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研究3篇

時間:2022-08-08 10:31:28

導語: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研究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研究3篇

第一篇

一、小學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在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存在的問題

教師自身對“音樂性”的理解不夠全面:由于長期以來受到以前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仍然是課堂的主宰,在教學中缺乏師生平等互動與共同參與的環節,音樂的趣味性比較片面,背離了音樂的本性,更得不到音樂的審美體驗。而且教師在應對新課程改革上缺乏相應的解決辦法。在當今多媒體教學時代,一些老師顯出不適應的姿態。音樂文化是新教材強調的主題,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并開闊視野,多關注學科與生活的關系,以做到對音樂文化深層次上的理解。

2.教學內容和教學思想上存在問題

在小學音樂教育過程中,教學內容乏味,教師只重視教材上的必唱歌曲,不讓學生去實踐中感受音樂,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而且在教育思想上比較傳統,對音樂欣賞中的審美情趣的培養缺少挖掘,這些都在音樂審美教學中對學生美育的進步和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小學音樂審美教學中的策略

1.積極創設出良好的教學意境

在進行小學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依據小學生的自身特點,根據音樂審美的教學特點,在音樂課堂上創造出適合小學生的審美意境,使他們在這種意境下全面地了解音樂,激發他們對音樂審美的積極性。在一個健康優美的音樂情境下,注意力會更加集中,能更好地接觸并感受音樂,還能全面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情。教師加強音樂情境的建設,更好地豐富課堂內容,更好地促進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下,進行學習和創新。如新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必唱歌曲《盧溝謠》曲調優美清新,我在教唱時,首先給學生介紹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繼而轉到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這一話題,歌詞不但寫出了古橋古河的美,更表達了自古以來中國人民愛國愛家的情懷,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對和平的美好追求。這首歌曲不僅是對藝術的熏陶,更陶冶了高尚的情操,從而從作品中體驗出了內在的真善美。

2.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

要想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選擇具有欣賞價值并能夠喚起美感的樂曲和歌曲作為教學內容是極其重要的。對于教材,老師要善于發掘和發現其中的審美要素,將自己對音樂審美的體驗積極地融入到教材的分析與理解之中,形成濃郁而強烈的音樂審美渴望和審美動力。同時要充分利用和發掘與音樂審美教學主題相關的內容,盡可能吸收那種開放、快樂、自由的優秀作品,通過熟練的教學讓學生從中獲得更多音樂風格的審美體驗。

3.培養學生體驗美的情感

這需要老師利用生活美、藝術美去熏陶學生,讓學生從中感受到美并產生表現美的欲望。音樂的審美教育與人自身的情感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優美的旋律、美妙的歌詞、動人的節奏往往能撥動人們的心弦,使得音樂與人們的內心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所以老師不能一味地講一些枯燥的理論,還要讓學生參與到實踐中去,從心底的最深處感受音樂帶給人們的美感,從而達到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和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

三、結語

音樂是美的藝術,音樂教師是傳播者。音樂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帶領學生去感受音樂帶給人們的感動與力量。為此,教師只有不斷地加強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把小學的音樂教育與審美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切實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和掌握,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水平,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能夠通過音樂藝術提高審美情趣、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使美育教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得到一個質的提升。

作者:何天玲 單位:新疆和田市第三小學

第二篇

一、當前小學音樂審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的方式較為單一。我國由于長時間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多數教師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會采用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指導,關注對學生知識的指導和灌輸,而忽視了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認知能力,造成很多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差,對音樂教學的深入開展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二)忽視學生思維的引導。小學生正處于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對萬事萬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但是很多教師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忽視了對小學生音樂思維的引導,沒有培養小學生形成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對音樂審美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封閉式的教學模式好似蒙上了小學生的眼睛,不利于音樂審美教育活動的開展。

二、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實施方式

小學音樂審美教育可以通過豐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思維引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等方式來實施。

(一)豐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單一的教學方式會使小學生對音樂審美學習的內容失去興趣,對音樂審美教育的深入開展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在小學音樂審美教育中,教師可以將音樂審美教育的內容與小學生的實際性格特點相結合,豐富教學的方式,激發小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中的缺點和不足之處,更快的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為小學音樂審美教育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在指導小學生對《雪絨花》這首歌曲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借助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手段,首先為小學生播放一些下雪的場景,并通過“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小雪花嗎?為什么呢?”等話語,與學生進行互動,調動課堂教學的氛圍。其次,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播放《音樂之聲》中達馮•特拉普和瑪利亞深情演唱《雪絨花》的視頻片段,增加小學生對這首歌曲的深入了解,使小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達馮•特拉普和瑪利亞之間真摯的感情,為《雪絨花》這首歌曲增添更多的情感色彩。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進行歌曲學唱,在充分激發小學生歌唱熱情的同時,也使小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學習和記憶《雪絨花》這首歌曲,豐富小學生的情感體驗,產生審美教育的效果。

(二)注重思維引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對于“美”還沒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不知道如何發現美、展現美。在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深入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審美教育意義,注重思維的引導,使小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感受到音樂世界的魅力。通過音樂學習,獲得更多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例如在指導小學生對《時間像小馬車》這篇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提問小學生“小馬跑起來的時候,會發出什么聲音呢?”學生進行積極發言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學習馬奔跑起來的聲音,進行彈跳,感受如小馬一樣跳躍、奔跑的樂趣。然后再結合歌曲,邊唱邊跳,增加音樂教學的樂趣。在指導小學生對《小燕子》這首歌曲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小學生觀察和回憶小燕子在飛舞的時候,翅膀的拍打頻率和翅膀揮舞的樣子,使歌曲能夠與動作相結合。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在充分激發小學生音樂學習熱情和音樂歌曲學習質量的基礎上,將實際生活與音樂審美教育相結合。通過長時間的教學引導,能夠使小學生更加關注生活,喜歡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并在生活中的細節中,發現美、感受美、領悟美,形成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結束語

小學音樂審美教育對于小學生音樂知識的學習和音樂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當前小學音樂審美教育仍然存在著教學的方式較為單一、忽視學生思維的引導等方面的問題。教師要注意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特點,采取豐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思維引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等方式,靈活開展小學音樂審美教育,使小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音樂審美的意義。

作者:徐艷 單位:山東省郯城縣郯城街道中心小學

第三篇

一、運用情感性教學,體現審美教育價值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都說:“樂由情起”這就說明音樂是由情感引起的。感情是藝術創作的靈魂,是引導學生感悟和學習的關鍵,也是對作品最好的理解方式。音樂能夠靈動地表達人的內心情感世界,是人主觀情感的一種審美體驗。它通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體驗、創造、表現、評價、鑒賞等能力來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完成對學生的審美情感教育。如:在上六年級教材《藍天向我們招喚》一課時,筆者通過介紹航天員楊立偉叔叔的故事入手,培養學生從喜愛人物到喜愛歌曲的情感,特別是男同學的學習態度上有了明顯的改觀,體現出激情四射的情感,從歌聲中可以感受到學生對航天員叔叔的熱愛以及對航天工作的向往。以情感感人,恰到好處的使學生陶醉于音樂之中,盡量把教學內容演繹得淋漓盡致,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隨著音樂節奏動起來。學生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熱情高漲地學習態度,有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恰當的情感教學,充分體現音樂審美教育的價值。

二、運用感知性教學,體現審美教育價值

感知即“聽、感、動”的總稱。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的要點,是審美教育的核心。”如果沒有對音樂藝術實踐中音樂美的感知與理解,就無法實施審美教育。聽是感知和理解音樂的重要條件,因此必須注意聽覺感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養成完整而充分聆聽音樂的習慣,使學生在音樂層層深入與發展過程中收獲體驗與感受。比如在欣賞音樂劇《東郭先生與狼》時,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創編“音樂劇”中的不同場景的對話、表演,根據劇情設計服裝、道具、布景、化妝等,聽者會對音樂劇中不同場景的音樂做出角色性的變化,并準確幫助把握不同角色的人物性格。通過音樂、語言及肢體動作等生動的表演,豐富的形象表演產生美的享受,從而使理智上的滿足與精神上的愉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唱歌課《小動物回家》中,也同樣詮釋了聽的藝術魅力,通過不同聽的要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聽的習慣,在聽的過程中學習音樂新知,1.感知音樂中的旋律美。(旋律花、旋律條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在旋律中蘊含著這么美的東西,有音的高低、音的長短。)2.感知音樂中的節奏美。(通過簡單的強弱節奏拍打感受到音樂的節奏感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動力。)3.感知音樂中的姿體美。(在律動中、歌表演中充分讓學生感知自己體態美。)4.感知音樂中的力度美。(在演唱歌曲時及表演唱時讓學生理解音樂中力度的強弱,可以充分體現小動物不同的形象特點。)音樂審美教育在音樂情緒體驗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音樂表現把音樂情感和自己的情感融為一體,并能動的表達出來。在課例《美麗的夏牧場》的課堂上,由聽的藝術貫穿了全課。由歌曲的初聽(閉眼聆聽———初步感受音樂)到復聽(師表演舞蹈生分辨什么民族———加深音樂印象)到學習歌曲(分歌譜、歌詞對比教學———深入感知音樂)再到最后表現歌曲(學生能用舞蹈、器樂等各種手段表現音樂———達到理解音樂),圍繞聽辨對比創設高效課堂,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音樂審美教學目的。有序的感知教學,充分體現音樂審美價值。

三、運用實踐性教學,體現審美教育價值

音樂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實踐體現了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的特征。通過音樂教學過程中的體驗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小學生的音樂感受、表現、創造等能力,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如:五年級教材《吹起羌笛跳鍋莊》一課中,筆者讓學生實踐體驗跳鍋莊舞的感覺,學生激動、興奮的情緒無以言表。讓他們在實踐體驗中感知音樂所帶來的無限魅力。在組織我校校歌《希望之歌》參加全市校歌評選排練演出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的興趣特別濃厚,男生表現尤其積極,因為大家知道可以穿上美麗的服裝,化好妝面對攝相鏡頭表現自己,充分展現美,讓學生們從中感受服裝美、音樂美、舞臺美、隊形美等。六一兒童節的各類才藝表演更是讓全校學生熱血沸騰、興奮不已。合理的實踐性教學,充分體現音樂的審美價值。

四、運用創造性教學,體現審美教育價值

“勞動創造了美”。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它是通過人的思維活動創造出來的,音樂學習也是一種極具創造性的活動。音樂審美教育使學生能夠通過音樂表演和音樂創作去創造美。如:演唱中的聲情并茂,演奏中的速度、力度、肢體上的創作變化。課堂中讓學生創編歌詞,都可以說是對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它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段,表達著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體現不同形態的美,創造性的再現。從而不斷的提升自己對美的感知能力。把自己的審美經驗和情感體驗與創作的音樂緊密融合,增強美的創造力。有效的創造性教學,充分體現音樂審美價值。總之,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發展教育方針中所產生的功效將越來越得到具體體現,會越來越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深化審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音樂教育中審美價值的重要體現。

作者:應道萍 單位: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