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學生審美教育思考
時間:2022-04-27 08:37:57
導語:網絡時代學生審美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網絡時代的高速發展,審美文化變得表面化、世俗化,呈現出多元共生的面貌,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考和交流。因此,進一步強化審美教育,推進高校的美育改革,對于提升高校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網絡時代;審美多元化;全面育人;審美多元化;高校美育
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在帶來了資訊傳遞、交互方式的便捷化的同時,前所未有地改變著我們周遭的環境、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思維。一些短、平、快,甚至庸俗化的文化產品,以及崇尚欲望釋放、感官娛悅的流行文化作為時代洪潮的衍生物,給審美導向和價值觀塑造、甚至是經典文化的傳承都帶來巨大的沖擊。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審美被扭曲和顛覆,周遭充斥著審丑、奢靡、虛無等多元共有的現象,也造成了個人審美能力和人文內涵的缺失。美育具有認知、教育、審美等功能,它能滿足個體的審美需求、尊重個性發展,通過情感滲透和心靈陶冶,啟迪人生智慧,樹立高尚情操,促使人的全面發展。我國高校學生的價值觀、審美觀在總體上是健康的、積極的。但高校學生思想活躍,喜歡新鮮的事物,他們的價值觀、審美觀處于一種不穩定的狀態,既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一、網絡時代審美多元化
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審美現象當代中國經濟的繁榮發展、綜合國力的穩步提升,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和高速度的網絡傳播模式的共同作用下,人們在社會競爭中承載著巨大的壓力,流行文化的適時出現成了一支麻醉劑。網絡時代的流行文化更迭速度之快讓人目不暇接,可在審美文化的大浪淘沙中究竟能留存多少足以傳承的精神食糧?一些大學生因迷惘和空虛,忽視了對自身的塑造和提升,使我們認識到加強對高校學生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不做取舍地進行審美復制
大學生正處在自我意識強化的階段,由于社會化與個性化的矛盾突出,缺乏自我認識和自我調節,此時的他們還不具備成熟的認知分析能力和理智的判斷辨別能力,卻對新事物、新文化有著極強的學習模仿能力。初入高校的大學生們,剛剛走出高考的壓力,當面對鋪天蓋地的傳播媒介、光怪陸離的流行文化時,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正確的價值取向性、懂得辨別是非的畢竟只是少數。傳媒的誤導、垃圾文化的傳播覆蓋,使得這些本就處于特定成長階段的大學生的審美觀受到了許多負面影響,各種不恰當的“校園現象”屢見不鮮。經典文化的傳承被很多人拋諸腦后,不考慮文化背后的深層內涵,只傾向于通過視聽刺激等淺層的方式來完成審美評判,跟風追逐流行文化。很多當代大學生審美意識模糊了,混淆了低俗和高雅的界限,審美認知的不足也直接影響了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二)商品屬性綁架下的審美行為
網絡時代在改善我們物質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同時,也造就了良莠不齊的自媒體、二次元、網紅等等貼著日益濃重的商品屬性標簽,卻受大眾追捧的文化現象。觀察學生們活躍的社交互動平臺不難發現從自我的形象到思想情感和學習生活,存在著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和各種帶有商品屬性、有經濟利益驅動的審美行為。當代大學生沒有經歷過災難和戰爭,成長在相對安逸的環境中,一部分學生精神世界較為空虛孤寂,因此崇尚解放自我、主張宣揚個性。在審美多元化的背景下,每個人都主導著自己的審美行為,也傳播著帶有個人標簽的審美文化。過分注重自我的宣揚,重經濟利益而輕視人文精神,會使得審美喪失陶冶情操的功能,甚至是弱化道德準則和社會責任感。
二、新時期對高校審美教育提出新要求
近年來,高校美育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2014年關于文藝工作的談話掀起了鼓勵藝術發展的新局面。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頒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文件要求“進一步強化美育育人功能,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新時期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歸根結底就是高素質人才的競爭,誰擁有了高素質人才的優勢,誰就擁有了競爭的優勢。素質教育內涵十分豐富,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重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促進學生發展作為核心價值。在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同時,尤其要提高青少年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之一,同時也是培養全面發展一代新人的需要。美育作為加強高校學生素質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應引起充分重視。放眼新世紀,在文化多樣化、審美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更要有一個鮮明的文化立場。雖然這些流行文化的影響,還并未形成主流取向,但為了防止文化傳播演變為文化入侵,我們應該起到一個很好的導向作用,既要有選擇性,也要把握好尺度,及時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教育,關心并培養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迎接新時期賦予的挑戰,探索在高校美育推進和學生全面發展的對策,促使美育的功能真正實現,讓學生在美學藝術的熏陶影響下,全面成才。美育工作,是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有效形式,關系著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
三、加強高校學生審美教育的途徑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別具匠心的中華審美意蘊,使中華文化讓全世界矚目。“畫卷”這一鮮明的美學元素,串聯著鮮活靈動的歷史,講述著中國的燦爛文明,讓國人驕傲,讓世界動容。這是中國數千年發展史、文明史,由“造化”到“心源”凝合而成的完美“意境”,是藝術升華為永恒的魅力,是一個時代特有的文化精神、主流思想、社會背景的真實寫照,也是美育最直接的傳遞。審美教育可以通過對高校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體驗、審美行動施加引導和影響,最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全面育人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轉型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轉為“大眾化”,學校教育不應再片面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華夏文明的傳承從古至今,都是以關注人的精神和心靈,注重修身養性為要旨。在此熏陶下,許多著名的文人學者無一不是德才兼備,正如蘇軾所說“古來畫師非俗士”,其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的提升,最終實現了人格之美。高等學校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社會對于人才的實際需求,以及自身特有的辦學層次和類型,大膽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的嘗試,初步形成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求的綜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受社會歡迎、有特色、高質量的人才,體現出了高等學校的育人成果。
(二)高校教師的美育工作全員化意識養成
高校老師應從以學生為本的角度出發,從實現教育最大化的角度出發,做到認識到位、角色到位、實踐到位,切實把握德育為先、以人為本、科學管理的理念。同時也要做好榜樣和示范,在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素養、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注重因材施教。依托美學教育媒介通過人文關懷和品德情操的升華,幫助學生樹立高雅的審美觀念,理性分析、看待周圍的事物,提升培養學生感受美、認識美、鑒賞美的能力。在當前網絡時代審美多元化的背景下,幫助高校學生在校期間解決情感困惑、人際緊張、學習和就業壓力等困難,獲得自我的成長和人格的完善。
(三)美育陣地在第一課堂向第二課堂延展
高校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美育工作,進一步提高學生素質,其工作陣地應立足第一課堂,并注重第二課堂的延展。一要推動美學藝術教育進課堂使學生掌握美學藝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從而提升高校學生的審美意識,二要為同學們提供一個觀察美、欣賞美、體驗美、創造美的廣闊天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從而引導學生獲得審美體驗、產生審美行動。課堂教學可以最有效地激發廣大同學熱愛藝術、追求美好事物的熱情,幫助學生獲得審美感悟能力、思維辨別能力、創新實踐能力。校園活動可以以弘揚高雅藝術為核心,加強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大學生藝術審美能力,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以打造品牌項目為重點,以發展實踐團體為要素發揮學生個體在美育中的主體作用,引導高校學生求“真”、揚“善”、懂“美”,最終實現全面發展的宗旨;以培育綜合人才為關鍵,陶冶大學生的道德情操,促進大學生的道德內化,堅定大學生的道德信念。
(四)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育人環境
孔子云:“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校園有了文化,就有了深厚的人文底蘊,校園有了藝術,就有了靈動的精神升華。因此,學校應注重校園人文景觀建設,如興建校史館、展覽館、設置校訓石等,以實現藝術教育的普及和審美能力的提升,讓每位同學都能站在復合文化背景下,真切地感受到文化藝術對智慧的啟發和心靈的陶冶,帶來內心的充實與快樂。此外,還可以有效利用網頁、貼吧、廣播、宣傳欄、媒體報道等傳統的媒介和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搶占美育宣傳陣地,提升學生對美育的興趣和吸引力、拓寬參與面、提升美育活動效果。從而創建優良校風、學風,營造文明和諧、積極健康的校園育人氛圍,為校園精神文明注入豐富的內涵。
(五)發揮大學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實現網絡時代審美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學生的審美提升,依賴于國家方針政策的支持,高校的改革實施,以及教師的悉心培養,還需要學生的全情投入。美育在陶冶情操的同時,可以作為一種精神寄托,使心靈獲得凈化,精神獲得升華可以極大地緩解現今學生群體中易出現的心理問題,也可以提升審美情趣、氣質修養,對于改善言談舉止以及就業競爭也將有顯著的作用。新時期的大學生,應當博學廣識,立足當下,把握展現自我的舞臺、發揮才智的機遇,并直面人生的挑戰。正確運用美育工具可以讓學生真正體驗自己的內心感受,開啟感官之門,找到主動學習的快樂。孟子曰:“充實之謂美。”高校美育必將在社會發展的中擔起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美學藝術的熏陶下,當代大學生必將獲得更為健康的審美情趣、更為高尚的道德情感,從而真正成為全面發展的綜合人才。
作者:王倩倩 單位: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朱光潛.談美書簡[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
[3]陳之佛.藝術與教育[J].中國美術教育,2006(4):19-20.
[4]高建平.美學與藝術向日常生活的回歸——兼論杜威與“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理論淵源[J].文藝爭鳴,201O(9):5-10.
[5]徐凌.審美的生存本質生存的審美維度——評“日常生活審美化”[J].大眾文藝,2010(5):57-58.
[6]劉志紅.論流行語對高校學生價值觀及審美觀的影響[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3):100+101.
- 上一篇:初中語文創新教育分析
- 下一篇:小學語文審美教育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