美術教育中色彩教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