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論文2篇

時間:2022-04-20 10:59:36

導語: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論文2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論文2篇

第一篇

一、多媒體課件感受美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選擇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力求使小學語文課堂變得生動形象。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感受視聽語言,把教材中靜態的內容轉化為動態的視覺形象,使學生如身臨其境,生動真實,如小學五年級教材《鯨》一課的教學,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神秘變幻的海底世界,一幅幅活生生的畫面展示在學生眼前,鯨的進食、睡覺情景清晰可見,配以教師的講解,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的感知,充分了解鯨的生活習性,收到很好的審美教育效果。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多媒體課件形象生動,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通過對事物形象直覺的感知,產生美感,而感官使美的形象更加明確具體,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得到精神愉悅,產生顯著的審美效果。

二、創設情境體驗美

創設審美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精神和諧,激發學習興趣,教師要創設意境,以情動情,通過表情范讀、配樂朗誦等多種手段,提升語文教學美的境界。例如,《慈母情深》一課的教學,教師創設情境,展示畫面,隨著輕柔的音樂,學生來到媽媽身邊,進入課文所描寫的意境。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膚淺,鑒賞美的能力不高,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充分挖掘教材內容,讓學生合理想象,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三、拓展延伸創造美

審美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提供給學生創新的機會,敢于質疑,大膽創造,在語文課堂上,學生發現美時會產生創作沖動,教師要因勢利導,抓住機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依據課文內容的角色扮演,就是一種欣賞美、創造美的活動,教師要啟發學生善于思考,給學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利用優秀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提高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挖掘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感因素,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作者:張圣單位: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瀘沽湖鎮小學

第二篇

1審美教育的重大意義

1.1素質教育要求“美育”

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小學教育早已不再唯成績馬首是瞻,學校不但要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均衡發展,更要培養孩子獨立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小學語文課程新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當重視和提高小學生思想品德修養以及審美能力,促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個性,達到自身全面和諧發展的最終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種方法,在對學生的智力和品德進行訓練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科學的知識和審美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由此可以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不僅是小學教育階段語文的重要教學任務,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1.2審美人格呼喚“美育”

“審美人格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格的較高層次。從美學意義而言,指風度和格調,特指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審美特征,達到審美境界,表現出個性、自由及創造等基本特征。”具有審美人格的人能深刻感受人的生命活動、感知生存狀態、感悟生命歷程,是理性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升華。而這種較高層次人格的獲得并非與生俱來,它需要人的審美品位在現實中不斷升華而成為人格的一部分,這無疑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在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也就是義務教育階段就開始對孩子進行審美的教育非常必要。

2審美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2.1抑揚頓挫——品讀美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直接途徑也是首要任務便是品味語言美。漢語既博大精深又優美生動,它的細膩與準確,雋永與深刻是任何語言不能及的。小學語文結合各年齡段學生的接受特點精心編排教材,其語言生動凝練、藝術形象多姿多彩、抒情細膩熱情洋溢,文章既各有特色,又具有普泛性,集中地呈現了漢語之美。因此,在課堂上,我們應當在充分挖掘課文的語言美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地朗讀、品味語言,培養語感,漸漸培養他們享受美的樂趣。

2.2披文入情——感受美

感受意境美,是開展小學語文審美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凡是佳作名篇,都包含著作者濃烈的情感以及獨特的審美趣味,學生很容易在閱讀的過程中透過紙背感受美。如果在品讀文章的過程中教師能夠適時地啟發、引導,讓學生自己去寄情于景,觸景生情,從而產生豐富的聯想,那真可以稱得上事半功倍了。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氛圍、示范閱讀、引導想象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從而使他們的語文學習得到升華,達到更為完美的意識境界。比如在《最后一頭戰象》一文的教學過程中,一位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隨著凄婉的音樂閱讀戰象嘎唆一步步赴死的語句,又通過自己渾厚煽情的旁白來補述課文的背景。老師講的投入,學生聽得入迷,樸實簡單的語句卻仿佛把師生一起帶到了嘎唆的身邊,好像親自目送它走完了生命中最后一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言的豐富與優美,啟發他們對美的感受,進而在思想上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2.3身心浸潤——鑒賞美

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擇十分豐富,兼顧到美學的諸多方面。有自然環境美,如《黃山奇石》、《日月潭》、《鳥的天堂》等;有人物形象美,如《橋》、《金色的魚鉤》等;有社會生活美,如《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搭石》等。但是,一般情況下,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在單純地展現自然美、人物美、社會美,而是作者自身情感和表達意向通過或簡明或華麗的語言糅合滲透在文本當中的。俗話說:“用意十分,下語三分”,這就需要讀者身心浸潤在文本中,體悟其審美意蘊,達到與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契合。與此同時,身心浸潤是長期濡染和積淀的過程,是學生長期潤澤在教材習得文化的歷程。因此就需要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通過不斷引導學生品讀感受語言美,培養其審美能力,從而形成自己一定的鑒賞能力。

2.4內隱外顯——創造美

讓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這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而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學生不僅懂得欣賞美,更會創造美。創造美,是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發展特點,因勢利導,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創造美。在課堂中可以著重在朗讀,習作,書寫等多方面啟發、練習,當審美趣味延伸到生活中也可以讓孩子創造出許多意想不到的生活樂趣,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自我,達到自身全面健康發展的最終目的。

3審美教育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3.1濃情于課堂

情感是教學藝術魅力形成的關鍵因素。教師要對教材有深刻的解讀,自己首先要被文本吸引,產生共鳴,才能將這種情感帶入課堂。這樣既能激活課堂氣氛,又能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豐富、純潔而高尚的情感感染著學生,激起了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和深深的共鳴,師生一起沉浸在這美好情感的氛圍中朗讀、學習,令人美不勝收。

3.2妙語滿課堂

作為一名教師,最扎實的基本功就是語言表達,因為除了“身教”,我們更重要的還是要“言傳”。教師的語言有著神奇的魅力,它們或生動形象,或幽默風趣,有時逼真親切,有時自然而又充滿情和義。它們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樣的語言不僅能使教材化難為易,而且能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3.3節奏美課堂

在評課的時候經常會聽到評價有些老師的課太“平”了,這個“平”并不全指教師的語言不夠抑揚頓挫,更重要的是說這堂課的教學節奏沒把握好,很平淡,以致很平庸。在注意了細節體現美的同時,我們也要關注教學節奏作為一個整體,如何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一堂有起有伏,張弛適度的課既能有效減輕學生身心的疲憊,又能喚起他們追求新知識的喜悅感。因此教師在對課堂結構和節奏的把握上應該設計富有彈性又充滿節奏之美的教學,從而使學生輕松地完成學習,同時還感受到了美的體驗。

3.4板書亮課堂

板書是教師教學設計的精華,也是展示教學之美的舞臺。富有創意的板書像一件凝結智慧的藝術品一樣給人驚艷的美感。富有藝術美的板書首先要做到內容美,內容精煉,線索分明,重點突出。其次還要形式美,布局合理,條理清楚,具有立體美、對稱美、造型美。同時還要書法美,字跡工整,美觀大方,使學生受到美的陶冶。

3.5巧用多種媒體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電教手段形式越來越多樣靈活,教師可根據課文的需要,借助聲像感知,引導整體美。也可以圖文對比,品味語言美。還可以展現優美景物,鑒賞自然美。在講解人物類文章時可播放人物事跡,領悟人格美。適時選用相應的電教媒體能幫助教師緊扣文章題材,剖析意境美,把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品味文章的語言美,自覺接受形象美的教育。

4結語

課堂教學尤其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處處充滿著美,教師應引導每個學生從教材、教學、學習中尋找美,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我們需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審美教育,并著力貫穿于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但在實施過程中還要防止在理論上過分夸大美育地位以及實踐中將審美教育庸俗化、表面化、簡單化的傾向。審美教育不是“趕時髦”,不搞形式主義。教師不僅要生動而充分地展現課文的情感意境美、藝術形象美、語言結構美,而且也要讓學生產生心理愉悅、精神滿足、情感共鳴,進一步啟發他們的思想認識,進而使他們在享受美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陶冶情操,美化心靈以及完善人格。愿我們的課堂教學都洋溢著濃濃的教學藝術美,讓我們的學生都能充分享受到教學藝術美。

作者:馬薇單位: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吉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