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英語人文教育的運用
時間:2022-05-09 10:31:42
導語:高職英語人文教育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的現狀調查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教育是欠缺的,直接影響了他們人文修養與良好品格的形成,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職教育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面對學生的就業競爭壓力,片面追求高就業率,重專業技能訓練,輕人文精神培養,使學生的價值觀念、道德品質、意志人格和心理情感等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從而造成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
二、高職院校學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來,江蘇省五年制高職的迅速發展是職業教育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高職教育要適應市場得到更好的發展,必須強調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雙重培養。由于近年來就業壓力的不斷加大,家長們更傾向于關注子女將來的就業情況、在校學到的技能與獲得的各類技能等級證書,很少甚至從來沒有關注子女在校所受到了人文教育,這使得人文教育得不到社會和家長應有的重視。同時,社會、學校、家長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偏差,加上學校生源質量相對較低等因素,使得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缺乏責任感、毅力、同情心,思想認識水平低下,心理承受能力、自控力差,辨別是非能力弱,法律意識淡薄,缺乏與人溝通合作能力,談話交流詞不達意,言不由衷等。人文素養的缺乏直接影響其將來職業生涯的發展,且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就業上崗。高職院校學生人文教育的缺失所產生的問題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提高學生人文素養不僅關乎學生個人的未來發展,更關乎國家民族的未來發展。因此,我們認為,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教育已迫在眉睫。價值觀、組織紀律、傳統文化和獨立思考可以說是當代高職學生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修養與能力修養。價值觀引領人未來發展方向,組織紀律確保人能夠適應各種社會變化,傳統文化讓人充滿人格魅力,獨立思考是能讓人敢做事、會做事、做好事的有力保證[2]。對于高職院校的畢業生來說,理所應當具備這些素養。另外,高職院校一貫提倡職業道德、誠信意識以及團隊精神等方面的品德教育,這種教育與人文教育形成互補關系,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因此,一流的高職教育離不開人文教育,一個強大的民族崛起也必然離不開人文精神的支撐。
(一)教師應提高自身人文素養,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教師需要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要真正地認識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通過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來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提升自己在學科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的意識和能力。目前,不少英語教師利用課余時間進修培訓來給自己充電,往往只局限在英語專業領域中的學習,較少涉及到其它領域的學習和發展。長此以往,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很難得到有效提高,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也將無從展開。因此,英語教師不僅要對本學科領域不斷充電學習,還必須在平時拓寬自己的學習領域,擴大知識面,開闊個人的視野,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文學、藝術、宗教等各個領域都有一定的了解,積累相關的背景知識,努力提高個人的文學素養與道德修養,從而在教學上真正地做到厚積薄發,融會貫通。同時,作為英語教師也應該把中西文化進行有效結合,力求在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并適時地把人文教育融入到英語教學中來,使語言教學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而非一味地、枯燥地傳授專業知識。具有較高人文素質的英語教師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響學生,對學生起到了真正的榜樣和示范作用。這種潤物細無聲式的滲透式教育,才能真正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
(二)人文精神滲透在日常英語教學中,營造出潛移默化的人文環境
英語課程本身就蘊含了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文教育的條件,為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提供了可行性與便利性。一方面,人文教育必須依托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才能開展,因此,教師應該在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有目的地把語言教學和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教師可利用現有的英語教材充分地挖掘其課文中所蘊含的人文教育資源,上課時適當地介紹與課堂主題有關的藝術、文化、歷史等人文背景知識,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能夠了解課文的文化內涵以及中西方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等。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知識水平,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對教學內容加以適當調整,拓展相關背景知識,以提高教學內容的整體價值,使學生的學習材料具有一定的知識性、思想性以及趣味性。以無錫旅游商貿高職學校本科部5+2班級所使用的英語教材《牛津高中英語》[3]為例,其中第三模塊第三單元中有一篇“Englishandhistory”的閱讀文章。課文闡述了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不同歷史演變過程,即古英語到中古英語再到現代英語的演變過程。其中涉及到英語的發源地英國被不同的強盛部落占領,而他們所帶來的語言成為了古英語的一部分。這樣較為復雜的歷史背景,教師需要在課前查找相關資料,深入挖掘課文背后的內涵。在授課時,教師應對課文中所涉及的各種部落的名稱和興衰過程以及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介紹,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駕輕就熟,同時,也使得整個課堂教學不僅僅局限在語言點、語法詞匯等純語言的學習上。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人文教育為切入點,并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營造出潛移默化的人文氛圍。通過英語課堂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等多種不同形式,來引導學生主動進行人文探索,人文教育就自然而然地滲透到教學的方方面面。比如;利用英語演講、小組辯論、角色扮演、英美文學欣賞、情景劇表演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對于藝術、文學、影視等不同領域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認知,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與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漸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以《牛津高中英語》第三模塊第一單元“Lostcivilization”為例,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提問、課后思考、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人文思考。對失落文明的反思,對文明起源、曾經的繁榮以及最后的沒落進行討論,并在課上或課后發表自己的觀點。強化學生對于美好時光珍惜的價值觀,促進他們人文素養的提高。(本文來自于《職教通訊》雜志。《職教通訊》雜志簡介詳見.)
(三)改變傳統單一的評價體系,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
人文背景下的評價體系突破了以往知識測試的框架,更多關注學生的心理素質、情感態度等,使以人為本的評價方式更顯科學性[4]。高職院校英語教師應該采取不同以往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英語學習以及其他綜合素質進行考評,改變當前單一的片面的評價方式,轉變學生視英語學習為功利性目的的狀況,使得學生不把英語學習作為一種負擔和壓力,讓學生能夠更加關注語言學習背后的人文思想,從而促進學生人文思想的形成,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除了采用傳統的卷面分數評價外,還可以對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課堂表現能力、團結合作能力等各個方面評價。實際上對學生英語學習的各種評價,體現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對學生人文思想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加強人文教育是社會的需求,也是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學生人文教育的培養應貫穿在英語教學的始終,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務必認識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積極探討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方法和策略,不斷提高教師人文教育的水平,不僅要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工作者,更要把學生塑造成一個健全人格的公民[5],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作者:顧永惠工作單位:江蘇無錫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 上一篇:科協群眾路線工作總結3篇
- 下一篇:財政局消防安全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