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特殊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時間:2022-09-06 03:24:08

導語:高職特殊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特殊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摘要:目前,國家大力發展特殊教育,要求不斷提升特殊教育專業人才質量。高職高專院校作為特殊教育專業人才職前培養基地,需要構建以實踐為主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基于“全實踐”理念,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三個方面展開思考,結合市場需求對學生專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希望能夠實現特殊教育人才培養的多元化。

關鍵詞:“全實踐”;特殊教育;培養模式

在黨的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要辦好特殊教育,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且高質量的教育。要辦好特殊教育,首先要有高質量高水平的特殊教育教師,而培養高素質的特殊教育教師的擔子必然落在職前培養基地,也就是高職高專院校上。因此,高校需要不斷完善培養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特殊教育機構以及其他康復機構對特殊教育專業人才的需求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在通識性知識的基礎性上,更需要突顯個性能力特色的培養。當前高校申辦特殊教育專業的情況如火如荼,特殊教育師資培養事業蓬勃發展,但是很多高校只是根據綜合型大學的培養模式培養人才,沒有結合本學校、本地區的資源特色,這種整齊劃一的培養模式難以滿足多元化的市場需求。本文基于“全實踐”理念,要求特殊教育專業培養方式要做到實踐形式多元化、實踐內容在課程中整合與滲透、實踐平臺空間延伸,實現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嘗試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三個方面探究高職高專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路徑。

1人才培養目標

特殊教育的本質是學科教育和相關服務,學科教育需要有教育學的學科知識儲備,相關服務需要有特殊的教育康復服務技能。因此,特殊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除了要具備基本的教育教學技能之外,還要有專門的教育康復技能,既要掌握特殊兒童集體教育教學常規技巧,又要能勝任任一類別特殊兒童的個別化教育康復訓練。因此,高校的特殊教育專業應以滿足特殊教育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托,明確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在專業內涵上與“融合教育”“教康整合”趨勢銜接。在教學條件上,高校應建設校內實訓平臺,強化教學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形成“教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實踐育人。同時,高校要推進校企合作,實行訂單式培養,校企共同制定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將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起來,并采用“請進來+走出去”方式,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水平,聘請校外專業學科帶頭人和一線教師作為督導老師,定期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實習實訓課程,打造精品在線課程,建設教學資源庫,充分整合校內外實踐資源,結合自身特點和特殊教育專業的特殊性,使專業課程教學符合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培養要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課程內容上與模塊式課程結構銜接,突出高職教育對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

2課程結構

為適應特殊教育專業對人才的需求,本著教康結合、理實結合、普特結合的原則,采用全育人課程體系模式,形成“平臺(公共基礎課/校本素質課)+模塊(專業核心課)+方向(專業+方向課)+拓展(素質+拓展課)”的課程體系,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具體實施“1個目標,2個層次,3個結合,4個保障”的人才培養體系。其中,“1個目標”指以培養具備特殊教育素養與康復素養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2個層次”指搭建與人才培養方案相對應的專業教育和方向教育兩個層次的教學內容,“3個結合”指教育與康復相結合、校內培養和校外實踐鍛煉相結合、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相結合,“4個保障”指從教學管理、師資隊伍、教學質量監控及實訓平臺四方面保證教學過程的實效。課程結構如圖1所示。

3課程內容

公共基礎課作為必修課程,包括通識性課程和校本課程,其中通識性課程有思政課程、大學語文、數學文化、體育、信息技術、大學英語等,校本課程有勞動課程(職業素養)、閱讀課程(終身素養)、項目課程(創新素養)等。專業基礎課程包括幼兒教育概論、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學前兒童心理與發展、特殊兒童生理與病理學、特殊教育概論、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等。實習實訓課程采用“雙導師”制的指導模式,由校內指導教師提供理論指導,校外實習指導教師提供專業技術支持。大一新生進校時安排為期半個月的見習,主要是崗位認知見習,讓學生盡快了解本專業的服務對象;大二安排為期1個月的見習,上下學期各安排半個月,主要是課程實習,校內教師給學生布置課程任務,學生到實習實訓基地后,在校外指導教師的幫助下,完成課程實習任務,并獲得相應的學分;大三安排為期4個月的頂崗實習,讓學生真正從課堂走到社會中,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同時這也是學生踏入社會工作的預演,幫助其完成由學生角色向社會角色的轉變,盡快適應社會生活。專業核心課程主要是七門課程,包括特殊兒童診斷與評估、特殊兒童早期干預、特殊兒童語言康復、兒童行為塑造與矯正、特殊兒童運動治療、蒙臺梭利教育、應用行為分析,每一門課程對教師的能力結構和要求都各有側重點,具體如表1所示。

4結語

“全實踐”理念下的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力圖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整合,使學生在學校真正學到系統的專業知識、進入工作崗位后可以直接使用的專業技能,在社會中能飽含一顆熱愛特殊教育專業的心,結合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品優行雅、仁愛樂教、一專多能”的辦學理念,以“一個核心、兩個體系、集群建設、特色發展”的專業布局,做優、做強特殊教育專業的職前培養。

參考文獻:

[1]秦金亮.“全實踐”理念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整合課程探索[J].學前教育研究,2006(1).

[2]趙巧云.“融合教育”背景下學前特教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探索[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

[3]張敏,張全喜.“全實踐”理念下師范院校教育教學改革路徑探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5).

[4]馬仁海,胡先蘭.高職特殊教育專業人才需求與專業改革的調研報告[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5).

[5]張淑婷,任登峰.高校轉型背景下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論[J].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2015(3).

作者:張心雪 單位: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