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人文教育探討

時間:2022-05-20 10:05:19

導語:初中語文人文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語文人文教育探討

融合人文素質教育理念的初中語文教學,需要初中語文教師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下單向灌輸的落后教學理念,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善于結合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創新教學與評價形式,對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

一、科學選擇和確定人文素質教育內容

在人文素質教育中準確地選擇語文教學內容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要根據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和教學環境等客觀因素,選擇有價值的內容、有利的時機和適當的次數對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初中語文教師在組織和確定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時,要避免形式化、程式化,增強開放性和多樣性,要給學生留下足夠多的思考空間、情感體驗空間,引發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進而促進學生情感素質的提升。例如,在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至愛親情”的教學中,《背影》《甜甜的泥土》《我的母親》《父母的心》等課文內容,都是初中語文教師開展“親情”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融合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主要方向,所以語文教師要做到以“親情”為主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靈活開展人文素質教育,這樣能夠拉近學生與語文知識之間的心理距離,開拓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培養學生熱愛父母、熱愛家庭的積極情感。

二、促進學生課堂上的互動與合作

在以往傳統的語文課堂上,教師常常為了維護個人教學權威,一味地灌輸一些知識給學生,老師講、學生聽,這樣的教學模式過于呆板,課堂氣氛也非常沉悶,因而容易使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不能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而不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因此,融合人文素質教育的初中語文教學,需要語文教師鼓勵和促進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互動與合作,教師則是適時穿梭于課堂之上,進行旁聽、觀察、指導、幫助或糾正,這樣的學習氣氛顯得輕松、活潑而又團結互助,有利于學生相互幫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勵,從而促成他們親密融洽的人際關系,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達成人文教育的目標。例如,在蘇教版語文《熱愛生命》的教學中,為了更好增進學生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理解,讓學生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一場關于“熱愛生命”的演講比賽或辯論賽,而且要讓學生自己組織演講稿,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奮勇爭先的學習積極性,形成組間良性競爭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個人進取向上的競爭意識,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成效。

三、營造人文、自主的語文教學情境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合和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需要初中語文教師積極營造人文、自主的語文學習情境,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人文思維能力和人文素質。所謂人文、自主的語文教學情境,就是要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尊重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主動權,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同學們可以集思廣益,師生之間可以實現積極交流,激發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情感“因素”,并能使他們在語文學習的活動中得到豐富的情感體驗,這對初中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將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蘇教版語文《多一些寬容》的教學中,除了要實現基本的語文教學目標外,語文教師還可以緊緊圍繞“寬容”這一主題開展相應的人文素質教育,如引導班級內兩個產生矛盾的同學互相傾訴自己的“委屈”,然后懂得怎樣通過“寬容他人”來消除矛盾、實現同學關系的和睦,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還可以增強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四、構建科學人文的教學評價體系

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是促進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有利手段,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對學生評價方式的科學選擇,要貫穿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要堅持以激勵表揚為主,保護好學生語文學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學生的語文課程學習更多的演繹成一種自覺性的行為,減少學生學習過程中機械性管理和不當干預。同時,初中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這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進步,讓學生追求上進、力爭上游;另一方面可以在同其他同學的對比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并進行完善,實現學生性格品質和人文素質的系統養成,最終實現班級學生的共同進步與提高。例如,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評價環節,就非常適合開展學生之間相互評價,這樣比教師對學生進行單向評價更為有利,學生可以在相互評價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長處,提高自己的寫作素養。融合人文素質教育的初中語文教學,是初中語文開展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初中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現實需要,所以初中語文教師要多結合語文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現實生活,設計和組織更多人文性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價值和樂趣,從而促進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進而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協調化發展。

作者:馬佳佳 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城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