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探索
時間:2022-11-07 08:39:33
導語: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非常關鍵,直接影響高校教育教學水平。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為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契機。高校要結合自身發展情況,以網絡為載體,對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進行創新,為高校各項工作開展奠定良好基礎。文章主要從正負兩個方面分析網絡對高校青年教師的影響,提出具體創新對策。
關鍵詞:網絡教育;青年教師;思政教育;校園建設
網絡新媒體因其開放性、交互性、虛擬性等特點在各行各業應用普遍,在高校青年教師群體中亦是如此。高校要將網絡多媒體融入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中,明確網絡對高校青年教師的影響,從強化網絡平臺建設、加強網絡教育活動、注重校園網絡建設、提高網絡輿論引導及網絡管理水平等多個方面,實現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創新,營造一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環境。
一、網絡對高校青年教師的影響
一直以來,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都備受關注。學校要認識到在網絡背景下開展該項工作對青年教師的消極影響和積極影響,使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更具創新性和有效性。(一)消極影響。首先,網絡信息傳播的無障礙性使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更加復雜。網絡新媒體的海量信息雖然開闊了高校青年教師的視野,但也很容易對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產生沖擊。高校青年教師甚至會通過網絡接觸一些西方意識形態、腐朽文化思想等,受這些錯誤觀點影響,迷失理想信念、價值觀混亂等,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其次,虛擬的網絡環境使高校青年教師出現人格障礙和認知偏差。網絡信息采用數字符號傳播方式,以人-機-人互動交流模式為主。開放的網絡環境,使高校青年教師行為更加自由、開放,很容易對現實世界產生疏離,缺乏對現實世界的關注及對他人的信任,長期沉溺于虛擬網絡環境中,受不良網絡信息影響,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1]。第三,網絡傳播內容價值的多元化削弱了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功能及效果。網絡背景下,無論是信息,還是價值都比較多元,快餐文化、低俗文化等與主流價值相悖的意識形態不斷呈現,很容易對高校青年教師的觀念、情感、態度等產生影響,干擾其價值判斷、生活方式和理想追求等。多樣的價值視角及網絡傳播內容會對青年教師產生不良影響,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弱化其功能。(二)積極影響。首先,網絡環境的平等性和交互性能夠增強思政教育雙方的交流。以往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比較單一,以枯燥的灌輸式學習為主,效果不佳。網絡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更加多元,思政教育外部環境也更加自由、寬松、開放,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思政教育工作效果。該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平臺和途徑更加多樣化,除了常規思想政治學習之外,其還可以通過手機APP、微信、微博等對思政學習過程、感悟等進行記錄,在網絡上選擇優質的思政學習內容和案例等[2]。其次,網絡傳播內容的海量性,使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內容更加豐富。網絡背景下的海量信息開闊了青年教師的視野。該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以互聯網為載體,獲取豐富的思政學習資源及內容,通過音頻、動畫、圖片等形式,使思想政治相關學習方式和內容極具趣味性。青年教師能夠借助互聯網上的豐富資源,對自身進行不斷充實,深入了解和鞏固相關知識。與此同時,互聯網超越了時空限制,幫助高校青年教師獲取最新學習資源,使其在思想政治學習過程中更加自主、積極。第三,網絡的靈活性和快捷性,為高校青年教師提供了最新學習方法。以往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通過理論學習實現,以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宣傳為主,旨在幫助青年教師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網絡環境下,以大眾傳媒為紐帶,各類信息和學習資源的獲取非常迅捷,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的目的也更加明確,學習方法和內容非常豐富,極具感召力[3]。
二、基于網絡背景的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創新對策
近年,“微思政”“網紅課”等越來越多,“一座難求”“選課秒殺”等是很多名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寫照。這恰恰體現了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高校應以網絡為背景和載體,對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進行創新,結合黨的精神及相關時事政治等,將“治國理政”“讀懂中國”“大國理政”等相關內容融入到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中,為高校青年教師提供良好的思政學習環境。(一)強化網絡平臺建設。1.打造青年教師主題思想教育陣地。結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內容及要求,以主題網站、學術網站、網絡互動社區、校園門戶網站等形式,使高校網站教育性與思想性、知識性與服務性等兼備,為廣大青年教師營造良好的思政教育互動環境及平臺,服務于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學習。重點扶持一批與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主題網絡文化品牌,提高高校青年教師網絡思政教育平臺質量,使其更具層次性。例如,某高校舉辦了為期十天的“中國系列”思政課,邀請高校教師到各地標性場所、黨性教育基地等現場教學,打造富有特色的主題思政課程,以微信、微博等形式在高校傳播。這對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具有積極意義[4]。2.加強青年教師網絡新媒體建設。基于網絡背景的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加強青年教師的微信、微博等建設及管理,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資源多樣性和互動性優勢,加大網絡安全管理力度,及時查處網絡上的有害信息,打造安全、有效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科學性,又要兼顧網站安全性。全面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習資源,優選青年教師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各類網上網下交互性問題活動,使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更具黏性和活躍度。鼓勵青年教師借助微博、微信等與大學生進行雙向溝通和交流,定期在個人微信公眾號上更新思政學習感悟及相關熱點知識等,以溝通、引導等方式,豐富高校青年教師思政學習內容和形式,提高該項工作質量和效率。(二)加強網絡教育活動。1.豐富青年教師網絡文化產品。通過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對青年教師進行引導,充分把握7•1建黨節、國慶節、5•12等重要時間節點和紀念日等,開展針對青年教師的校園網絡文化作品創作大賽,鼓勵和引導青年教師結合自身的經歷,進行戲劇、影視作品、詩歌、小說、書法作品、動漫、原創歌曲創作等,評選出一批青年教師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優秀作品和品牌,將校園網絡與文化精品融合,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及地域文化特色等,對青年教師進行引導,以網絡為載體,開展宣傳欄、展覽館等,通過在線黨課、團校等形式,用優質的校園網絡為青年教師服務,增強網絡課程吸引力。例如,某高校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組織青年教師以歌曲、話劇、朗誦等形式,表演《殊途》《映山紅》《手挽手的青春》等節目,通過視頻拍攝上傳至校園門戶網站,由該校師生評選出最佳作品,在當地各高校進行展演[5]。2.開展青年教師網絡素養教育。號召高校青年教師文明用網,全面落實青年教師崗前培訓、業務學習、工作考核等相關工作,引導廣大青年教師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通過主流信息傳播,擴大主流輿論,自覺抵制有害信息、濫用網絡行為和低速之風。鼓勵青年教師深入到網絡素養教育課程研究中,豐富校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使高校青年教師網絡素養水平不斷提高。加大高校青年教師網絡文明及法制教育力度,引導青年教師文明上網、安全用網、文明辦網,實現網絡安全意識和道德素養的提升。呼吁高校青年教師甄別網絡上的有害信息,并對其進行抵制,實現自我約束和自我教育。幫助青年教師參與到“紅色網站”及個人微信公眾號建設中,評選出一批優質紅色網站和個人微信公眾號等,以此類網絡文化活動為載體,通過評選表彰、活動促進、課堂教學、組織討論等形式,提升高校青年教師網絡素養[6]。(三)做好校園網建設工作。1.建設網絡輿論引導隊伍。結合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要求,成立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專家指導組,將青年教師作為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主體,使其參與到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滿足網絡建設及管理工作要求,鼓勵青年教師對網絡輿論引導進行完善,并進行網絡監管、輿情分析等,發揮長效作用,有效開展網上輿論引導和思想疏導。設置專兼職網絡宣傳及管理員,監控校園網絡輿情,對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進行引導,匯集研判網上師生思想動態,對網絡不良信息進行及時處理,發動教學名師、優秀導師等參與到網絡文化建設中來。2.提高網絡管理人員綜合素質。建設、創作、管理校園網絡文化,培養青年教師骨干,使其具備較高的思想、業務素質。以主題培訓班、網絡課題研究等形式,推進網絡建設及青年教師管理隊伍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針對青年教師推出門戶網站、數據庫管理、個人電腦安全管理等各類信息化系列知識講座,提高高校青年教師信息化水平,使其為思政教育工作服務,培養網絡建設與管理后備人才[7]。(四)提高網絡輿論引導能力。1.強化網絡新媒體宣傳。以校園網絡、校園官微、校內微信公眾號等為平臺,加大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宣傳力度,通過先進事跡和典型案例等,對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主流價值觀進行宣傳,充分發揮網絡輿論引導作用。依托網絡平臺的便捷性和互動性優勢,向廣大青年教師宣傳熱點問題等,注重對重大熱點問題的收集、研判,及時向青年教師通報突發事件和重大問題處理結果,形成良好互動,并對網絡輿論偏差進行矯正。對校園網絡信息傳遞通道予以完善,實現學校、學院、個人三級網絡體系構建,牢固把握網絡文化在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有效性,實現網絡輿論引領。例如,某高校成立新媒體聯盟,建立“微思政”微信公眾號,用以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精神文明創建及網絡文化建設。該微信公眾號無論是選題、策劃,還是審核、都非常嚴謹,對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非常有利。2.加強網絡輿論引導。以高校網絡平臺為載體,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網絡化傳播進行推進,宣傳青年教師成長主流思想和先進典型等。通過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對廣大高校青年教師進行引導,使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青年教師的網上精神文化生活予以豐富。通過對新聞網、校報電子欄目、校園官微等媒體資源進行整合,使網絡宣傳內容不斷豐富,逐漸形成網絡輿論引導。優選熟悉網絡語言特點和規律的青年教師參與到網絡平臺建設中來,圍繞高校青年教師思政工作要求及內容,進行文章和公眾號運營等。例如,從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切入,微信公眾號推文,導入“祁同偉是一個做夢都想勝天半子的人,最后為什么畏罪自殺”這一問題,以活潑的語言風格,探討“英雄與群眾史觀”的思政論題,在推文最后得出結論:祁同偉脫離了人民群眾,危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最終走向人民群眾對立面。通過現象級話題導入,將網絡輿論引導作用發揮到最大[8]。(五)提升網絡管理水平。1.注重高校網絡輿情信息建設。以高校網絡輿情分析平臺為載體,及時收集網絡輿情,通過研究、反饋、引導等,完善網上輿情收集反饋機制,使網絡輿情引導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對校園門戶網站、論壇、官微等監督,及時分析和刪除各類不良信息及網絡輿情信息等。了解高校青年教師思想動態,逐漸形成完善的網絡輿情信息收集、報送、反饋機制。與校外主流媒體進行溝通,通過協作與互動,對網絡輿情危機進行上報和處理,人防和技防相結合,優化學校輿情監控和處置效果[9]。2.加強網絡信息安全管理。嚴格落實高校辦公系統升級及網絡安全管理工作,對網站管理人員進行教育和培訓,確保網站、微博、微信等平臺的安全,為青年教師營造安全的思政學習環境。實時監控校園網絡信息安全,加大文明用網宣傳力度,增強青年教師的網絡安全及法制意識,凈化校園網絡環境,為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網絡背景的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創新非常關鍵。無論是學校,還是青年教師,都要認識到該項工作的重要性,明確網絡環境對高校青年教師思政教育工作的影響,對其實施過程進行改進和優化,從根本上提高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使青年教師更好地參與到教育教學中。
參考文獻:
[1]諸云,關翔中.MOOCs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創新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5(5):101-103.
[2]李娟.“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J].電子測試,2016(19):110.
[3]馬雙雙.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路徑研究[J].學理論,2015(14):262-263.
[4]馬浩.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5(5):125-126.
[5]靳丹,李锃.基于網絡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性探究[J].才智,2017(21):36-36.
[6]趙鵬,翁李焱.高校青年教師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探索———以福建省高校為例[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5):137-141.
[7]鹿存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探索———基于網絡青年自組織的視角[J].文教資料,2014(21):126-127.
[8]唐子宇,趙博,等.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思政教育工作創新[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2):244.
[9]夏鳳軍.基于大學生網絡輿情管理的高校思政工作創新[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197-198.
作者:王元明 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 上一篇: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探析
- 下一篇:如何做好供電企業安全保衛工作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