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時間:2022-10-27 09:44:22
導語: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媒體的業態環境,對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對媒介融合的環境進行深入研究分析,更新人才培養理念,進行新聞學專業課程改革,強化技能訓練,增加新媒體類課程,建立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思維模式,并在人才培養模式中突出業務實習的作用,才能培養出優秀的新聞傳播后備力量。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學;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新聞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要密切關注媒介的業態變化和生態變化,培養符合當前媒介要求的實用性人才。2018年9月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下發《教育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意見指出,“要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專業建設……打造一批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聞傳播專業,形成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造就一大批適應媒體深度融合和行業創新發展,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優秀新聞傳播后備人才。”目前,新媒體業態的行業環境和媒介特點對新聞人才的新要求和新理念、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新聞學專業細化及其專業方向的改變、媒體融合環境下的課程改革、師資力量的進一步強化改革、實習實踐內容形式的改革和完善,以及學生就業方向和就業情況的研究,成為目前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重點內容。目前,新聞學高等教育中舊有存在的理念陳舊、培養目標不能適應時代要求、課程體系嚴重滯后于行業發展、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課程設置不合理、實踐實訓內容過少、師資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也凸顯出來。為此,高等院校的新聞傳播類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改革刻不容緩。全球視野下媒體融合環境中的新聞傳播學教育模式主要是適應媒介發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促進產學研三者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媒介融合的新聞傳播環境對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
當下的媒介形態是媒體融合進一步密切,不同媒介形態之間互動和交融越發深刻,MediaCnvergenceo這個概念已經根植在了我國的媒介環境中。互聯網時代全媒體平臺、個性化傳播、互動性傳播等成為媒介生態的主流,進而出現了一系列傳播新概念,如“大眾人際傳播”“受影響的旁觀者”等;出現了一系列傳播新形態,如碎片化的傳播、移動終端的傳播;出現了新聞制作的新理念,如中央廚房、融媒中心;出現了一系列新形態的傳播問題,如信息繭房、回音室效應;出現了新的媒體傳播平臺,如今日頭條、微博微信、各類視頻網站;出現了新的技術改革,如5G傳輸、AR技術、人工智能等。媒介融合過程中,出現了全新的傳播形態模式和傳播關系。首先,媒介形態由以往的電子媒介、網絡媒介向全感覺媒介轉變和發展,VR技術、區塊鏈技術、物聯網和互聯網等技術的不斷推進,以及不同媒介形態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化、邊界區分度越來越低,但是,各個媒介平臺的動態化、移動化、碎片化的傾向越來越高。其次,新聞傳播過程的互動性加強。由于互聯網、社交軟件和各類實時傳播媒介平臺的發展,新聞傳播模式由單向度變成雙向度甚至多維度傳播,讀者身份轉變,從接收信息到制造信息,全民自媒體時代,受眾在傳播過程中從被動到主動,對媒介發展有了本質的影響和改變。新的媒介生態導致新聞傳播者的業務內容、新聞傳播輿論形態、以不同平臺為主的媒體格局和傳播理念都有改變。其中,新聞傳播從業者的業務內容擴容,技術型、營銷型、策劃型、管理型人才,都是媒介融合過程中急需的傳播業務人才。高校新聞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要緊跟時代變化,才能培養能滿足新媒體業態下的行業需求的全媒型新聞人才。
二、新媒體業態下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理念更新
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理念的核心問題就是培養什么樣的新聞傳播專業人才,以及怎樣培養出適應新媒體業態環境的專業人才。我國傳統的新聞學人才培養理念,從美國的密蘇里大學、威斯康星大學模式中,學習了很多經驗和方法。但是,無論是西方新聞教育中的“綠眼罩人”或“卡方人”思想,都要落實到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教育理念中來。近二十年來,隨著媒體業態的發展和新媒介的演進,我國有代表性的高校也形成了具有獨到特色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如強調寬基礎、綜合性,注重文理交融的清華模式和強調厚基礎、自主性,重心智訓練的復旦模式等。在新文科建設過程中,新聞學教育也在適應媒介發展、業態變化的基礎上,探索新的培養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理念的更新,在于培養適應我國新聞傳播現狀、能夠承擔當下新聞傳播工作以及和國際新聞工作接軌的復合型人才、交叉型人才、全媒體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理念更新要加入新的理念、新的內容、新的教學方法、新的培養手段和新的實踐措施,要適應全媒體化的行業需求,要更加突出技術性、兼容性和綜合性的人才培養機制,要把媒介形態的變化和傳播環境的變化納入人才培養的視域,要能夠和媒體密切合作,重視媒介實踐對人才培養的巨大功用和研究其重要效果。全媒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融合化、交叉化的人才培養理念。媒介的融合要求新聞傳播工作者掌握以往各個類型媒介的綜合的思維能力和技術能力,從新聞策劃到制作播出,新聞從業者的業務范圍極大拓寬,業務內容空前增加,和受眾的互動程度以及對輿論和傳播效果的把握準度,也需要逐步提高。所以,人才培養理念的更新即是由以往針對傳統媒體培養單一型人才到現在針對媒介融合業態提出全媒體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理念。
三、新媒體業態下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課程改革
新媒體業態下的新聞學專業課程改革,要在培養復合型全媒體人才的方向下,準確定位到課程體系中,把課程改革落實到位,同時以恰當的措施推進教學。首先,形成“低年級打好基礎,培養閱讀習慣形成學習能力,高年級強化技術,訓練業務技能適應融媒特點”的課程體系。新聞學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改革目標是培養有較強較扎實的新聞理論基礎、過硬的業務理論素養,能夠堅守新聞傳播職業道德,同時又能夠適應新媒體業態變化,具有全媒體新聞能力,掌握較強技術水平,可以綜合處理新聞傳播各項工作并掌握媒體演進趨勢,有著自我技術更新能力的新聞學專業人才。課程改革過程中,在低年級的課程設置上,要重基礎、重理論培養、重全面素質教育和學習能力教育;在高年級的課程設置上,要重技術、重業務訓練、重新媒體類的課程、重學科交叉和專業細化的方向培養。同時,形成專業下的方向課程體系也尤為重要。媒介環境的現實要求復合型新聞人才具備多項技能,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高年級技術類方向性課程作用至關重要。其次,在新聞傳播學課程改革中,增加技術性課程門類,強化技能訓練內容,加大實踐教學比重,突出訓練學生的業務能力。新媒體的業態環境對新聞學的人才培養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要求,對新聞從業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標準。當下圖文并重、視頻優先的媒介融合傳播形態,云計算、人工智能、H5編輯形態等技術和方式的變革,要求新聞教育過程中,大幅度增加技術門類的課程和課程中的實踐實訓內容。同時,也要求高校改善實驗實訓環境,能夠形成模擬仿真的媒介環境來完成一系列的技能訓練內容。包括大數據技術、信息采集、信息綜合處理、音視頻編輯、網頁設計、新媒體編輯等一系列新技術在內的實訓環節,需要在教學改革中體現,需要在課程實驗、實訓中強化和完善。第三,在課程改革中增加新媒體類課程內容,完善培養新媒體和融媒體從業者能力的課程內容。新媒體和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思維方式、培養手段、技術支撐都在不斷演進,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互動化、碎片化、實時化等媒介傳播特點要求新媒體類課程增加和完善,如數字新聞、互動新聞、移動新聞、社交新聞等課程內容,應該保質保量地增加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去,甚至可以形成一類新的學科方向。此外,融媒體對新聞傳播從業者的能力要求空前多樣化,不單要求新聞工作者具備傳統的采寫編評等能力,還需要具備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策劃、媒介營銷、輿論控制、社交互動、全時報道等能力,同時對全方位的新聞技能也有較高要求,要求學校進行文字、圖片、音視頻、各類編輯、播報等全方面技能的課程培養。第四,建立跨學科課程改革思維模式,重視學科交叉、理念交叉的課程,形成跨學科、跨媒體的課程。新媒體業態下,需要構建以新聞學為基礎和核心,同時注重結合時代特點、面向技術革新、跨行業跨門類的課程體系。復合型的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不僅僅落實在新聞學一個學科門類中,要求新聞學和大文科交叉,新聞學和理工科交叉,形成新聞+X的學科課程體系。跨學科的課程首先需要思維模式的轉變,從文科的思維模式,轉變成文理兼容的思維模式;其次需要跨學科的師資隊伍,不同學術背景的教學研究人員擴充到新聞學專業的教學崗位中來;再次是多樣復合的課程構建,全面培養媒體從業人員,從策劃到采編,從設計到營銷,從內容到技術,從制作到分析,全方位地課程體系建設,能夠全面培養適合媒介融合要求的新聞傳播從業人員。第五,在全新課程體系下的專業方向調整和師資優化。我國新聞傳播教育需要探索大門類小方向,專業方向細化的課程體系路徑,媒介融合業態下,新聞傳播學的專業方向可以細化為新聞學方向、網絡和新媒體方向、廣播電視方向、廣告方向、傳播方向、編輯方向、營銷方向、出版方向等十余個專業方向,這些細化的專業方向在課程設置中有交叉也有不同。調整課程內容也需師資力量的優化,以往高校重研究的傳統導致新聞傳播學教育中的師資大多是學術型方向,需向實踐型轉變,目前我國有多所高校在進行媒介從業人員和高校學生的密切教學互動,甚至是從業者和高校教師深度融合的崗位互動。實踐型師資力量的補充,有益于增強課程的應用性技能性培養。
四、強化業務實習和打造多元立體的實習實踐平臺
新媒體環境下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模式,要求突出聯合培養的實踐優勢,提倡與業界的學科共建。培養學生的全媒體運營能力、新聞策劃能力、采寫編評能力、可視化報道能力、VR采訪能力、大數據云數據整合能力等新技術的應用能力等,都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立體多元的實習實踐平臺,讓學生進行充分到位的業務實習。各高校在新聞學的人才培養過程中,用突出實踐地位,增加實習學分,延長實習實踐,落實實習內容等方式,加大業務實習力度。首先,配合媒介業態發展,建立校內綜合業務實習平臺,成立實驗室、工作室。我國多所高校的新聞傳播學院建立校內的新聞、采集平臺,或者承擔校內新聞的部分業務工作,以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如,中國傳媒大學的白楊網,清華大學的《清新時報》,中山大學傳媒設計學院的“谷河傳媒”,南京大學的家書編輯部等,還有多所高校的校辦電視臺、廣播電臺,都可以成為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實習的重要場所。其次,和媒介對接,建立聯合業務實習平臺。新媒介的業態環境在急遽變化,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媒介平臺,傳統媒介轉型過程中,也在進行各種媒介融合和形態的變化。比如“中央廚房”、融媒中心等機構的建立,提倡“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移動優先”的理念。把高校的新聞學業務實習和媒體、平臺對接,可以培養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思維、技能,強化能力訓練,提高技能培養水平。第三,以賽促學。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新聞傳播類的專業比賽,從比賽中提高業務能力和素養。同時,配合高校新聞學工作室、實驗室的建設,讓學生的作品得以在各個媒體比賽中體現,既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又能夠配合當下的媒介環境鍛煉提高學生的復合型新聞技能。除此之外,全媒體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考試方式也需要改革,提倡多元化考核,強調能力,突出技能性、全媒體性內容的考核,畢業論文的形式和內容也可向媒介作品傾斜,注重體現學生的全媒體復合新聞采編制作的能力。只有通過對媒體現狀的深刻分析和認知,進行理念轉變、課程體系重構、加強業務實習、改革考核方式等多種變革,才能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進新媒體業態下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起一套科學高效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新聞傳播教育的新媒體變革,培養更高質量的有高標準業務能力的新聞傳播后備人才,實現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專家型、復合型、全媒型的轉變。
參考文獻
[1]韋路,李佳瑞.中國特色新聞學教育的特色與路徑:中美比較的視角[J].全球傳媒學刊,2020(09).
[2]李華君.多元、交叉與協同:學科融合背景下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思[J].新聞與寫作,2020(07).
[3]吳巖.加強新文科建設培養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J].中國編輯,2019(02).
作者:趙佳音 單位:黑龍江東方學院
- 上一篇:中小企業股權融資管理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虛擬品牌社區在飼料企業營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