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構建地理學習模式
時間:2022-03-15 08:43:00
導語:學生構建地理學習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往今來,傳統教學方法都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師獨霸講臺,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法,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與能力的發展。新教材以新的形式和內容編排對傳統的教法提出了新的挑戰,它要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的學習方式逐漸由過去的被動接受式向現在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轉變。因此,教師必須在充分學習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前提下,融會貫通,準確地把握新課程標準,及時轉變思想,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實施新的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他們得到充分發展,為學生構建好主動參與、勇于探究、合作競爭學習的新模式。一、充分運用地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
地理教學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強調地理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新教材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圖文并茂,各種地圖中貯藏著大量的地理信息。培養學生學會從圖中獲取地理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與規律,形成地理技能,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增加大量圖像的出發點。在新教材的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盡量地減少教師的講述,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上獲取知識,從而逐漸樹立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
1、運用地圖,讓學生學會從地圖上主動獲取信息。如在“大洲和大洋”的教學中,為幫助學生熟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輪廓特征,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活動:(1)讀圖搶答擬出下面幾個問題:“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橫穿哪些大洲的大陸?哪個大陸主要分布在寒帶?哪個大陸主要分布在熱帶?”讓學生搶答,激發學生潛在的競爭意識和求知欲,同時,加強新舊知識的縱向聯系,溫故而知新。
(2)猜圖游戲逐個展示各大洲的輪廓圖,讓學生猜猜它們分別是哪個大洲,獎勵優勝者,并作為平時考核成績。通過游戲,全班同學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在輪廓圖上,同學們在動腦思考、觀看、分析判斷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各大洲的輪廓特點的記憶。
(3)分組合作拼圖比賽學生自制各大洲輪廓圖,展開拼圖比賽,看哪個組做到快、準、美。各小組內部的同學密切配合,一齊動手,各司其職;各小組間你追我趕,爭先恐后,創設了活躍和諧的課堂氣氛,掌握了各大洲的輪廓特點、相對位置和相互關系。
2、讓學生在閱讀地圖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會獲取信息的方法。在利用“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學習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特點時,教師先指導學生觀察圖例,并指出不同的色彩表示不同的氣候類型,再讓學生觀察圖中各種色彩的分布地區,從而討論、歸納各種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同時,因材施教,不斷地鼓勵基礎較差、讀圖能力較弱的學生,結合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為他們設計難度較小可操作性強的問題,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循序漸進,逐步培養他們讀圖用圖的良好習慣。從而提高全體學生讀圖、用圖的技能,使其最終能掌握獨立地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方法。
3、利用地圖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取得了巨大進步,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工業化進程加快,城市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在“城市和城市化”的教學中,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插圖“城鄉人口遷移的驅動力示意圖”,讓學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時。首先,讓學生思考:“你附近的農村是否有人遷到周圍的小城鎮或城市?他們遷往城市的目的是什么?地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什么現象?這種人口的遷移有何利弊?……”。然后,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模仿圖中不同的角色進城時的語言,說明各自進城的目的,使學生明確不同的人向城市遷移的動機不盡相同。進一步分析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主要原因:推力——人口急劇增長造成鄉村的勞動力過剩,對土地壓力大;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自然災害頻繁……;拉力——城市的就業機會多,城市的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教育文化設施齊全,交通便捷等。再讓學生聯系當地實際,討論回答以下問題:“你所在的或附近的農村是否有人遷到周圍的小城鎮或城市?他們遷往城市的目的是什么?這種人口的遷移給人們的生活生產和社會帶來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你是如何看待城市化帶來的影響的?”通過學生如身臨其境般的體驗,結合生活實際情況進行“生活-課本-生活-課本”式的教學,顯然更能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和表達能力。
4、指導學生繪制簡圖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學習“人口的數量變化”之“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時,在學生閱讀“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示意圖”和“芬蘭人口自然增長的轉變”表格的基礎上,讓學生先明確這類地理圖表的結構、繪圖的步驟、繪圖的關鍵所在和應該注意的常見錯誤。再利用相關數據資料,指導學生繪制一幅“芬蘭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示意圖(曲線圖)”,并利用該幅圖簡明扼要地分析、評價該國人口變化的特點。
總之,在地理教學中,廣泛、恰當、適時、高效地運用地圖,就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充分利用地圖隱含信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合作競爭
新教材提倡“以學生發展為主”的理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使他們得到充分的發展。小組合作學習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常采用如下兩種形式。
1、讓學生在合作競爭活動中學習。在學生學習了“地圖”的知識之后,我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競爭的活動,主題是繪制學校平面圖,看哪個小組繪制得最準、最快、最合理。全班十多個小組的各位成員行動積極,分工合作。有的測量學校的長度和寬度,有的觀察測量學校的主要房屋,有的觀察測量學校的主要花園,有的測量學校的生物園、地理園,有的測量學校的主要道路……。在觀察測量的基礎上,分組討論,準備好各種繪圖工具,確定了繪圖的比例尺、基本圖例、指向標和圖幅的大小。在繪圖的過程中,每個同學各抒己見,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各顯神通,既分工又合作,將校園平面圖繪得相當準確,各具特色,并評比展出了部分優秀作品。
2、讓學生在學習中合作競爭活動。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認識和發展的主體,“教是為了不教”,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學會求知。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營造輕松、愉快、和諧、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學生以創新的條件、機遇和氛圍,這樣,有利于引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和學習動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成才意識。例如在學習“中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時,可以綜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組活動等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首先把教材中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內容作為一個專題教學。全班分為“北方”和“南方”兩大組。學生在閱讀教材、查閱資料、采訪之后,自由選擇扮演“北方人”或“南方人”。
教師提出辯題:“生活在北方好還是生活在南方好?”兩大組分別準備。每方有三種角色供學生選擇:辯手,主要發言;策劃,搜集和制作支持本方辯手的材料;南(或北)方人,表演反映本方區域特點的生活小品或歌舞以支持本方辯手的觀點。組內通過自薦和推選分配角色。
課前的準備由組內分工合作完成。準備工作包括:信息查詢、市場調查、人物訪問、廣告制作等。然后,寫出訪問札記、廣告詞,繪制圖畫,準備節目。教師做好引導和資料支持工作。
上課時,在教室中展示反映北方和南方地理特點的圖片,輪流播放具有南、北方特色的音樂。各方輪流發言,用講解、表演、展示資料等方法試圖說服對方。辯論結束后,鼓勵有興趣的同學撰寫小論文。
在地理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法”,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各小組集思廣益,通過看電視、聽收音機、看報紙、上網等途徑,搜集到了很多的資料,為課堂學習提供了方便。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加強學生在思想、學習等各方面的交流;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學生相互協作能力及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
三、讓學生走上講臺展現自己經受鍛煉
課堂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在課堂活動中只是以參與者、實踐者、發展者、組織者的角色出現。為此,教師應把課堂交給學生,就是把黑板、講臺、學具、時間交給學生,解放學生的手、嘴、眼、耳、鼻和思維,由學生在互動中完成活動內容,進而求得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教學相長。
1、利用黑板給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如在“天氣及其影響”的教學中,通過“比一比,看誰書寫的描述天氣變化的地理術語最多?”的活動,把黑板讓給學生,解放學生的手和腦。在活動中,10分鐘內20多人次爭先恐后地在黑板上寫出術語50多句術語!倘若仍然由教師在講臺上邊講邊寫,恐怕寫不出這么多,而且所寫的術語學生也不一定喜歡和接受;50多句術語的展現,讓學生和教師都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
2、讓學生充當“老師”,角色互換,體驗成功的樂趣給學生布置長周期作業,讓每位學生都能上講臺當一回“老師”。時間約為5-8分鐘,凡是涉及到地理知識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加以評論。競賽的要求與規則由學生集體討論,學生自己制訂細則,組內協作。要求該“老師”精神飽滿,主題鮮明,言簡意賅;要提前準備好教具(如錄音機、錄音帶、幻燈片、小黑板、教學掛圖、自制教具等等)。當該“老師”講完后,再由其他同學講評6-7分鐘,包括成績(優良、及格、不及格)、優點、缺點、意見和建議等。這種探究、研討式的交流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鍛煉,既能滿足學生的自我表現欲,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又能體驗參與活動的樂趣。
四、初步開展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式學習是一種喚起學生深層需要的教學方式,是在學習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它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及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收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和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發展了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由于全球性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日漸突出,而地理學在解決這些問題上又顯現出巨大優勢,基礎地理教育的價值日益備受重視。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和社會實際,設立學生自主探究的課題。如“家鄉環境調查”,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家鄉的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破壞日趨嚴重,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受到限制。初步了解到造成水污染的一些人為原因。如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排放出工業廢水;有害人體健康的農藥不加處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江河湖海和土壤中;生活污水;水產養殖戶肆意排放污水等等。并針對這些不合理的水資源利用方式,討論、提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整治建議。學生在參與調查的活動中,認識到環境污染就在身邊,從而更加自覺地樹立環保觀念,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增強了學生熱愛家鄉和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同時開展了“家鄉水產業發展區位條件及面臨的問題初探”、“廣珠鐵路干線、京珠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及粵港澳大橋興建的區位條件初探”、“白蕉工業園區發展的區位分析”等課外社會調查活動,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學生見識,讓學生學會全面、客觀地看問題。在這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重新構建有別于以往的新型的學習方式,既以存量地理知識為基礎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發展,也注重了發展學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還注重了學生生存能力的發展。
此外,為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的興趣和個性,不強求一致的標準,盡可能做到“一題多答”、“一題多思”,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有爭議的問題,教師不急于將答案和盤托出,而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不迷信書本,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如高中地理對全球變暖問題的結論:“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教材僅指出全球變暖帶來的不利影響,而有的學生則提出:冰川融化不一定會導致海平面上升,這就好比一杯水里泡了一塊冰,冰全部融化后,杯中的水并未溢出。還有的學生提出:任何事物均是一分為二的,全球變暖也有其有利的一面,比如使溫帶范圍向高緯方向擴展、惡劣的環境變好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首先應當表揚大膽回答的學生,充分肯定其創新的思維方法,受到鼓勵的學生也許就會從此不斷地探索、創新。
總之,后現代知識觀的知識不確定性、建構性、動態性的觀點,深刻說明學生不僅僅是接受和發現已有的知識,也不只是知識的“旁觀者”,而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創造者。在新型教學模式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合作競爭,勇于探索自然和社會科學奧秘;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創設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培養了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促進了學生充分、能動、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宗君、王清友:《樹立新理念,或用新教材——實施地理新教材的幾點嘗試》,《試教通訊》2002年和21-23期17-19頁。
2、武書平:《新課程開辟地理新天地》,《試教通訊》2003年2-3期15頁。
3、苗延亮:《新課程改革中學生角色的創新》,《試教通訊》,2003年2-3期39-40頁。
4、郭華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轉變地理學習方式的探討》。
5、新編《地理課程目標》與《新課程實施細則》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