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滲透三生教育的意義
時間:2022-03-26 02:46:46
導語:化學教學滲透三生教育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三生教育”理念的釋義及內容構成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既是一種實踐活動,也是一種理念的存在。所謂“三生教育”理念,是一種以人為本的、關乎人的現實發展的理念,以生命的完善、生存的多樣及生活的幸福為主要目的,促使社會群體對人本身的關注,是超越現實功利和社會浮躁的一種精神性的、指向未來的、終極的泛型。人的生命本質在于其所具有的精神性與反思性,人對自己生命狀態的沉思本該以人的自然本質為依托,去審視自身的生存現實、生活現狀及生命活動的價值?!叭逃崩砟畹奶岢?,實踐的落實,正是人類對自身這種精神性、反思性的最好詮釋?!叭逃睆娜说纳?、生存、生活的之根本上對人的發展做了動態的刻畫,為全面發展教育提供了可供參考的行動指南。人的一生,是從出生到死亡,生命作為這一過程的具體承載形式而存在,生存則是這一過程得以表現的保障,生活則在某種程度上集中體現了該過程?!叭说谋举|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在社會關系中的生存即生活。因而,人的生活表現為復雜的社會生存現象,是被“社會化”了的“自然人”的生活。基于這樣的理解,便可基本確定“三生教育”的內容構成:生命教育最基本的內核是讓受教育者認識生命,在此基礎上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愛生命,進而發展、完善生命;生存教育則是幫助受教育者學會生存,學會在自然界中生存,亦在人類社會中生存;生活教育則旨在幫助受教育者和諧地生活,處理好生活事務,繼而追求個人、家庭、團體乃至民族、國家、人類的幸福。
我國新一輪化學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中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化學是在人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形成的,作為自然科學,新課程在淡化了化學的雙基知識的同時,增加了化學與生活、社會的聯系。由于高中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處于朦朧階段,正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為化學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利用學科優勢,讓學生在接受化學科學知識同時認識和感悟生命價值,熱愛自己的生命、生活,并逐步形成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師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引導下,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滲透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有利于學生未來長足發展。
三、在教學中滲透三生教育的策略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三生教育因素,增強學生對生命、生存、生活的認識
高中化學學習的內容更加廣泛、深刻,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多和深度的加深,教材中涉及到人類生命、生存、生活的相關內容也更加豐富了,教師在教學中對這些內容加以恰當地利用,讓學生感受和領悟這些知識,理解化學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盡情領略化學給人類帶來的便捷與舒適,同時增強學生回報社會、服務社會的責任感,體會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造福于人類,又能為人類帶來災難?!彪S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化學不斷為人類創造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帶了一些負面影響甚至災難。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也要毫不回避地向學生說明:由于人類對科學技術應用的考慮欠缺,人類正面臨著諸如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能源枯竭等嚴重的環境問題的威脅,讓學生理解這些問題的出現并不是化學本身造成的,但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要依靠化學的方法。同時在教學中結合化學教材中相關內容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意識。通過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有機地滲透三生教育,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形成關切生命、關注生存、關心生活的意識,在未來的生命成長中努力發現化學的價值,正確地用化學知識、化學思想思考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化學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三生”
化學教學中滲透三生教育意味著化學教學要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和體驗,而不能僅僅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瘜W教學過程不僅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一種認知過程,也是一種情感體驗過程。學生的知識和情感的發展正是在參與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中得以實現的。對于每一學生而言,生活的過程就是經歷與體驗的過程。課堂實踐活動作為他們學習和生活的一種主要形式之一,是促進學生獲得生命與生存體驗、生活快樂多彩充滿意義的重要過程。讓學生在生活的實際中搜集資料,體會到人類生存發展的價值,在相互分工與合作中體驗到生命的意義,在知識提升、友誼加深的過程中感受生活的快樂。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接觸到許多生活中可以見到的化學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應給學生以引導,讓學生學生認識到化學對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意義,使學生不僅能了解化學知識,而且能認識到自己在用化學,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認知興趣,培養對學習的積極情感和對人生的積極態度。
3.充分發揮化學家的榜樣熏陶作用,塑造學生的高尚人格
化學家奮斗的歷程是嚴謹治學、百折不撓、勇于進取的典范,許多化學家的一生,重視人的價值,孜孜不倦地追求社會的和諧發展,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結合的楷模。在教學中以這些這些典范為背景,激勵學生以化學家在創造偉大業績中所表現的人格力量為楷模,從科學家身上學習勇于探索、不斷追求的科學精神?;瘜W科學的發展離不開一代代化學家的研究,化學家在研究化學的過程中留下了不少美好而生動的故事,這些故事中往往承載著化學家的人生價值,在教學中融入化學家的故事對學生生命價值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例如,在講授“純堿的生產”時,引入侯德榜先生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到侯德榜先生少年時期刻苦學習的精神,學有所成后放棄國外優越的工作環境,懷著為振興祖國民族工業的決心和信心回國,通過自己的刻苦專研,最終發明了“侯氏制堿法”,打破了英國一家公司制堿業的壟斷,贏得了國際化工屆的高度評價的故事,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又如,在元素知識的教學中適時地引入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鐳,并在極其簡陋的實驗條件下通過艱辛的工作從兩噸多的瀝青中提煉出三克鐳,卻沒有將鐳的發現申請專利,而是以“科學無國界”的精神把它獻給了全人類,讓其為全人類服務,培養學生關心全人類的大愛情懷??傊瘜W家的故事是很多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適當的內容中融入化學家們的經典故事,對學生高尚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估價的教育意義。
4.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美育,陶冶學生的生活審美情趣
(1)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滲透美育,提升學生的科學藝術感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美是無處不在的,對于我們的眼睛,只是缺少發現。”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中蘊藏著豐富的美,在化學實驗室錯落有致地陳列著形態各異、質地不同、用途千差萬別的各種化學儀器中,這些儀器就像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藝術品,給人以美的體驗。如平底梨型的容量瓶給人以對稱和諧之美,實驗儀器之間的組合給人以結構的整體和諧之美,實驗的設計思路更是給予學生以導真、求善、至美的創造美的啟迪。實驗過程中神奇的化學反應現象讓學生視野開闊,看到而非描述性的真實美。實驗中無色的液體的晶瑩剔透之美,物質之間相互反應表現出顏色的千變萬化之美,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完成一個實驗設計,制得一種實驗氣體,發現一種實驗現象過程中體會到的付出后的收獲美、合作交流的分享美。這些美的體驗不只是對學生感觀上的熏陶,更是對學生心靈的啟迪。
(2)以化學規律類比人生道理,使化學教學融入人生哲理美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主要是研究大千世界物質的結構、性質、用途以及變化規律,從而為我們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服務的,然而自然界中的客觀物質之中的規律并非與人類社會規律沒有相似之處的。在化學教學中進行恰當的類比,既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理解化學知識規律,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化學知識中的規律來理解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些規律,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對學生的未來成長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例如,在學習氧化還原反應過程中的電子得失守恒規律時,可以這樣類比來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得失:對待得失恰似氧化還原,得到會使你的價位降低,而給予反而卻能使你的價位身高;又如,學習了二氧化硫與氯水的漂白作用后可以這樣類比:SO2為品紅褪色是暫時的,氯水為品紅褪色卻是永遠的;而氯水讓石蕊變紅是暫時的,SO2讓石蕊變紅卻是永遠的,你是否找到值得你為之徹底改變或愿意為你永遠改變,而好好學習的那個人呢?再如,學習氯化鈉的形成過程后這樣類比總結:人生有很多東西其實就像最外層電子,都是身外之物,得失乃瞬間之事,慷慨如鈉者,貪婪如氟者,所差只不過幾個微不足道的電子,生如夏花,何必要爭得你死我活,被幾個電子壓得喘不過氣來,鈉原子也好,鈉離子也罷,只要守住自己的“核”就不會在充滿誘惑的世界里,迷失自我。類似這樣的類比,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的同時,從化學物質之間的反應規律,體悟對待人生的態度,正確地看待生命中的得與失,追求與放棄的辯證關系,從而在未來的人生之路上更加通達,更富有智慧。
總之,教育每天都是新的,在化學教學中進行三生教育,不僅是新課標素質教育的體現,也是時展的要求?;瘜W教學中滲透三生教育應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融合的高度上,關注人的發展面臨的普遍問題,關注個體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問題,關注學生主動、健康、全面發展的問題,從生活點滴入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開展教育,從人生的起點上逐步構建個體成長的基礎,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提供路徑,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努力探索。
作者:王永軍汪榮凱工作單位:貴州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 上一篇:大學生愛心培育研究
- 下一篇:植物景觀設計的語法規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