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特區素質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27 09:38:00
導語:新世紀特區素質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完成這一莊嚴而神圣的歷史使命,全市廣大教育工作者,礪精圖治,吃苦耐勞,嘔心瀝血,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為反映大家的勞動成果和在取得成果時所表現出來的道德及智慧勇氣,以及所有探索實踐的全過程,本刊自今年1月起,開辟了“特別報道:深圳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系列報道”:《重槌敲擊薄弱學校》(1期)、《南山教育現代化并不遙遠》(3期)、《福田教育走向大面積成功》(5期)、《美育開新花,勞技結碩果》(7期)、《寶安之花別樣紅》(9期),這些文章從不同角度對我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探索與經驗進行了全方位的披露和總結。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實施全面素質教育,已不再是一個地區的個別問題,它已成為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的大趨勢,滔滔潮流,勢不可擋。從家庭到社會,從學校到教育部門及至國家高層領導,無不深切地感到,實施素質教育,已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培養高素質的現代化的合格人才的必然需要。國家需要,群眾呼聲,上下一致,已成共識。深圳作為我國現代化教育的領先實驗場,在已經取得了不少成就和經驗的同時,同樣也面臨因各種復雜的社會因素所帶來的觀念上、行為上的困擾,那就是,選擇什么樣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換言之,怎樣才能更好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我們認為,只有在徹底實現觀念的轉變后,實施素質教育并取得相應的成效才將成為可能。
誰持彩練當空舞觀念轉變數第一
大家知道,粉碎“”后的1977年和1978年,我國停止了10幾年的高考恢復了,一時間報考大學的人數達到空前的1160萬。在此之前,大學交白卷也可以讀。當時有一個流行的招生標準:政治是條件,勞動是資格,不受年齡、婚否的限制。大學生我們招,中學生我們收,小學生我們要,文盲我們不嫌。貧下中農說:開門見共大;當時對大學的理解是:大學就是大學馬列主義、思想、大學生產技能,大學就是大學社會主義文化知識,大學就是大家來學。在這些冠冕堂皇的口號后面,考試只不過是一塊掩人耳目的遮羞布而已,很多入大學的人都是通過種種后門關系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千百萬真正有文化知識水平的年輕人,卻被種種不可解釋的理由拒之門外。在報國無門、治國無才的歷史的重要關頭,鄧小平同志以無產階級革命家卓睿的膽識和勇氣,毅然決然地在全國恢復高考,選拔了成千上萬的優秀人才。歷史功勛,昭然于世。
歷史已經大踏步地前進了20年。20年后,我們回眸,覺得1977年的恢復高考,考試的政治意義遠遠大于它的教育功能,但它只完成了第一個認識,就是要不要教育?要不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僅僅認識到摧殘教育、摧殘人才是不夠的;但是,在第二個認識上,即什么樣的教育是最好的,面向新世紀的教育和人才應該是什么樣的?對現代教育,我們應該有一個怎樣的人才觀、教育觀、價值觀?
對這一問題的解答,便歷史地落到了今天,應當由我們用行動來回答。
1989年春天,市政府成立了由38個單位67人參加的教育發展戰略研究班子,對深圳教育的發展思路進行課題調查和專題研究,結合這次前所未有的大型研究活動,市教育局及時召開了深圳市中小學教育發展研討會,較早地提出了“中小學教育是素質教育”的論斷,接著大家時什么是“素質教育”等問題作了激烈而深入的爭論探討。
我們的體會是:素質教育不是要取消考試。考試不過是一種教學手段、目的仍然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取消考試和唯考試論,都不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深圳特區的素質教育,構建在邊陲小鎮十分落后的教育基礎之上,構建在移民城市經濟高速增長的經濟基礎之上。現代教育的本質特征,就是“全面發展”,而素質教育是對“全面發展教育”的深化,對國家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抓住了素質教育,就等于抓住了現代教育與教育方針的本質。因此,經過思考和探索,我們明確以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深圳中小學教育改革的主題,并且明確了以“兩全”作為深圳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一是面向全體,全面地辦好每一所學校,為學生全面成才創造條件:二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綜合素質。
我們對教育領域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學率作了深刻的剖析,它的背后是對教育功能認識的片面性、教育管理指導思想上的自面性及教育質量觀、人才觀等方面的片面性。單調而傳統的考試模式,不可能全部放棄,而只能改革創新,代之以科學的合理的教學考察評價體系。深圳在考試制度改革方面,采取筆試、口試和操作考試“三試”相結合的措施,根據不同的學科分別提出考試要求,“三試”之后確定學生成績。
深圳實驗學校的小學部于1990年就率先打破傳統的百分制考試記分方法,將學生成績評定分為優秀、良好、合格和稍差4等,隨之全市大部分小學改變了評定學生成績單看卷面分數的做法。在考察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同時,對學生學習能力進行測試。深圳中學還設立了無人監考考場,全市先后取消了小學升初中考試和重點初中,取消留級制度。對于初中畢業生升高中的考試,我們取消了初中畢業考試,把畢業考試和升學考試結合起來,把升學成績的40%和平時成績的60%相加,作為學生的畢業成績;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除中考外,一律取消其它考試。在教學管理方面,我們強調平時監控,重視教學的全過程。各學校對后進學生杜絕使用“差生”概念。1995年,全市中小學后進生的轉化率達到了82%,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發展比較平衡。
打鐵還需本事硬教師隊伍是關鍵
深圳市現有中小學373所,教職員工約2.6萬人。其中校(園)長900多人,專任教師1,7833人。正是他們在教育和管理著全市33萬余名學生。他們的素質狀況如何,決定著我市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程度。在上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區兩級教育主管部門,通過采取自己培養、引進人才、崗位培訓等各種渠道,千方百計提高教師隊伍自身的素質。
開辦中小學校長培訓班。校長是教育基層單位的組織者,學校教育管理的水平,直接通過校長的領導水平來體現。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我市從1994年開始,校長培訓班至今已開辦4期。通過集中強化訓練、邀請全國各地專家登臺講授教育方法和管理理論,去學校掛職鍛煉,到國內先進學校或國外發達國家參觀學習等方式,提高校長的道德、管理、教學等方面的素質。寶安區教育發展基礎薄弱,特別是校長隊伍年齡偏大,他們主動實施“校長工程”,舉辦中小學校長后備干部培訓班。該班學員從全區中小學中層干部和教師骨干中嚴格挑選,8個月全脫產培訓,學習前沿教育理論、全新教育管理方法,赴京、津、滬、港等地名校學習考察、掛職鍛煉、更新觀念,以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南山區實施“人才庫”戰略后,80%以上的中小學校校長來自全國各大中城市重點中小學。
對校長、幼兒園園長實行崗位資格證書制度,沒有獲得該資格的一律不許上崗,這將極大地提高學校教育管理水平。幾年來,我市羅湖、福田、龍崗區亦先后邀請全國一流專家來深進行指導培訓,如此高規格的中小學校長培訓班,在全國是史無前例的。這一做法得到了廣東省有關部門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廣。近年來,我市涌現了金式如、鄧繼新、孫振東、汪義凱、余國治等一批在省內外均有一定知名度的優秀校長。“校長工程”的效益,已經和將要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實施“名師工程”。在關心和改善廣大教師的待遇的同時,實施培訓教師隊伍素質、崗位成才的名師工程。龍崗區千方百計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優化教師隊伍。對在職教師,加強教育和培訓,使之成為優秀教師,對經過年終考核不稱職的教師,或連續3年考核才基本稱職的教師,要給予解聘或辭退。他們放開思路,打開視野,從全國大中城市引進高學歷、高能力的教師。他們認識到,一個學校或一個學科引進一個名牌教師,就能使本學科教學水平提高一個檔次,并帶動其它教師素質的提高。認識到了“名師工程”的作用和價值,龍崗區從區委、區政府到各鎮、村、街道辦,都是主要負責人出面親自抓“名師工程”的具體落實,對區教育工作實行“六優先”。羅湖區在面向全國引進優秀校長的同時,公開招聘100名優秀教師,全國各地的3000多名教師前來應聘,現已落實到位。教育界的許多有識之士認為,抓住了“名師工程”這一關鍵,就等于抓住了教育教學質量的“牛鼻子”。
有“名師工程”作為背景,將教師隊伍培養成為集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專家型學科帶頭人,就不再是一句空話了。我市教師隊伍中,上百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確300多人正在參加在職研究生課程學習。全市中學教師本科化達86%,小學教師大專化為71%,幼兒園教師學歷達標率在95%以上。以南山區為例,全區先后招聘中、高級教師達300多人,小學教師大專化的比例為98.6%,中學教師本科化的平均比例達90.7%,碩生研究生占5%這將在文化程度上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在教改第一線,建立多渠道的科研網絡。現在我市五區教育局大都設置了教育科研專門機構,力求做到校校有利研項目,人人都有科研成果,重視走科研興教之路。《學校文化研究》、《學生個性化教育研究》、《21世紀中小學教育模式研究與實驗》、《國家“四結合”語文計算機試驗》,《兒童智力發展研究》、《活動課程研究》、《教學整體改革》、《中小學生主體教育試驗》,豐富多彩。
有些學校還承擔了國家八·五期間和九·五期間重大教育改革課題,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
深圳中學是廣東省重點中學,它不但教學設施一流,教師科研隊伍也是一流。
在“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因材施教、培優促特”的治校宗旨的指引下,涌現了像尚強、許強、高德針、郭時宏等一批思想文化、教育和教學素質十分過硬的科研良師,正是他們的辛勤栽培與發奮鉆研,才培育出了像韓嘉睿這樣的世界冠軍。
學校現已建立出版教師基金。每年拿出10萬元用于教師出版各類學術教學著作。
現已出版了語文、數學、美術等方面的論著。我市其它學校也紛紛出版了教師們的論文專集成其它學術科研成果。
- 上一篇:技術人員教育工作意見
- 下一篇:學生干部隊伍建設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