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審美教育功能

時間:2022-11-28 10:46:06

導語:淺析審美教育功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審美教育功能

審美是人類特有的屬性。生活中存在美的事物,就必然會產生審美活動。審美活動能讓審美主體發現美、欣賞美的過程中使自我的身心得以放松,心靈得以凈化,精神得以升華,素質得以提高。審美教育以培養人的審美情趣、塑造人的審美意識、增強人的審美能力、滿足人的審美需求為目的,從本質上講屬于情感教育,滲透于德育、智育和體育之中,體現著教育的人本主義色彩。在對人進行情感感染的同時,也間接地促使社會向著更加美好和諧的方向發展。

一、審美教育能有效促進個體的身心發展

審美教育著重培養人的審美態度、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對人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具有極大地促進作用。具體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審美教育是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徑。情感的培養和產生主要靠內心體驗來實現,靠情來陶冶,審美教育是情感教育,它具有非常強的形象性,能夠促使人通過聯想或想象體會情感。梁啟超曾說:“情感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源泉,情感最有力量推動人們的行動”。例如,德國著名版畫家、雕塑家柯勒惠支的黑白版畫《面包》。這幅畫描繪了“一戰”后德國平民生活的疾苦。畫面上兩個孩子牽拉著母親的手臂和衣服,母親聳著肩膀、背著身子低聲地哭泣;而其中最吸引我們注意的就是左邊孩子的那一雙悲傷而熱烈的、充滿希望的眼睛;這是兩個黑點,卻像是兩個看不見底的深洞,從里面溢出了饑餓的痛苦,以及對面包的渴望。簡潔的畫面卻能讓我們身臨其境地體會到戰后人民生活的艱辛,以及作者給予他們的深切同情,進而讓我們更加熱愛和平、珍愛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審美教育正是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使人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凈化,使高尚、健康的情感得以發揚。(二)審美教育是人類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審美教育能夠培養人的審美能力,而審美又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審美活動可以讓人們通過對美和丑的鑒別,去發現美、欣賞美,在獲得精神的滿足與享受的同時,認知客觀世界的規律。誠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我們看見那些圖像所以感到快感,就因為我們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例如,當我們在觀賞“樂山大佛”時,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它的雄壯之美。大佛通高71米,依山開鑿而成,形體雍容、面相端莊,雙肩壯實、胸脯飽滿,雙足自然下垂,給人以平穩、安定之感。在得到美的享受后,我們不由地會問,是什么力量能讓人們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一尊如此巨大的佛像?原來,佛像腳下的這段江域山勢曲折、水流湍急,常有船只在江水的沖擊下觸山沉沒。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海通禪師為普渡眾生,于是廣招民力,始建大佛,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鑿成,歷時90年。充分表現出勞動人民戰勝激流險灘的勇氣和決心,給我們極大的精神鼓舞。大佛鑿成后,這里就再也不像原來那樣駭浪滔天了,也少有船只觸山沉沒了,難道是佛像顯靈?當然不是,而是開鑿佛像時大量的石塊滑落江中,使這一帶的河床變得更為平緩,水勢得以大大減弱罷了。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審美教育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美的欣賞,還有精神的啟迪和對科學與真理的追求與探索。(三)審美教育有助于德育的實現。審美教育以美的形象打動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寄于美的教育之中,以美育德、以美引善。席勒曾說:“道德的人只能從審美的人發展而來”。審美活動,能夠引導受教育者在自然美、社會美的陶冶下,培養起健康而高尚的審美情趣,形成符合整個社會利益的價值取向,自覺的向“善”,從而不斷促進人格的完善。例如,我們在讀周敦頤的《愛蓮說》時,會因作者“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而去認同他的這種雖處俗世,但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從而端正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四)審美教育有助于智育的實現。審美教育可以調動人的觀察力、想象力,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為充分發揮智力創造條件,對智力的發展具有直接的功用。愛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就是說想象力是人獲得知識的動力和武器,是智力的根源。例如,我們在欣賞俄國著名畫家列賓的代表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時,能直接感受到的是:在被烈日炙烤的漫長而荒蕪的河灘上,一隊面容憔悴、衣衫襤褸的纖夫,拖著沉重的腳步拉著貨船,精疲力竭的向前掙扎。隨著對畫面的仔細觀察便能聯想或想象出許多的事情。比如我們可以從他們艱難的腳步中,想象到那低沉的號子聲和貨船的沉重;可以從作者對他們的容貌和衣著的刻畫,想象到他們的年齡、身份、經歷和生活的艱辛;還可以從他們的表情和動作中,想象到他們的性格和心理活動;我們還能想象到貨船上紅衣男人嚴厲的叱喝聲;還能想象到作者給予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民的深切同情。(五)審美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人生的境界分為三個層面,即生活層面、事業層面及審美層面。生活層面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迎來送往等俗務,雖然常常顯得有些乏味,但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事業層面,就是人要有一份工作,有一個職業,應該做一番事業,要有所作為,要對社會有所貢獻。這也是人生的一個核心的層面。審美層面,是一種超功利的層面,是精神的愉悅和滿足,是對生活的一種樂觀態度,也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層面。人生的這三個層面在我們的人生中互相滲透著,缺一不可,我們既不能把自己拘囿在個人生活的俗務里,也不能把自己束縛在事業和工作中,同時沒有審美的人生更是有缺憾的。《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著孔子聊天,孔子問他們各自的志向。子路希望能夠治理一個內憂外患的千乘大國,并用三年時間讓國家富強、社會安定;冉有希望能夠治理一個方圓五六十或六七十的小國,并用三年時間讓百姓豐衣足食;公西華希望做一名禮儀官,在主持一些祭祀活動時,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孔子的追問下,曾皙說出了自己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意思是說,在暮春時節,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河里沐浴,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后唱著歌回家。孔子聽后,對曾皙的觀點大為贊賞,“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在這段對話中,四位學生所談的志向,反映出他們不同的人生境界和追求。孔子的話則說明,盡管他十分重視一個人要為社會作貢獻,但是在他心目中,人應該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是一種審美的境界,是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審美教育能有效推動社會的良性發展

在當今世界上存在的眾多問題中,有三個問題十分突出:一是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失衡。如今社會上有一個共同的傾向:重物質、輕精神;重經濟、輕文化。人們的物質生活雖然越來越豐富,但精神生活卻似乎越來越空虛。人文教育薄弱、價值評價顛倒、價值觀念混亂,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傾向。因此,拯救精神就成了時代的要求、時代的呼聲。二是人的內心生活失衡。科學技術的進步,給人類帶來巨大的財富和利益,同時也給人類帶來深刻的危機和隱患。人的全面發展受到肢解和扼制,個體和諧人格的發育成長受到嚴重的挑戰。人們在功利的驅使下,生活得極度緊張,單調而乏味,內心充滿了危機感,沒有了閑情逸志,失去了本應該擁有的生活樂趣。三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失衡。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功利目標和物質享受,利用科技無限度地向自然榨取而不計后果。自然環境被破壞、資源的大量浪費、珍稀動植物瀕臨滅絕,自然景觀和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人與自然的分裂越來越嚴重。面對這種情勢,人文教育包括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就顯得十分突出。雖然審美教育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以上問題,但是審美教育能引導受教育者追求人性的完滿,追求精神的自由、精神的享受,因而對于重建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對于重建人的內心生活的平衡,對于重建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平衡,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以上幾種功能均是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美的魅力充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審美需求貫穿于生命的始終,人們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中調節身心、修養性情,進而影響周圍的人和事,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即是我們追求的完滿結果。

作者:梁英 沈克旻 單位:江西財經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程新康.審美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渝洲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9).

[2]孫默旖旎.高校美育與大學生完美人格的養成[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4(4),

[3]丁寧.藝術功能論[J].藝術百家,2015(9).

[4]程廣友,柴華.當代大學審美教育的功能與實施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