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音樂教育人才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26 10:31:41

導語:高師音樂教育人才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師音樂教育人才培養論文

一、研究高師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客觀必要性分析

肩負著在社會中傳播音樂文化的重要使命及培養基礎音樂師資的任務,高師音樂教育為我國基礎音樂教育不斷地輸送人才,是我國高等師范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高師音樂教育卻一直沒有找到自身真正的定位。一方面從我國目前就業形勢來看,我國各地中小學校的音樂師資大多數呈飽和狀態,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對高師音樂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造成困擾。不少學生迫不得已選擇其他行業,以至于學生在學期間沒有動力和目標,甚至荒廢學業。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數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相似,通常是以傳統的小規模授課為主,并以其他一些課程為輔助的教學模式。不僅忽視了培養基礎音樂師資的使命,還和以培養演奏、演唱等專業表演人才為目的的音樂學院相混淆。并且高師院校在師資方面遠不如專業音樂院校,生源的平均素質低,導致培養出的畢業生就業時無法與專業院校的畢業生抗衡。在保護和繼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人才時,把高師音樂教育的改革同發展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相結合,是一個比較好的思路。一方面,從高師音樂院、系建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相關專業入手,著手創辦不同于專業音樂院校的具有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兼具理論知識、專業技巧和實際教學能力的優秀畢業生,為學生就業問題答疑解難。另一方面,利用高師院校分布廣泛的優點,與各地方的特色文化如民間曲藝等聯系起來,制定出有利于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形成有利的社會氛圍,從而帶動整個國家的“非遺”保護事業。不僅在基礎音樂教育之外開辟了廣泛的就業渠道,也提高了整個高師音樂院校的教學水平。

二、探索高師音樂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高師音樂專業現有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目前高師音樂專業培養模式存在重技術、輕理論、重教學、輕實踐等普遍問題。高師音樂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雖經歷多次改進,但由于整體教學定位不精準,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課程安排上,以鋼琴、聲樂等為主的必修課是專業技能培養方面的主要課程,對其理論方面的研讀比重較小。并且在理論課程方面重視西方專業的傳統理論和歷史,忽視中國在其專業領域的歷史,至于地方民族的傳統音樂理論更是沒有一席之地。教學過程中,重視西方藝術,一些必修課均以西洋曲目為主,主要學習西洋美聲唱法,中國的聲樂及唱法均為輔。學習過程中教學實踐經驗幾乎為零,存在一定形式主義,沒有真正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忽視了學生專業技能的學以致用。

(二)發展文化遺產事業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對現有培養模式進行優化與互補

以就業方向為指導,加強社會實踐,從新生入學時開始加入實踐課程,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專業技能及理論知識并做出及時改進,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并掌握自身的實際情況。可以讓學生在社會上舉行宣傳活動,到人員密集的場所進行演出和講解。建立完善的上崗實習體系,使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經歷、學習并逐步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促進學生成為專業人才。讓實習不流于形式,幫助學生盡早建立職業角色意識。在專業技術課的授課上應增加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比重,比如多布置中國樂曲,使學生能夠了解到一些地區的民族藝術。同時在聲樂課上增加中國聲樂課程,增強自己的民族文化底蘊。并且注重學生的個人素質及文化修養的提高,加強對學生道德品質和文明程度的培養,以滿足音樂教育師資素質方面的要求。

三、結語

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目前缺乏符合自身專業定位的人才培養模式,沒有探索出與自身特點和專業特長相結合統一的高效教學模式,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無法體現出高師音樂教育的特點,制約了高師音樂教育的發展前景,阻礙了其未來繁榮發展的道路,因此,改革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任務迫在眉睫,應當樹立新的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觀,以學生為本、加強培養實踐能力。重新對高師音樂教育進行定位與精準分析,正確結合高師教育的特點發揮其作用并達到教學目標。探索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道路,研究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高師音樂教育在地方音樂教育中的帶頭作用。

作者:陳郁單位:曲靖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