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班美術教育專業教學策略研究
時間:2022-07-27 03:26:57
導語:西藏班美術教育專業教學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首先從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兩方面分析了內地西藏班美術教育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了內地西藏班美術教育專業教學策略,包括教學準備方法、課堂實施策略、教學評價策略,最后闡述了內地西藏班美術教育專業教學策略研究的價值。
關鍵詞:內地西藏班;美術教育專業教學;教學評價
內地西藏班是國家為盡快發展西部教育事業,推進西部地區經濟文化建設而進行的重要戰略部署。內地發達城市為藏族學生提供了優質教育資源,為藏區經濟發展培養了各個行業所迫切需求的人才,使其教育落后、人才匱乏的狀況得到緩解。鑒于多種原因,目前關于西藏學生在內地的學習與成長情況并未得到相關教育工作者相應且深入的理論探討,即便是已有的學術研討也僅局限于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認知研究思路上,關于內地西藏班學生美術教育方面的研究幾乎呈空白狀態。因此,筆者針對內地西藏班美術教育專業教學中的現實問題,對內地西藏班美術教育專業教學的策略進行了研究。
一、內地西藏班美術教育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西藏獨特的生態文化土壤孕育了濃郁的民族特色文化,這種文化外化于民族語言、民族文字、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藝術形式等方面,且內化于民族心理、民族意識等思想狀態。在內地求學過程中,西藏學生置身的全新社會環境與其生長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文化中斷”的現實使他們很難在藝術學習過程中迅速適應現在的環境。(一)外部因素。1.生活環境改變。西藏學生通過西藏自治區內地西藏班(校)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錄取前往內地高校求學,這個階段其面臨的很多改變都是客觀存在的:第一,從高原地區到經濟相對發達的內地城市,不管是海拔、氣候、地質,還是飲食起居生活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第二,寄宿制使步入象牙塔的學生由依賴親人的家庭生活向自主管理的群體生活轉變,生活環境驟然改變所引起的不適在這部分西藏生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2.語言溝通不暢。西藏自治區幅員遼闊,地區間語言存在差異性,筆者通過觀察發現,來自西藏不同區域的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統一使用藏語普通話,所以即便他們有過漢語課程學習經歷,但由于沒有語言交流的環境,他們對漢語技能的掌握效果往往較為一般,且西藏學生的母語是藏語,內地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卻多用漢語。這樣,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有了一個語言翻譯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客觀存在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因為有別于日常交流的美術教學專業名詞數量較多,翻譯過程中產生的一些誤差會直接影響到這部分學生的美術課程學習效果。3.文化底蘊差異。內地西藏班學生長期在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環境中生活,受到歷史、宗教、地理等因素影響,在精神上可以獲得持續的內在支撐,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民族文化的滋養。而內地校園主流文化為漢文化,漢藏文化間存在很大差異,以面對節日慶典的態度為例,兩者在服飾、飲食等方面的注意事項各不相同。內地西藏班學生來到內地求學后,其受到的民族文化滋養由于不同地區文化底蘊的轉變而中斷,較之內地學生,這部分學生在行為自控能力、思維習慣等方面的表現存在明顯差異。(二)自身因素。1.心理壓力較大。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內地西藏班是黨中央一項具有戰略性的決策,旨在讓擁有較好辦學資源與條件的內地高校幫助西藏自治區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以建設西藏地區各項事業。美術教育專業就業方向明確,西藏班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與美術教育、教學相關的工作,而以振興家鄉教育事業為己任的思想意識無形中給西藏班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這對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2.學科知識掌握欠佳。美術學科作為基礎教育課程之一存在于我國教育體系,旨在以多元化教學方式向學生教授豐富的美術知識與技能,對于傳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思想品德、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發展學生智力和創造力都具有重要意義。但傳統觀念及升學率要求等因素致使美術學科長期處于邊緣狀態,其中西藏地區美術學科的尷尬境況更為明顯,這導致內地西藏班學生在西藏地區義務教育階段接受的美術學科基礎知識不全面、不系統。
二、內地西藏班美術教育專業教學策略
西藏地區蘊藏著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然而,長期以來,社會結構的封閉性與交往范圍的固定化培育了地方文化的鮮明個性,同時也決定了該地區人民理所當然的文化認同。西藏學生來內地求學時,由于大環境的突然改變,導致不同文化之間相互碰撞與交鋒,由此產生了文化沖突,而文化認同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沖突后的結果[1]。相同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圍,或是承認與接受對方的文化是人與人之間文化認同的基本表現。由此可見,文化認同是內地西藏班美術教育專業課堂教學策略提出的基礎,而本研究中所提及的文化認同,既是西藏學生對藏族文化的認同,也是內地教師對藏族文化的認同與西藏學生對漢族及其他民族文化的認同。所以,文化認同概念是提出相關內地西藏班美術教育專業教學策略時必不可少的理論支撐。(一)教學準備方法。西藏學生較之內地學生在學習表現方面存在差異,其普遍缺乏學習動力,因此如何提高西藏學生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的積極性,以及教師課前的準備工作就顯得極為重要。筆者在課堂實踐中發現,西藏學生在課堂教學內容涉及西藏本土文化時與教師間的互動明顯增多,且往往伴隨高昂的課堂激情。心理學研究表明,順向遷移是指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逆向遷移指后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而學生先前學到的知識、技能及學習態度在后續學習中可以產生默化潛移的影響[2]。所以,針對內地西藏班學生的現實情況,教師可以嘗試把藏族文化穿插于美術教學過程,這樣既可以幫助西藏學生了解與整合本民族文化資源,又可以使其高效學習其他的藝術知識與技能,從而使美術教育專業西藏學生找到新的學習方向,增強其文化自信。(二)課堂實施策略。課堂實施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即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皮亞杰認為,同化與順應兩者間辯證統一,也就是說,當主體將新知識與其自身認知結構同化時,也是新知識引起原有認知結構變化的順應過程[3]。由此可見,在內地西藏班美術教育專業教學過程中,使西藏學生在學習與原有知識結構相關聯的新知識時,能做到內地工藝西藏化,西藏題材內地化的靈活運用,即為同化與順應的充分和諧狀態,而這也是教師課堂教學所追求的目標。1.以藏族民間美術作品為實例,講解專業理論知識。理論知識是一個學科形成的基礎,美術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教師只有充分了解理論知識點,才能在實踐的過程中有更專業的表現,并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在美術教育熏陶下衍生出的藝術形式多種多樣,如繪畫、攝影、雕塑、平面設計、室內設計、動畫等均離不開美術專業知識的積淀。作為藝術學科的基礎學科,色彩構成主要基于色彩、色彩關聯和色彩心理三個要素。色彩在不同的區域表示的含義也有所不同,這在戲曲面具服飾中體現得尤為突出。藏戲面具色彩豐富,含義不同。黃色意味精神飽滿、功德無量、博采眾長,多為活佛、仙翁所佩戴;藍色象征公平正義、機智果敢,主要為勇士相;紅色象征力量和正義,表現出聰明睿智、智勇兼資;白色代表人物性情溫和、心性純良,沒有害人之心,喻義老者長壽;黑色象征兇狠、惡毒;半白半黑暗示陽奉陰違、口蜜腹劍[4]。除此之外,色彩也作為區域本身的象征符號,如呈現在世界友人面前的中國紅就象征了中國。在廣袤的西藏土地上,存在著千百種顏色,它們的色相、明度、純度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每一種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顏色,如碧空藍、雪山白、布達拉宮的紅與黃,以及五色經幡的赤、橙、青、藍等。2.以藏族民間美術為比照,拓展其他藝術形式。比較教學是教育過程中一種必要的教學手段,對于美術學科亦是如此,其在藝術形式、技巧表現等方面的教學時使用較多。在面對不同畫種或不同風格的作品時,文字語言描述通常不夠具有感召力,很難表述清楚。但如果將兩種藝術形式放在一起,相互聯系、比較,就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進行理解、觀察和剖析。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結合藏族民間藝術的工藝技法進行講解,即在找到兩者相同之處的基礎上再進行求異比較,在這樣的實踐課教學中,教師教學的效果更加明顯,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全面。例如,唐卡藝術是藏族文化、藝術和宗教信仰融合的產物,作為藏傳佛教所獨有的一種藝術樣式,其擁有明顯的民族特色與完整的藝術體系;重彩畫則吸取了敦煌壁畫、民間美術等諸多繪畫形式的精髓,繼承與發展了我國傳統繪畫風格。在不同的文化思想背景下,兩者之間必然存在差異,但我們依舊可以從題材取向、畫面構成、形象造型、材料技法與色彩表現等方面找到他們彼此間相互吸納與交融之處。3.以藏族民間美術為題材,學習教育技能課程。教育專業的特殊性要求學生不僅要會教書,更要會編書,這對師范生基本技能的多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藏族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十分豐富,亟待傳承與發揚。藏族美術異彩紛呈,唐卡、壁畫、酥油花、雕塑、面具、書法等風格迥異、各具特色,而美術教育可以為保存優秀民族傳統藝術文化作出重要貢獻[5]。只有在探尋內地教育與民族教育共性與個性的基礎上,結合漢藏民間文化藝術,開設美術教育理論、專業技能、教學技能相結合的交叉課程,充分開展微格教學與案例教學,才能更好地使內地西藏班學生適應跨文化教育要求自己扮演的角色,才能使西藏文化藝術走出來,讓內地文化藝術吸收藏族文化的精髓。毋庸贅言,內地高等教育美術教育專業的教學大綱對于內地西藏學生的適用性值得相關教育工作者仔細考量。而筆者從美術專業知識與技能、美術教育知識與技能兩個方面出發,對內地西藏班美術教育專業課堂教2020年7月學實踐提出的三個具體教學策略在實踐過程中得到了驗證,即只有當內地西藏班學生接收的學習材料與其原有經驗有一定關聯性,而且內容新穎時才能引起他們認知結構的沖突,產生不協調性,激發其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發地、主動地進行學習[6]。(三)教學評價策略。訓練學生專業技能是美術教學最基本的目標,但其更重要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進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目標。筆者通過對傳統美術教學評價方式進行辯證分析,并且結合教學實踐,有針對性地對內地西藏班提出三種美術教學評價方式,以期對內地西藏班現階段美術教學質量的提升產生實質性幫助。1.教師講評與學生評價。教師講評雖是教學中最為傳統的評價方式,但不可缺失。學生評價由學生自評與互評兩種評價方式相互結合組成,自評是學生對自己學習表現的認識,互評則為學生結合自己的作業,以教學目的為依據對他人學習成果進行獨立評價。自評和互評過程的主體都是學生,這種評價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感。2.定期舉辦作品匯報展。每學期技能課程教學結束后,教師可組織學生舉辦該門課程教學成果的展覽,此展覽主要展示教師所授班級該門課程的課程作業,在展覽的過程中,除了學生自評與教師講評外,師生還可以接受第三方的意見。參展者在觀摩過程中進行點評交流,可使學生廣泛接收到外界意見,以此增強其藝術鑒賞力、感召力與語言表達能力。3.創辦藏族特色工作室。教育評價應通過多渠道,采取多元形式,在各種不同的現實生活和學習情景下進行,有效地檢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創造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能力。藏族特色工作室的創辦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部分,也是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工作室特色活動,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內地西藏班美術教育專業教學策略研究的價值
(一)豐富內地西藏班與西藏地區美術教學。西藏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將西藏本土文化資源應用于內地西藏班美術教學,不僅能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原生活環境,還能加強西藏學生多方位、多渠道研習本土文化的主觀能動性。以藏族本土文化資源為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拓展其他藝術形式,有利于內地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內容豐富化的改革目標,也為西藏學生提供了豐饒的知識財富、開闊了其眼界格局。同時,這對西藏藝術教育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二)培養西藏班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是指審美主體欣賞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主動行為能力,它是人在長期觀賞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并不斷發展的特殊技能。學生在掌握基本藝術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并持續對自然、社會及藝術作品的感性接觸和體驗可以培養其審美能力。課堂教學、專業講座、民俗采風、作品展示等科學、有效的美術教學內容對于西藏學生審美情趣和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三)培養西藏班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內地西藏班作為特殊的教育模式,其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求學的過程中接受著多重文化的滋養。教師應在西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根據藏族的文化特征與社會需求,進行細致的分析和準確的把握,從而設計適合這類學生的美術課程,讓他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既在情感上保持對自身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熱愛,同時也感受到主流民族文化的實用價值,把握機會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從而促進西藏教育的改革、調整、提高和完善,進一步保證自身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四)保護和傳承藏族優秀的本土文化。內地西藏班美術教學策略的探索,要以西藏地區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為核心,從西藏學生生活與成長的原生態環境出發,引領其向更為廣闊的美術學習空間前進。在欣賞和理解自己民族的優秀本土文化的基礎上,使其認知美術的性狀、表現的多樣性及獨特的社會效益,這不僅符合西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同時在西藏學生系統理解美術知識、適應社會生活、服務和建設藏區藝術教育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促進了藏族本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四、結語
美術教育屬于教育大類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但受到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其一直處于教育領域的邊緣尷尬地位。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強調,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見,發展美術教育,并探討美術教學策略對內地西藏班的教學格外重要,筆者認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對西藏學生在內地的美術教育方面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注與考察。
參考文獻:
[1]崔新建.文化認同及其根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02-104.
[2]郭黎巖.心理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理查德•科勒.讓•皮亞杰[M].楊彩霞,譯.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6.
[4]彭敏.西藏藏戲中的非言語符號傳播方式[J].西藏發展論壇,2012(3):37-40.
[5]劉志群.西藏藝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6.
[6]楊慧.皮亞杰理論對課程設計的意義[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3(5):79-81.
作者:陳靨 單位: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戲劇影視表演專業自主學習的教學原則
- 下一篇:淺談家庭美術教育提升兒童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