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
時間:2022-06-15 10:08:58
導語: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以人為本是高職院校最根本的教育理念。學生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有個性的人,是學習和成才的主體。高職院校應重視學生的個性,充分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特長和目標理想,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使學生成為情感、理性和專業和諧發展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2)需求導向的原則。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要加強市場調查研究,及時主動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根據市場對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來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和實踐訓練體系,盡量做到專業與職業“零距離”。要注重人文社會科學與技術教育相結合,教學內容改革與教學方法、手段改革相結合。教學內容要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際能力培養,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課教學要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3)特色品牌的原則。辦出鮮明的特色是高職教育的生命力所在。高職院校要有強烈的品牌意識,培養的人才必須有自己的特色。高職教育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專業設置還不夠理性和完善,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都存在重復現象,相對熱門的專業,不管是否具備條件,幾乎所有高職院校都搶著開設,從而導致沒有自己的特色。
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教育觀念落后。部分高職院校存在重理論傳授輕技能培養,重知識掌握輕實踐應用,重繼承模仿輕發展創新。(2)人才培養教育形式落伍。部分高職院校還沒有從根本上走出傳統的辦學形式模式,基本上仍以校內教育教學為主,而校內教育教學又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中心,輔之以少量的實驗教學,學生實踐機會少。(3)人才培養教育內容老化。高職教育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著知識老化、方法陳舊落后、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的現象。課程設置的結構不合理,基礎理論和專業課程比重過小,影響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4)人才培養教育方法陳舊。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唯恐理論分析不透徹,課堂教學重灌輸輕訓練,師生互動少,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高,學習能力發展緩慢。(5)忽視了人文素養的培養。由于高職教育更多地關注學生專業能力和技術應用的培養,從而忽視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術性的因素,如價值觀念、道德水準、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以上幾個問題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對高職教育認識不足、舉辦高職教育經驗不足“、雙師型”師資缺乏、資金困難、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慣性等。高職院校必須正視這些問題,從根本上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改變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職教育的要求。
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就高等職業院校而言,由于人才培養主體的多元性,職業崗位的多樣性和技能要求的差異性等特征的存在,這就對高職院校提出了要以就業為導向,適應職業崗位需要的不同來確定人才培養目標。(1)訂單培養,校企合作。根據企業用人需求,高職院校與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共同組織教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就業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形式。實踐證明,學校以企業“訂單”為導向確定教育目標,實施教學計劃,有利于教學過程中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相協調,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相協調,培養目標與用人標準相協調。對企業來說,培養出的學生,崗位針對性和適應能力強,企業運營成本減少;對學校而言,該模式利于專業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就業導向的優勢。高職院校以企業“訂單”為導向確定教育目標,實施教學計劃,有利于教學過程中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相協調;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相協調;培養目標與用人標準相協調。(2)“學工交替”產學合作教學。“學工交替”產學合作模式也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學工交替”產學合作模式是一種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在企業生產實踐與學校學習相互交替,學用結合的教育模式。(3)培養方案依托行業,面向社會。政府高度重視引導支持企業加強與高職院校的聯系,開展校企合作、產學結合、建立校外實訓基礎等。但對企業鼓勵的具體政策還不健全,作為行業主管部門舉辦的高職院校,應該緊緊依托行業,主動爭取行業部門的支持,鼓勵企業在資金、設備設施、教學工廠、能工巧匠型兼職教師、校外實訓基地等方面與學校加強合作,共同商議工學結合模式的改革方案。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主體,以職業或崗位所需能力為導向,依據“工學結合”的特點和要求,重新規劃設計課程,創新課程體系與課程形式、考核形式,徹底根治以學校為主導,以學科知識為體系的“壓縮餅干式”的課程體系狀態。要發揮自身的教學資源、師資等優勢,面向社會開放辦學,積極主動服務社會,按照企業需要開展企業員工的職業培訓。與企業合作開展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使企業在分享學校資源優勢的同時,參與學校的改革與發展,使學校在校企合作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學校與企業的共同和諧發展。(4)加強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校內實驗室和校辦企業是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最直接最基本最具可實施性的條件。政府要以法律、政策的方式強制性規定高職教育實驗室建設規模、標準及更新制度,鼓勵高職院校開辦企業并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同時,高職院校還要加強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要通過訂單式培養、“預就業“”校企融合”等多種形式,遵循互利共贏的原則,加強與公司企業的聯系與合作,保證學生在公司企業有足量的實訓實習崗位。實踐性是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特征,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比普通高校更加重視實踐教學和實訓基地的建設。建立與理論教學相適宜的實踐教學體系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環節。(5)強化高職教育的實踐教學。在制訂教學計劃中,實踐教學應占有至少不低于50%的比重。要及時吸收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新的管理理念等科技和社會發展方面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實驗教學,減少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增加工藝性、設計性、綜合性實驗。要把實訓基地作為實施高職教育的重要陣地,為學生創造一個較逼真的技術操作氛圍,盡可能縮短上崗后完全適應工作崗位的時間。具體來說,一是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舉辦高職教育的優越性,利用企業的資源,建立校外實訓基地;二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從國內外大專院校引進畢業生充實師資隊伍;從企業和行業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工、技師到學校擔任實習指導教師;三是加大教改力度,為適應新型工業化建設對技能人才技術素質的需求,積極組織教師深入企業鍛煉。(6)加強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決定了從事高職教育的教師,應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既要成為講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又要成為本專業的工程師、經濟師、技師等指導學生的實踐鍛煉,即成為“雙師型”教師。一是盡快建立一定數量的高職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和培訓點,制訂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二是堅持選派教師下廠頂班鍛煉;三是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社會技術人員來學校擔任教師,彌補專職教師實踐經驗的不足;四是盡快制定高職教師系列職稱評聘標準,設立獨立的職稱評審機構;五是加大現有師資隊伍的在職培訓力度,加快知識更新,不斷提高教師對高新技術的認知能力和教學水平。
作者:張健 單位: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剪紙藝術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 下一篇:傳統服飾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