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社會課教學中素質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17 09:54:00
導語:小學社會課教學中素質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在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課程中開設了社會課。作為一門新的課程,如何進行素質教育?這是一個新新問題。我們經過近六年的實驗和探究,有幾點心得供教師參考。
一、小學社會課的性質
《小學社會教學大綱》規定小學社會課的性質是“社會常識教育”課,其教學內容包括社會生活、歷史、地理以及法律常識,這體現了小學社會學科的綜合性。
當前世界各地教學改革的一種趨向就是適當減少課程門類,向課程綜合化方面發展。這也是素質教育發展的一種需要。過去,我國小學課程中的歷史、地理的教學內容和初中歷史、地理的教學內容相重復。現在實施素質教育,將小學歷史、地理兩門學科取消,改上小學社會課,這是為了增加學生社會生活常識,讓小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培養他們適應社會活動的初步能力。在素質教育中,綜合學科的開設不強調各門學科的體系,更加接近學生生活實際,有利于避免知識的重復,減輕學生負擔。
二、小學社會課教學目的要求和素質結構
素質教育中“素質”的結構是以先天素質為基礎,以社會需要素質為目標的,由以下因素組成摘要:一個中心素質,即個體的自主性;三大中介素質,即能力素質、心態素質和習慣素質;七大外顯素質,即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勞動技能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和自主性素質。
小學社會課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充分反映了素質教育中“素質”的基本結構。《小學社會教學大綱》規定,社會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熟悉一些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初步了解一些家鄉的、祖國的、世界的社會常識,從小培養他們觀察四周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增強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
以上目的和要求包括了知識、能力、思想品德諸方面素質。知識素質方面,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主要是指學生家庭、學校、家庭所在的社區及其四周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家鄉的、祖國的社會常識主要是家鄉、祖國的文化、歷史傳統、地理環境和人們生活的關系。世界的社會常識主要是世界重大歷史事件、世界上的一些國家及社會風貌,以及我國和世界的關系。能力素質方面,主要提出了觀察四周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社會現象復雜多樣,美和丑,真和假,對于小學生只能要求他們判定自己生活中碰到的是非。而在現代改革、開放的社會中,則需要根據小學生的接受能力,適當滲透有關商品、效益、改革、自立等新的觀念,初步培養他們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素質。思想品德素質方面,主要是愛國主義和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基礎,要從小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設家鄉、振興中華的情感。法制觀念教育要使學生從小了解一點和他們生活有關的法律常識,培養他們的法制觀念,懂得遵紀守法。
(一)學習和借鑒結合。小學社會課教材是根據《小學社會教學大綱》精神編寫的,是教師進行教學和實施素質教育的依據。教師應首先認真學綱,鉆研教材,充分發揮小學社會課教材知識面廣而又極其生動的特征,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和此同時,教師還應借鑒別人、別校、別地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例如借鑒《小學社會課教案》實例,這六本教案是由人教社社會學科教材編輯和全國各地有經驗的社會課教師共同編寫的。編者對教材中每一課的重點、難點以及經常碰到的新問題進行分析,同時針對不同課型及教學內容提出教學原則及教學方法。這六本教案凝聚著許多辛勤耕耘者的聰明。
我們采用學習和借鑒結合的方法,認真學綱,深鉆教材,借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依據本地區、本校學生的實際擬定自己最佳教學方案,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二)使用教具和自制教具結合。直觀性是小學社會課的基本特性之一,教學時教師應力求語言生動形象,運用圖片、實物、模型、幻燈、電影、錄相等教具,并引導學生去收集有關家鄉的、祖國的、世界的有關資料,以激發學生學習喜好,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社會課是一門新學科,直觀教具較缺乏。教師應在充分使用現有教學圖冊、教學插圖、教學掛圖的同時,自己動手制作一些直觀教具。如,有的老師為教好《長城和故宮》一課,除自己錄制長城和故宮的錄像帶外,還親手繪制了一張大的《故宮平面圖》。教學時,在放了錄像后,要求學生將事先寫好“天安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標簽貼在《故宮平面圖》上,使很多從未到過北京故宮的邊疆學生也了解故宮三大殿的建筑格局。
(三)統編教材和鄉土教材結合。小學社會課教學大綱規定摘要:“在社會課總課時中留出20%左右的機動時間,各地、各學校可根據本地、本校情況和形勢發展,補充一些鄉土教學內容。”我省現已編輯出版了《九年義務教育云南省小學鄉土教材——社會》第一、二、三冊,計30課。我們已將其布置在每冊統編教材各單元之后,作為補充的教學內容。處理這部分內容的另一種方法是,教學前,教師找好統編教材和補充教材的結合點,互相聯系進行教學。如,一位老師在上《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秦始皇和漢武帝》一課時,當講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時,補充講了《秦五尺道》的鄉土歷史;當講到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開疆拓土時,補充講了《莊qiāo@①入滇》的鄉土歷史。教師采用將統編教材和鄉土教材結合的方法,既讓學生從全局了解祖國的歷史,又讓學生熟悉本省的史實。這樣做,不僅讓學生熟悉了《秦五尺道》及《莊qiāo@①入滇》的史實,還讓學生熟悉到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們云南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增強熱愛祖國、維護國家統一的情感。
(四)課內和課外結合。小學社會課是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以間接經驗為主,但大綱強調實踐性,強調把學習書本上的社會常識和參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所以,除課堂教學外,要適當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只有課內和課外結合,才能培養學生觀察社會、熟悉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素質。如,有的老師在教學《注重交通平安》一課后,讓學生當一名小交警。通過社會實踐,學生們將課內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課外社會實踐中。不僅把握了交通信號,交通標線、標志的符號,還體驗當一名交通民警的辛勞和責任,深刻熟悉注重交通平安,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
(五)學和用結合。小學社會課使學生學到了許多知識。如,居家平安、打電話、買東西等生活常識。但要真正將所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還必須做到學以致用。有的老師在教學《買東西的學問》一課后,開展“巧花一元錢”的活動。學生花一元錢到市場上買東西,知道了買菜、肉、蛋要買新鮮的,未變質的;買帶包裝的食品要看保質期和生產日期;買日常生活用品要注重實用、物美價廉……這樣做,使學生在密切聯系生活實際中學到了知識,豐富了見解,社會生活能力素質得到了提高。
(六)社會課和其他學科及班隊活動結合。素質教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必須通過各個學科、各種渠道相互配合,協調發展才能全面實施。社會學科進行素質教育必須和其他學科,和班隊活動緊密結合。如,有的老師在教學《香港和澳門》時,和少先隊大隊部一起在全校開展“迎接香港回歸百題知識競賽”活動,同學們不僅熟悉了香港的過去和現在,更為重要的是熟悉到腐敗的清政府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殖民者,北洋軍閥政府、國民黨政府沒有能力收回,只有在社會主義的今天,在鄧小平“一國兩制”方針指引下,香港才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通過知識競賽,學生受到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七)不斷學習和不斷提高結合。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既當先生又當學生。當今世界,知識量突飛猛進。據有關專家估計,二戰以后50年的知識總和超過人類有史以來科技知識總量;19世紀人類的知識量大體是50年翻一番;進入20世紀,10年就翻一番;到20世紀80年代后,3-5年就翻一番。我們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斷學習教育科學理論,學習文化科學知識,不斷提高知識素質、能力素質、思想品德素質,才能肩負起實施素質教育的重任。
字庫未存字注釋摘要:
@①原字足加喬
- 上一篇:糧食局學習先進事跡的情況報告
- 下一篇:糧食局實踐科學發展觀動員大會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