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現代性啟蒙研究

時間:2022-03-31 02:48:17

導語:人文教育現代性啟蒙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文教育現代性啟蒙研究

一、現代性危機中的人文迷失

人是什么?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也是人文教育應該反思的根本問題。對這樣一個問題的不斷追索和探求,使我們無愧于“人”這個偉大而高貴的稱呼,使我們獲得擺脫野蠻和愚昧并走向文明和智慧的原動力?!耙杏職猓拍苷J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的精神,一旦你認識了它是什么樣的,你就會承認它是多么地令人傾慕、非凡出眾和罕有難得,除非你想欺騙自己?!盵1]人,是唯一能夠對其本身展開積極反思的存在物,并在這種自我意識的日趨完善中靈活游走于豐富的生活世界之中。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上鐫刻的“認識你自己”與蘇格拉底的“自知我無知”是對人應有的自我認知的提示和警醒;柏拉圖在《理想國》中通過一個“洞穴假相”的隱喻更是充分展現了一種自我去蔽的啟蒙理想,由此開啟的人文教育史無不圍繞著“人是什么”這一根本問題而展開。然而,現代性的發展逐漸遮蔽了這一根本問題———近現代以來,社會在貌似進步與發展的背后隱藏著人類自我反思能力的降低所帶來的人文迷失。在經歷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西方世界里,傳統社會中對人的束縛和限制在普遍存在的對自由與平等的渴望和爭取中遭到大大消減,人的尊嚴和價值在法律約定的保障下得到前所未有的凸顯。然而,人權的吁求與捍衛并未能保證我們走上一條通往普遍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因為與人權呼聲同時崛起的還有強大的資本力量。資本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迅速膨脹不僅極大改變了我們生存于其中的客觀物質環境,而且也在不斷調整著我們的交往關系和人文境遇。馬克思看到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經濟上的迅速崛起以及對人們原本相對匱乏的物質生活的巨大改善,但也同時敏銳地意識到資本主義的摧枯拉朽不僅體現在對封建城堡所代表的王權的集中粉碎方面,也體現在對人類生存根基的嚴重威脅方面。“這個仿佛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2]差不多與馬克思同時代的尼采更是以一種非理性的方式預告了現代性極端發展的后果———上帝死了以及由此而來的道德無政府主義,幾十年后法國社會學家??隆叭怂懒恕钡暮艉案菍δ岵尚缘暮蟋F代回應。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及其所代表的絕對理性在大踏步地前進,人文精神在科學理性面前唯唯諾諾、無所適從地陷入尷尬甚至悖謬的存在質疑之中,自然也越來越無力承擔起提示和警醒科學發展的重任。我們看到,肇始于笛卡兒“我思故我在”的現性思維方式對確定性知識的追求達到了近乎瘋狂的程度,我們在對對象化客體的認識、把握、占有、掌控和任意處置中充分展現著作為主體的力量和擴張性,我們在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邏輯中客觀地對待我們周圍的一切,我們在“人定勝天”的樂觀和信心中把本屬存在意義上的生活世界不斷對象化,我們揮舞著理性的大旗在為世界除魅的世俗化道路上一路高歌猛進。我們在將自然作為客體加以征服的道路上仿佛取得了絕對的勝利,但我們卻也由此背負上了沉重的發展代價,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似乎失去了更為根本的東西———明晰的自我意識以及自我在人世中審慎行動的實踐智慧。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日漸褪盡倫理意蘊的“經濟”在對利益交換的關注和崇尚中成為了社會生活的核心。我們把對“人是什么、人應該如何存在”這類看似虛幻實則關乎人之根本的重要問題視為一種不經濟的偽問題加以拒斥,我們在物質生活的追逐、職業選擇的算計和日復一日的機械重復中迷失了自我,我們原本意義豐富的生活世界在注重手段———目的之簡單邏輯的工具理性的霸權支配下變得支離破碎:人的身體失去了多維的倫理承載而變成了一種可以客觀化把握的對象,生命的充盈意義在簡單的新陳代謝過程中日漸枯竭,有助于達成自我實現和彼此和諧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徹底式微。當代著名政治哲學家查爾斯•泰勒曾經總結了現代性的三種隱憂:意義的失落、工具理性的霸權和人類根本自由的喪失。[3]其實,這三種隱憂可以集中歸結為一點,那就是人的迷失,這正是我們理解現代性危機的阿基米德支點。在傳統社會中,“偉大的存在之鏈”預定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和諧,在其中,人們的生活模式相對固定,活動方式相對單一,交往空間相對局限,人際關系相對平和,由此而來的是人們擁有一種穩定有序的社會價值觀念和強烈的自我認同感。然而,隨著傳統價值體系的松動乃至崩潰,近現代社會中人們固有的生活模式被打破,原有的盡管包涵著不平等但卻也錯落有致、和諧穩定的身份關系格局被逐漸拉平,彼此之間的交往空間在現代科學技術催生的便捷交通和靈活信息的幫助下得到了極大擴展,受到市場與資本影響的人際關系在相互需要、注重交換的社會體系中變得復雜多變,由此造成了流動性社會狀態中人們的自我認同危機,“我是誰”似乎成為每一個生活于現代世界中的個體都無法回避的困惑,碎片化的精神困頓在普遍發生著??萍祭硇院褪袌鲞壿嬍刮覀円饬x豐盈的生活空間在機械分割中被抽象化,我們在五彩斑斕的商品展覽和看似精明的理性算計中迷失了自我。狄更斯筆下“最美好的時代與最糟糕的時代、智慧的年頭與愚昧的年頭、信仰的時期與懷疑的時期、光明的季節與黑暗的季節、希望的春天與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與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無比妥帖地暴露著我們當下前所未有的糾結感。這也正是我們在這里討論的人文迷失問題。

二、我們時代的人文教育境況

美國保守主義思想家艾倫•布盧姆在《美國精神的封閉》中分析探討了在美國年輕人當中存在的嚴重的價值虛無主義問題,“虛無主義及其伴隨的生存絕望,在美國人看來幾乎僅僅是一種姿態,但是隨著來自虛無主義的語言成為他們教育的一部分,并且日漸滲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開始利用由這種語言所決定的方式追逐幸福?!盵4](P109)其實,布盧姆的人文主義憂慮是美國的,也是世界的。這種價值虛無主義在真實的生活世界里體現為完全內在化的道德意識和“怎么都行”的行為方式,我們從中感受到的是一個無根時代里涼拌菜式的生存狀態以及由此而來的精神面貌的日趨白板化———我們時代的每一個人仿佛都成了虛無主義深淵里的自由落體和現代性洪流中無所適從的浮萍。這種悲劇性的現代性命運與理性主義主導的教育模式密不可分。我們傾向于把知識具體化,把可以理智掌握的客觀目標加以機械傳授,而把維系和支撐這些知識的詩歌、修辭、藝術等飽含想象力的人文修養棄如敝履或將之作為一種裝點或修飾來對待。理性主義主導的教育模式使我們的人文教育背離了“完善人格,提升境界”的本真狀態而被工具化、專業化、技術化為一種可以機械掌握的手段。這種被異化了的人文教育是現代性的產物但也在加劇著我們生活的現代性:我們高揚的人本精神越來越失去了關注他者的和諧向度而在自我封閉的圓圈中被大肆渲染,我們堅持的道德標準似乎只能在原子化的個體自我中才能找到根據,我們追求的幸福生活日益淪落為無盡欲望的不斷滿足。家庭本應是人文教育理念的孕育之地,可是與傳統社會相比,現代家庭所蘊涵的能夠為人文教育提供支撐的倫理價值日漸式微,原本穩固的婚姻家庭關系面臨著遭到解構的危險?!八彝ィ┑幕A僅僅是肉體的繁衍,但它的目的卻是塑造文明的人?!盵4](P13)在人口流動性日益加快的當今時代,家庭似乎也難以作為一塊培育溫情的飛地而在現代社會的紛繁嘈雜中保持自身的寧靜與祥和。我們滿懷憂慮地發現:我們居住的房屋正在變大,但那也僅僅是身體寓所———形式上占有的物理空間———變得空曠而已;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心靈距離并沒有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而縮短,相反卻在拉大,作為身體寓所的房屋無法取代氤氳著默默溫情的精神家園。我們掙扎在鋼筋混凝土的物理框架內苦苦追尋著“在家的感覺”,但我們卻與真正的家園漸行漸遠。社會原本是一個踐行人文教育理念的和諧共同體,可是在無節制的極端現代性的逼迫下日益淪落為一個滿足彼此欲望的“需要的體系”,原本豐富的社會倫理關系正在被簡單化為線性的利益交換關系。生活在現代市場邏輯主導的社會中,我們感受最多的是由日趨龐大的法律體系來維持的貌似平等公正的冷冰冰的權利關系。法律在堅定地捍衛著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換行為的同時也在無情壓縮著倫理道德發揮協調作用的社會空間,仿佛自身才是現代人實現自我救贖的唯一救命稻草!在利益追逐的市場經濟中,我們在維護自身的同時把生活中的他者視為絕對的異在而加以放逐,每一個非我似乎都成了需要加以控制和征服的競爭對手;我們在絕對對立中將他者加以客觀化,也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置換成了勞碌而無聊的西西弗斯,似乎怎么也無法真正體驗能夠達成自我價值實現的閑暇境遇。大學承載著人格養成之人文教育的重要使命,可是本應致力于實現“明明德、新民、至善”的大學卻在現代功利化趨勢中被降格為職業養成所,“面向市場”的呼聲正在力圖掩蓋大學所堅守的“求真、向善、尋美”的人文擔當。英語university中蘊涵的對“統一性”和“普遍性”的追求完全契合于我國傳統文化中作為“成人之學”的大學理念,可是,反觀我們今天的大學發展中存在的諸般問題,不能不引人深思:大學專業設置的細化確實培養出了越來越多的專業精深的技能型專家,卻難以催生和滋養具有宏大視野和崇高境界的能夠引領人類開辟美好未來的大師級人物;學術研究的標準化甚至產業化著實使我們在科研成果的數字上信心滿滿,但其中能夠與人類一起成長的傳世作品卻乏善可陳;大學的大樓之“大”順應著現代性的擴張訴求被發揮到了極至,但那除了讓人感嘆現代技術的強大以外遠沒有幽遠意境和儒雅學者更能啟發人的健全心智和豐富人的想象力。大學不能僅僅注重客觀知識的傳輸,更應該關注和培養受教育者的自我認知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知、情、意統一的人格完滿。現代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催生了工具理性意識支配下的實利主義傾向,對人類社會生活之在、真、善、美、人等元問題展開的積極追索遭到了冷落、遺忘甚至遺棄,本來作為人類存在根據之理性呈現的人文教育在歷史發展的吊詭中遭遇了合法性危機。僅存的人文遺跡也似乎成為了生活世界中的一種缺少了真正人文精神的“人文主義”點綴,抑或成了意識形態宣傳中的一顆美麗的砝碼。人文教育者在面對他者的職業詢問時表現出來的或多或少的尷尬和掩飾,則讓這一項與人類共同成長的最重要事業在今天這個號稱“人類最進步的時代”面臨著存亡絕續的艱難選擇。市場邏輯主導下的現代社會生活在盡力遮蔽對我們人類而言根本重要的問題,把形而上的人生追索和整合視閾加以無情消解,讓人文教育背負上理性工具的沉重十字架而步履維艱。我們看到,人文教育在實際效用的步步緊逼下倉皇失措,并經歷著可能是它產生以來最大的認同危機。當我們以純粹科學的目光來審視人文教育時,可能會發現這原來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問題”,抑或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調味品而已。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我們在節奏加快的現代生活中毫不吝惜地肆意揮灑著現代性的進步話語,可是人生意義的困惑并沒有隨著我們步履的加快而有絲毫減退。歡騰的生活奔忙到底是為了什么?物質的豐裕為什么似乎并沒有唯物地帶來精神的充盈?看似理性規劃的人生為什么總是讓我們時常遭遇非理性的尷尬……所有這些都在拷問著我們今天的日漸脫離真實生活世界的人文教育。當我們的人文教育被置于與專業教育并列的地位甚至被專業化以后,我們自然很難使之與謀生技能和功利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屈從于現實經濟利益要求的人文教育實則背離了人格養成之根本宗旨。我們期待的人文教育并非游離于各種專業教育之外而是應滲透于專業教育之中并致力于實現受教育者的人格提升、品性修養和意義完滿!

三、面向經典的再啟蒙

人文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持續啟蒙的過程??档略诒环Q為“第四批判”的《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中提到:“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當其原因不在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經過別人引導就缺乏勇氣和決心去加以運用時,那么這種不成熟狀態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5]由是觀之,啟蒙就是要勇于獨立運用自己的理智來作出判斷和抉擇,要做自己行動的主人,不要被流行的意見所左右———我們在此所積極呼吁和倡導的人文教育的實質其實就是這樣一種自我啟蒙!勇于獨立運用自己理智的自我啟蒙,不是完全拒絕和排斥思想他者而將自身完全封閉在獨白的世界里自我臆想,而是要在形而下的現實生活世界里保持一種形而上的情懷并以開放的心態積極面對人類存在的根本問題。立足現實的生活世界,對作為人類文明之濃縮的經典著述進行認真閱讀和積極體悟,將是我們在現代性語境中達成自我啟蒙的必然選擇。經典是經歷了時間考驗并歷久彌新的,所觸及的問題不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故而經典呈現了人類對自身根本永不倦怠的追問,我們在接受和親近經典中體味的是對人之為人的永恒觀照。經典或許不能直接化解我們經驗世界里面的現實困擾,但卻是心智培育和人格養成的“為己之學”的重要參照,也是我們在今天這個浮躁的時代滌蕩私欲與丑惡滋養明晰世事之心靈的一汪清泉,“經過陶冶的心靈能洞察人與人之間、人的行為與動機之間的細微差異,形成真正的品位,而缺了偉大典籍的助益,心靈的陶冶是不可能的?!盵4](P16-17)經典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也并不能完全保證我們今天所堅信的自然科學所依賴的邏輯正確,但它卻以一種超越時空的方式警醒著人們追逐實用功效之后的必要意義探究并由此豐富人類創造新生活的想象力。經典是開放的,對一切封閉和狹隘的心靈說不,能夠開闊人們的思想視野,并把包容精神的種子以博愛的方式在各種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播撒。經典以其特有的時空穿透力對抗著印刷資本主義催生的文化外衣遮掩下的各種商業出版物,并對現代學術產業化趨勢中出現的眾多學術產品保持了足夠的鑒別力和批判力,從而讓我們在今天這個虛無主義大行其道的時代看到了對自己生命有所定向的希望。經典著作是人類文明殿堂的拱頂石,也是人類自我發展趨向完滿之途上的重要路標。親近經典,閱讀經典,走進經典,人類才能徹底擺脫現代工具理性掩蓋下的特定野蠻狀態并走向真正的和諧與文明。經典是我們進行人文教育的依據,因為經典開啟了一片無限可能的意義空間,在其中人們獲得了直面生命的自由想象和自由創造?!敖浀涫侨祟愒诼L的歷史過程中創造的一種精神財富,是人類之為人類的根本標志,沒有這樣的精神財富,人類就沒有今天的文明,甚至不可能存在到今天。”[6]經典以經典的方式呈現著這個世界的澄明之境,我們也必須以經典的態度來對待和閱讀經典,即直面真、善、美等人類生活的永恒主題,在感同身受中領悟和踐行經典,以發現人性的不足并藉此完善自我,而非如同對待娛樂消遣的時尚雜志那樣在一笑了之后仍難掩心靈的寂寞與空虛,亦非如同對待現代學術工業產品那樣在味同嚼蠟地閱讀之后徒留感慨與無奈。我們這個時代存在著經典泛濫的趨向,那種在一夜之間迅速受到追捧的迎合了低級趣味和大眾媚俗需求的暢銷讀物也時不時地獲得“經典”的光環,但它所能維系的僅僅是片刻的贊譽和追逐而無法在對人類根本問題的觀照中獲得永恒的關注,這是一種對我們的人文教育貽害匪淺的“偽經典”。人文教育離不開經典的普及,但是我們不能把經典簡單地稀釋成止息創傷和平復心態的心靈雞湯,在淡和順應的道路上一步步退居內心城堡以回避嚴酷的社會現實對我們提出的挑戰;我們也不能狹隘地把經典置于市場交換關系之中來任意兜售,那樣將是對經典的極大褻瀆和對這個時代狂躁之風的助長,無益于我們冷靜地思考自身的時代境遇。就經典的閱讀而言,如果我們簡單地將自身置于閱讀主體的地位來將經典作為閱讀客體加以知識上的占有,將無助于人文教育現狀的改觀和我們自身生存狀態的完善;我們需要把經典當作人生來閱讀,那將是一種水乳交融的存在論意義上的接受和體悟,也才能真正感受到孔子、柏拉圖等至圣先師的人文啟迪。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必然有其堅持和捍衛,那是不可以隨意曲解和偷換的,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我注六經”而非“六經注我”的方式來對待經典,在真正的面向(閱讀和體悟)經典中求真、向善、尋美并由此豐富和完善自己的人生。

四、結語

美國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認為,人文教育“能造就一個值得人類在其中生活的世界;它們能夠使人們將其他人看做完整的人,有各自的思想和感情,應當受到尊重和同情;它們能夠造就這樣一種國家,它能戰勝恐懼和懷疑,以支持富于同情心的、講理的辯論”[7]。這是對人文教育之現代意義的高度概括,也是以一種反諷的方式對當前流行的視適應市場經濟之利益需求為唯一合理根據的功利主義教育模式的集中批判。我們希望的人文教育是一種意義豐滿并維系人之批判力、想象力和同情力的理想主義的成人行動,它能夠超越狹隘而簡單的功利目的并有助于突破由過份關注個人自私、渺小之快樂而導致的虛無主義牢籠,讓我們在一種對世界的整體把握中呈現出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和諧關聯。

作者:韓升工作單位:魯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