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義務教育資金管理論文

時間:2022-02-21 04:50:00

導語:農村義務教育資金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義務教育資金管理論文

一、農村義務教育自身的特點

1.農村義務教育的基礎性地位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典型的農村經濟農村人文農村生態的國家,要使得我國這樣一個農民大國變成一個小康社會的自由民主富強積極向上公民國家,如果沒有農村教育的健康高效的發展沒有用知識武裝起來的勞動分子,農村的任何社會藍圖都將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農村教育是一項重要的精神化的優質基礎設施,他的合理規劃統籌配置健康成長,將為農村帶來持久的發展動力和知識源泉.

2.農村教育發展的天生弱勢性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城鄉二元分治的社會體制,農村與城市形成了農業單向支持工業的不公平發展模式,制度模式的傾斜導致整個社會資源分配不公,產生了政策一邊傾斜現象。在經過長達近30年的發展后城市與農村已經完全不是在同一個發展水準上,城市的GDP和財政收入已經支撐了我國近70%的比例。右圖充分說明這一點。然而此時的國家收入并不能依照正常的合法途徑自然流到農村,當地政府的利益主體迫使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其自身城市的發展需要,農村農民孩子無法真正公平分享到國家快速發展的成果。

農村教育的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他的投入產出缺乏一種短期的利益顯性相關性,而社會市場主體的利益傾向性使其不愿將重大資金投入到農村義務教育中,這樣農村義務教育就失去了靠正常的市場途徑解決自己發展所需的資金,因此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如果沒有國家的政策制度傾向就無法保證其正常發展。

為了正確了解并研究農村義務教育狀況,我們此次專門赴湖北省黃石陽新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在880份調查問卷中有657份認為影響農村義務教育長遠持續健康發展的因素是農村義務教育資金短缺,的確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財政支持規模與比例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講不僅占GDP的比例比發達國家少,就連農村義務教育資金占公共教育資金的比例也顯得很低甚至比發展中國家還低,

這種現象在我國大力推進全面建設小康進程中是極不明智極不合理的。我國的農村義務教育發展只有在充分資金保障的基礎上才能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力與基礎。

在此次本課題組赴湖北省陽新調研中發現在影響農村教育發展的因素中,95%的受訪者認為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資金的短缺已經造成了農村中小學發展缺乏保障,農村師資力量不全,硬件設施落后和生源嚴重流失請看以下幾組數據。

教育是培養勞動力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師資力量的素質和整體質量直接決定著平培養學生的深度與廣度,能否高效地結構合理地安排師資力量關系到我國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和戰略利益.

根據財富代際理論,當代人對下代人的投資存在著遠期利益相關性,在當前的教育投資中2004年我國公共教育投資占GDP的僅有2.9%,教育財政投入也僅有3.2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1%從這個數據上可以看出我國從整體來講并沒有把教育放在至關重要的核心地位,教育的重要性意識沒有完全貫穿進政府主體工作中。

3.擠占挪用平調教育資金的現象比較嚴重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中央和地方的GDP和財政收入也出現了較快的增長,同時國家對于教育經費的投入在規模和比例上也持續實現小幅的的增長。但是資金的上升并沒有使得農村的義務教育出現相應比例的發展,究其原因,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地方和學校對于農村義務教育資金的擠占,挪用,平調甚至集體平攤現象很嚴重。在這背后隱藏著我國教育資金管理體制不完善不健全的事實。

二、規范教育資金管理體制,擴大教育資金鑄集渠道和范圍

1.規范農村教育資金管理體制

2004年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總理在其工作報告中強調各級政府要不斷完善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中央財政和省市財政要增加對貧困地區的義務教育的轉移支付,這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在新形勢下作出的鄭重承諾,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該切實加大農村教育資金的投入規模和比例,做到讓農村學生真正分享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成果,同時要加大對農村教育資金的制度監督,建立一套完善的長遠的資金管理模式.例如可以設立專門農村義務教育資金會,其操作模式可以借鑒我國的社保基金的管理體制,同時設立由民間專家學者,村委會,普通民眾組成的長效監督理事會,理事會對于農村義務教育資金設立的條件,資金的來源,資金的使用,資金會加入的條件等等進行聽證,目的是確保該資金能夠保值增值,并且保證資金真正地為農村中小學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2.大力培育農村權利主體,使資金管理與民眾的各項權利相統一

農村教育資金的隨意主觀挪用,擠占,平調以及集體平攤行為,從法律層面上講是政府主體無視農民經濟社會權利,管理體制缺位的集中體現。一臺民主科學合理的農村教育資金管理體制應是教育相關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得到妥善的協調和相互的保障,權利的排他性和強制性不能在資金管理體制中缺失和弱化.從我國義務教育法規第四條規定”國家社會和家庭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權利”中可以”看出其內容模糊,實施程序不明,責任主體主體之間確定保障他人權利的努力程度確定缺乏標準,即權利的排他性無法得到剛性的強制保障。第十一條規定國家用于義務教育的財政撥款的增長比例,應該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眾所周知法律是具有嚴肅性和強制性的在法律中使用不明確的用語如“應用于”給利益主體提供了一個建議使用法律的文件,無法保證使其真正在法律的規定下負責起建設義務教育,穩定社會秩序,提高管理水準的重任來,因此,中央和地方必須講農村義務教育放在戰略的高度認真落實和保障農村適齡少年兒童的教育權利。

3.轉變教育主體觀念,多渠道的保障資金供給持續運行

當前,絕大多數政府和學校負責人將制約農村教育持續發展的因素盲目簡單的歸結為教育投入不足,的確教育經費不足是我國目前年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但是農村教育資金的低效不合理使用無疑也是制約農村教育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當前我國教育經費無法實現大規模提供供給的情況下,各級教育主管主體應轉變觀念,積極主動的多渠道籌集資金,并合理調整農村義務教育經費與高等教育,城市教育與農村教育的關系,使農村教育這一基礎領域得到根本保障。具體措施如下。

(1)我國政府有必要建立猶如社保資金的專門項目,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分享市場優越成果,為農村教育開辟創資新道路。農村義務教育資金應該在中央,省市,縣政府財政中按固定比例劃撥計入賬戶,同時設立專門的資金管理理事會,由社會名人或者政府專人負責,集中投資于比較安全的領域,形成一項長期小額投入保值增值穩定的融資機制。

(2)加大全社會監督力量的行使,形成高效合理的教育責任監督機制。

傳統權力理論認為,沒有監督約束的權力是無效的權力,是形成社會腐敗功能低效的根本原因。因此任何權力的使用行使都必須由一套強有力的監督力量進行約束,形成一套權利理性循環模式。

總之,農村義務教育的建設,農村教育資金的使用以及農村教育主體必須在法制化制度化透明化的運行軌道下才能正常持續健康的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2]取自于“領導決策信息2003”.

[3]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4]為《中國統計年鑒》.2002.

[5]為現代西方人口理論,復旦大學出版社,李競能.

[6]湖北省統計年鑒,2002.

[7]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年鑒,2002.2004.

[8]馬國賢: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2004年會論文.

摘要:在三農問題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背景下,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無疑是解決農村問題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根本途徑。然而農村教育經費管理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農村教育長遠發展的最主要影響因素,為此構建合理高效健康持續教育資金管理模式顯得非常緊迫和急切。

關鍵詞:農村義務教育;教育資金管理;責任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