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文化活動中音樂審美教育研究

時間:2022-12-12 09:42:15

導語:群眾文化活動中音樂審美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群眾文化活動中音樂審美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以音樂審美的內涵為出發點,主要論述了音樂審美在群眾生活中的具體表現以及提高音樂審美的必要性,旨在提高全體人民群眾音樂賞析的能力,并獲得美的感受能力,并且能夠在整個音樂賞析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和內心愉悅的感受力。

關鍵詞:群眾文化;音樂;審美;陶冶情操

一、音樂審美的涵義

音樂審美是在一種愉悅的狀態下積極的改善自己的心理情緒,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中潛移默化的改變思維及情感的認知,思想的觀念,行動的方式等等,讓人民群眾對生活或者是對客觀事物有更新的認識,促進人民群眾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并能夠積極努力的創造出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樹立起健康陽光積極正能量的人格。音樂審美的綜合能力不僅僅是抽象的,其實更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特征。正如作曲家馬勒所說:“我們必須用耳朵和心靈去聽音樂,然后用感性認知上升到一種理性的高度,這樣才能完成整個過程的音樂審美。而不同的階層也有不同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就拿同一個音樂作品來說,不同的人對作品的認知能力和欣賞能力往往都是不同的。而這種音樂審美的認知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這就需要廣大人民群眾不斷的學習相關的音樂知識,不斷的感受內在的旋律波動,獲得音樂中對美的感知力。

二、群眾文化活動中音樂審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表現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已經不再安于物質上的滿足,而是向往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人們會在閑暇之余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各種文化娛樂活動,既充實了日常生活,又陶冶了情操,就目前的發展來看,很多社區基層的文娛活動都和音樂審美能力主動的結合在一起。而音樂審美在群眾文化生活中對外表現在一種綜合性的心理能力。它能夠很快的讓人感知到創造美的過程。當人民群眾在學習一部具體的音樂作品時。從群眾心理的角度來說,就是讓群眾感受到音樂節奏的強度、深度、能量、能夠產生旋律中的共鳴,在這當中感受美學的熏陶,然后升華音樂內涵。了解好是絕美的紳士風還是律動的嬉皮風,感知音樂中的命運哲理,學習音樂的高層次文化內涵等等。

三、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的必要性

音樂對人們來說是情感表達的載體,展現的是創作者對于客觀世界最真實的內心感受。當群眾在感知音樂的時候,獲得與創作者內心情感共鳴的情緒體驗時,也會給聽者帶來全新體驗和審美享受。當群眾的思維意識在熟悉的旋律之中就會有更深層次的情緒理解,理解能力不斷的加深,難度就相應的就有所降低。音樂審美過程其實就是把不熟悉的音樂作品不斷轉化為熟悉的作品,然后內化為原動力,獲得美的感受力,提升對音樂賞析的能力。在音樂賞析的過程中獲得真正的快樂,并產生音樂審美經驗,獲得滿足感和愉悅的內心體驗。

四、群眾文化活動中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

馬克思曾經說過:“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想對藝術的魅力有所感受,那么這個人就應該具備良好的藝術修養。所以群眾要想在文化活動中提升音樂審美的能力,就需要全方位系統化的認識到音樂的藝術。需要一個人掌握好藝術手段的基本內在規律,藝術語言將如何的表達,各類藝術在發展過程中都有怎么樣的特點等等。

(一)在群眾文體活動中,國家各級政府和社區基層組織就應該想方設法多的去開展相應的活動

盡可能多的開展音樂會、交流座談、合唱團等活動,來不斷的加強人們對音樂深入而系統的了解,提升個人的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能夠把我們認識到的音樂理論付諸到實際的行動當中去,引導群眾對音樂藝術理論的掌握不斷的深化并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發現新事物以及對音樂理論知識不斷的內化以及升華。

(二)盡可能多的接觸優秀的音樂作品

任何一個人的審美意識都不是先天產生而來,而是以先天基礎為前提,再通過后天的不斷努力來形成的。在這樣情況下就需要人民群眾多接觸各種各樣優秀的音樂作品,這樣不僅可以很好的開拓音樂審美的視野,還可以提高自己對音樂賞析的綜合能力。不同的音樂作品有著不同的音樂標簽,相對應的代表著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內涵,不同的情感表達,不同的音樂表現,不同的節奏韻律等等。每接觸一個音樂作品時,人民群眾的內心世界都會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并潛移默化的內訓出音樂審美的敏感度和感受力等等。

作者:納欽 單位:內蒙古額濟納旗文化館

參考文獻:

[1]萬雅娜.新時期音樂審美的“異化”現象探討[J].黃河之聲,2014,01.

[2]付馨.大學生音樂審美行為探究[J].才智,2014,13.

[3]覃春梅.普通高校音樂審美教育現狀分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3,06.

[4]白如雪.對音樂審美的思考與認識[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01.

[5]陳鵬.音樂審美: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