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時間:2022-11-11 11:45:32
導語:生物醫藥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的快速發展,生物制藥領域創新創業人才匱乏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為給我國大健康產業培養復合型的創業人才,文章在研究國內外創業教育模式的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構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生物醫藥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并通過“生物制藥創新創業訓練營”的活動進行了實踐。
關鍵詞:創業教育;生物醫藥;培養模式
我國的生物制藥產業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近幾年已經成為高新技術發展的重點,生物制藥領域創新創業人才匱乏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1,2]。為盡快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就如何為我國大健康事業培養復合型的創業人才進行了理論探索與實踐。在研究和學習國內外創業教育模式的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初步構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生物醫藥創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方案、課程體系,并通過“生物制藥創新創業訓練營”的實踐活動將創業人才培養的理論進行修正,最終總結出一套校企深度融合的生物制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我國創業教育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具有創業基本素質和開創型個性的人才為目標的一種實用教育[3]。國外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最早始于美國,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如今歐美許多國家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在創業氛圍營造、創新創業課程模式、校企合作形式、師資團隊構建等方面具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我國的創業教育起步較晚,1989年首次正式提出了“創業教育”的概念。1998年清華大學舉辦了“挑戰杯”創業大賽,標志著我國高校由此開始自主探索創業教育。之后,教育部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從政策上推動了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建設[4]。目前我國一些高校對創業教育已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規范的教學模式,但是在課程體系構建、創業觀念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為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程度不夠,師資團隊不夠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成果轉化少等等[5,6]。
二、生物制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在研究學習美國康奈爾大學,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日本大阪商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針對當前國內創業教育的問題,我們進行校企合作的生物醫藥創業人才高效培養模式和課程設計的探索,試圖尋找到一種行之有效且能持續運作的創業教育模式。(一)生物制藥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初步構建。1.建設目標及總體思路從國家和社會對于生物制藥創業人才的需求出發,有效的整合和利用高校、社會、政府多方的資源,從理論-實習-實踐三個層面不斷深入,建立完整、高效的大學生創業培養鏈條。讓學生更快的掌握醫藥行業、市場、經營、管理的知識,將醫藥人才培養為具有創新意識、創業熱情和創新創業能力或者潛力的創業者。2.課程體系設計科學合理的創業課程是創業教育設計的基礎,其設計時需要緊密聯系一般的創業過程[7]。創業的整個過程是創業者不斷尋找商業機會并對資源進行匹配管理的過程,創業者的個人能力是創業成敗的關鍵因素[8]。課程的設定圍繞提升創業者專業素質和創業素養,以創業意識激發、創新精神培養和創業能力提升作為主要目標。依據創業過程和所需能力兩條主線建立課程設計的模型,科學設計了三個培養階段并制定不同的目標。第一階段為成熟企業觀摩學習,通過導師帶領學生到發展成熟的醫藥企業參觀、交流,使學生對企業創辦和運作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通過與企業家面對面交流,學習他們的創業經驗,體會他們的創業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第一階段企業參觀交流分為兩大板塊,分別是醫藥創新創業企業參觀和創業支持類企業參觀。醫藥企業分別參觀兩家具有代表性的成熟生物制藥創新企業和初創型生物制藥企業,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初創企業和成熟企業的異同。創業支持企業參觀分為創業孵化基地參觀,了解創新企業的孵化流程;高校產業研究園參觀,認識高校科研成果轉化企業生產的流程;醫藥投資企業參觀,掌握初創企業投資相關知識。第二階段為創業基礎知識培訓,從創業所需的基本知識出發,以講座的形式為主,邀請中山大學藥學院、管理學院、法學院等知識水平較高并具有一定企業從業經驗的教授從生物制藥前沿、企業創辦、市場營銷、法律法規、公司內部管理等不同角度,結合自身學識和經驗與學生展開討論。同時開辦醫藥領域相關內容的辯論賽,調動同學積極性,培養學生發散思維。這一階段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創建與運營一個企業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一切理論的學習最終都要應用于實踐,實踐能力是創新精神的根基。第三階段為初創公司創業實操訓練,建立高校在企業的實訓和教學基地,學生組隊在導師帶領下進行創業項目的實踐活動。這一階段的目的是讓學生將所學內容融會貫通,同時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為今后的創業實戰打好基礎。三個階段相互聯系、交叉進行并逐層深入。每次課程從設計角度以教學任務、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六個維度展開,注重調控和評價,不斷根據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修改程序,不斷收集反饋,從而有效控制教學過程,評價教學成果,形成高效的課程模式。3.管理與評估制度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障活動的順利完成,要制定相應的管理與評估制度。對學生學習成果采取多維度考核的模式,每次活動后通過給學生布置作業、進行問卷統計、調研學生的感想等多種方式對課程的效果進行評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考核。對于優秀學員設立獎勵制度,獎勵方法同樣采取多維度的考量方式,不僅聚焦于最終的項目匯報,更關注訓練營開展過程中學員的積極性和作業完成情況,結合出席情況、知識掌握程度等綜合評價。(二)培養模式的實踐———“生物制藥創新創業訓練營”活動的實施。為對既定的創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實踐驗證,在全廣州范圍內開展了“生物制藥創新創業訓練營”活動。訓練營招收了來自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廣東藥科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六所高校的醫藥或化學類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和碩士生20人。在為期一年的課程內,為訓練營的學員們舉辦了十多場次的生物醫藥、管理學、法學、經濟學等領域的創新創業系列知識講座。由指導老師帶領同學們深入清遠國家高新區、麗珠集團新北江制藥公司、嘉博制藥公司等企業進行見習,了解企業發展、成長的過程中及所面臨的問題。在完成前期的理論知識學習和企業見習后,學生們根據興趣分頭組成了三個項目組,分別在指導老師帶領下進行了中藥產品的優化、藥食同源產品的研發和市場定位及生物藥品的研發三個創新創業項目的實踐。訓練營充分利用學校、政府、企業聯合平臺,以知識授課+企業實踐+創業實操的鏈條式培養的方式,對一批具有生物醫藥行業背景的學生進行了一次有效的創業人才培訓實踐。
三、生物制藥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
整合多方資源,建立高校組織、政府支持、企業配合的多方合作的創業人才模式,形成完整、高效的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鏈條,制定理論-實習-實踐三個層面不斷深入的培養方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達到預期目標,并輔之以人為本的評價機制。這套生物醫藥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管理模式、評價模式等方面都形成特色并有創新之處。(一)課程體系方面。1.課程設計科學嚴謹且有針對性課程總共分為基礎知識培訓、成熟生物制藥企業觀摩學習、初創企業的創業項目體驗三個階段,從觀摩到學習再到實踐,步步深入,并在課程開展過程中不斷評估檢驗,邊實踐,邊研究,邊提升。區別于一些高校開展的普適性創新創業教育,所有的課程和活動都緊緊圍繞生物制藥領域,更適合生物制藥領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2.注重多種學科知識的融合創新型人才不僅需要具備創新意識,還要具有創新能力,能創造性的解決各種問題。多種學科知識的融合有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課程的設置從創業過程及創業能力培養所需知識出發,將多學科知識融合到教學中。學生從多個領域掌握專業知識,從實踐活動中學習專業理論內容,通過多種學科知識的學習融合,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3.重視實踐實操活動在理論講授基礎上,更加注重實踐和實操。常見的創業培訓往往都是以粗放的創業知識教學和單一的創業孵化為主,缺少企業層面的參與和學生實戰體驗。三個階段的教學活動均是理論結合實踐穿插進行,真正實現學校和企業聯合培養。將傳統的課堂教學由校內拓展到企業和社會,將單向的知識傳授轉變成雙向的研討,將說教的思政轉變成親身經歷的分享。(二)教學模式方面。除了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外,采用小班制教學、TBL教學等豐富多彩的教學和學習模式,提高了學習效果。1.小班制探究式學習模式訓練營采取20人的小班教學模式,在教學設計上實現把教學重心從識記轉移到探究,更加關注過程鍛煉而不是結果考核,有利于學生塑造獨立的人格,形成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9,10]。小班制探究式教學也方便管理人員不斷跟蹤了解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及時修正和完善教學內容。另外,教學評價體系能夠基于學生的個性差異化表現,在教學中實施過程性考察,通過評價方式的改變來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2.體驗式教學模式訓練營的講座、企業參觀交流、創業項目實踐等活動的設計和開展,吸取了體驗式教學的模式,將傳統的課堂教學由校內拓展到企業和社會,改變教師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為導師親身經歷的分享,通過再現實際或重復經歷的情境教學,讓學生對所授內容自我理解并產生共情、建構知識、培養能力。這種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適應能力[11]。3.多學科多層次開放式的TBL(團隊導向)式學習模式區別于以往的創新創業課程局限于同一學校或同一層次的情況,訓練營同學來自廣州六所不同高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組成,多學科多層次的團隊更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辯論賽、創業項目等小組活動也采用TBL學習模式,讓學生通過構建學習團隊,學生之間的互助學習,充分挖掘每名學生的潛力,激發團隊合力。這種模式有利于培養創新人才必不可少的團隊協作能力、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終生學習能力[12]。(三)管理模式的創新。訓練營采取學生半自治的管理模式,由管理人員和學生代表共同組成管理小組,負責訓練營教學活動的策劃、組織和推進。活動實施過程中則由學生分工完成準備、實施等事務性的工作。這種以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為目的的管理模式給學生營造了一種自主、和諧的教育環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發揮學生自主積極性,也從多方面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的教學評價機制偏重于評教而不是評學。訓練營創新評價機制,兼顧教與學,雙向評價。既通過收集反饋等形式評價課堂效果,加以不斷完善調整課程方案,使之更好地適應學員;又通過問卷測試、教師點評等方式,發現學員學習中的漏洞,指出該階段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形成良好互動與反饋機制。訓練營制定了對學生的評價和獎勵制度,設定對優秀營員的獎勵措施并采取多維度考量的模式。對學生的考核不局限于最后的項目匯報,更關注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以出勤情況、平時作業、營內工作參與、團隊合作能力等多方面表現綜合考核。另設突出貢獻獎、最具人氣獎、最佳展示獎、最佳策劃獎等獎項,以這種正向鼓勵的方式吸引學生們最大程度的參與到課程中。
四、生物制藥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效果分析
為了評估這種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是否達到預期目標,以問卷的形式進行學習效果評估。在訓練營活動正式開始前期及后期分別發放前測和后測問卷,問卷題目一樣,內容圍繞對創新創業的認知和看法、對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觀點、自身創新創業素養等。分析前測問卷與后測問卷的數據,得出如下結論:1.學生對生物制藥創新創業充滿興趣:前測中,在有65%的同學將來的職業規劃為醫藥行業的創業其中,而后測由此規劃的同學達到了85%,說明我們的培訓激發了部分同學的創業熱情。2.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知程度加深:通過前后測問卷對比顯示學生在對于創業所需要具備的能力的認知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在大學生創業優勢中,后測時認為“國家政策支持”是優勢的人由35%提高到55%,說明課程很好地普及了關于國家鼓勵支持大學生創業政策的內容,使學生充分了解創業相關政策支持。在創業最容易遇到的困難中,后測時80%的同學選擇“資金不足”選項,較前測上升30%,說明通過企業融資相關課程的講授,同學們對于資金籌集的困難程度有了進一步的認知。在生物醫藥創業成功的核心要素中,前后測試變化不大,“技術、產品、市場”是同學們公認的關鍵元素,這說明同學們對生物醫藥領域的認知比較清晰。3.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意見:在征求培養體系中各種因素的作用時,后測中學生對“課程體系”選項的選擇人數上升。說明完備的課程和保障體系是學生非常期待的。在調查哪部分課程最受歡迎時,“市場營銷以及案例分析”的選項比較多,反映出這部分內容是學生欠缺并希望學習的。對于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不同活動,受訪者認為重要程度由高到低分別為:創業模擬訓練、到創業成功企業實地參觀考察、請成功人士講授創業經驗、請專家講授理論。反映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大家更注重實踐而不是理論知識,實操為創新創業教育不可或缺的階段。4.學生的創新創業素養明顯提高:在關于學生創新創業素養的問卷中,前測時反映多數同學都具有一定的創新創業素養,在后測時“我熟悉并掌握創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我對生物制藥行業發展現狀十分了解”兩個題目總體得分明顯提高,證明了課程模式對于創新創業能力塑造的效果。在“你認為訓練營對你有多大收獲”中,學員普遍給訓練營打出高分,表示對課程較為滿意。5.學生的收獲:訓練營在開展過程不斷根據學員的反饋意見進行持續改進。同學們認為通過訓練營的活動收獲很大,主要是學習到了很多創新創業相關知識,對創新創業有了一個更直觀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直觀的認識;加深了對生物醫藥行業的了解;結識了許多優秀的志同道合的伙伴,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很多;拓寬了思維角度,學會了從多角度看問題;從很多成功的企業家還有教授,老師那里感受到的企業家精神和情懷,對自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通過對訓練營學員入營前后的對比調查,證明了該種培養模式的有效性。
五、結束語
整合多方資源,構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以知識授課+企業實踐+創業實操的鏈條式培養方式為主線的創新人才教育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達到預期目標,并輔之以人為本的評價機制。這種培養模式收獲了良好的教學反饋,證明了在生物醫藥創業人才培養方面是有效的且可復制和推廣的。
作者:袁月梅 單位:中山大學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