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媒介素養教育中的重要性論文
時間:2022-09-18 04:49:00
導語: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媒介素養教育中的重要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必要性在于:語文課程發展的內在要求,媒介素養是信息時代語文素養內涵的應有之義。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策略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媒介素養教育開展的主陣地,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基本理念與教學方法。
[關鍵詞]媒介;語文課程;教學策略
媒介素養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媒介素養為目的的教育。
它旨在培養現代社會的公民具備正確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獲得正確媒介信息、信息產生的意義和獨立判斷信息價值的知識結構。通過這種教育,公民能辨別媒介傳播內容,監察和改善傳媒,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做個既有責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人。作為信息時代的一種教育實踐,媒介素養教育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開展了幾十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有著深遠的影響。多數國家將媒介素養教育與母語課程整合,既推進了母語課程的改革,也實現了媒介素養教育本身的目標,收到了雙贏的效果。但在國內,將語文教學與媒介素養教育整合的做法還不多,語文教學中即使有媒介素養教育的因子,教學重心也主要落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參照西方國家及臺灣地區的理論與實踐,筆者首先對國內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必要性進行充分論證,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學階段國內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策略。
一、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語文課程發展的內在要求華東師范大學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課程觀應該是生成的、整合的、實踐的課程觀。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各門學科已不再是完全給定的和制度化的,而是動態的和可再創造的;它也不是單一的、分化的內容體系,而是強調多學科的整合,強調跨文化的交流;它是開放的而非封閉的活動體系,教學活動應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包含:生活環境、生活經歷和生活方式等聯系起來,和實際的社會聯系起來,書本上的知識同實際生活中的感受緊密結合,由生活、社會到書本,再由書本到更加豐富的生活和社會。
事實上,如果要使學生具備在現實生活及將來生活工作中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語文課程就不能回避媒介素養教育。對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思辨性應變能力,以及創造和制作媒介訊息的能力,這些正是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語文課程如果故步自封,忽略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就不可能彌補傳統語文教育在學生現實語文能力培養方面的缺失。與媒介素養教育的整合能使語文課程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著力于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彰顯語文課程的實用性。
(二)媒介素養是信息時代語文素養內涵的應有之義語文課程中的媒介素養概念,可看作是媒介素養這個總體概念在語文課程領域的延伸和拓展。當代西方語文課程中的“讀寫能力”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會讀文識字、口頭交流,語文課程中的“文本”也已超越了書面語言范疇,如何解讀視像符號,分析、評判媒介文本,如何針對特定受眾、通過媒介文本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意圖,這也成為語文課程組成部分。
媒介素養表現在語文課程中,是指以積極、批判、創造性的態度進行識讀(具體表現為獲取、分析以及評價印刷或電子媒體)和交流(具體表現為制作并印刷或電子媒體)的能力。
從課程標準看,目前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已經傾向于從如下6個維度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語言表達形式語文基本能力、口頭語言、聆聽能力、說話能力、書面語言、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視像語言、媒介識讀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換而言之,一個具有現代語文素養的人,不僅要會聽、會說、會讀、會寫,還要會看,會制作。
二、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策略
(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媒介素養教育開展的主陣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具有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點。
在綜合性學習中,學生可以自主設計、選擇課題、自行組織學習小組開展學習活動。語文綜合性學習雖在學科框架內開展,但它常常超越書本知識的局限,要求學生從生活中、從書本中引出問題并生發開去,讓學生從知識世界(科學世界)回歸生活世界,進而在生活世界與知識世界之間自由徜徉。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主題、探究、表達”為單位組織課程編制模式,媒體素養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某些理念、教學方法不謀而合。媒體素養教育以媒體議題為切入點,教師培養學生對媒體的敏感度,并融入教學的思考策略,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學生主動的省思和認知,尊重學生的個別經驗與闡釋,在平等的論證過程中,澄清價值。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從學科關聯的角度設計媒介議題,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中開展多個專題的媒介素養教育。
(二)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基本理念與教學方法國外幾十年的媒介素養教育實踐已經形成了一些比較成熟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這些方法可以運用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在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學生媒介素養的同時為語文教學提供借鑒。公務員之家
1.基本理念:質疑與批判。媒介素養教育強調,要在媒介社會中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必須能夠區分各種形式的媒介,并了解如何對其進行最基本的詢問。隨著電視和網絡等媒體同時向公眾報道國際事件的趨勢日盛,人們需要知道如何查證信息,如何核實信息來源,并比較和對照同一信息的不同版本,從中發現偏見或政治控制的痕跡。對任何媒介信息我們都可以詢問以下五個基本問題:
(1)誰制造了這個信息?為什么要制造這個信息?
(2)它用了什么技術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3)它代表了什么生活方式、價值和觀點?
(4)別人與我對于這條信息的理解會有多大的不同?
(5)什么樣的信息被剔除了?
如果將這一理念置于語文課程中,我們將會重新審視現有的教學內容。比如新聞體裁作品的教學,我們將不再停留在“標題、導語、主體、結語”等知識的灌輸上,而是要讓學生用批判性的眼光質疑這“構建的真實”。學生用新聞強調“用事實說話”,是否就意味著它是純客觀的?新聞中,事實與作者的觀點到底有怎樣的關系?不同主題類別的新聞,是否對應著一些特別的“讀法”?同一事實,往往有不同的報道,它們之間的差異何在,原因何在?新聞的價值和輿論導向體現在哪些方面,又通過哪些策略實現呢?此外,如何讓學生在浩如煙海的報刊中快速、準確地提取與處理有用的信息?如果讓學生自己來一則新聞,其目標受眾是哪類人,又將提取哪些事實,運用何種結構形態,表達什么觀點,達到什么目的?
2.教學方法(1)近距離分析。所謂近距離分析就是組織學生在反復多次閱讀一個媒介文本(印刷或視聽)的過程中,圍繞一個特定主題,通過討論、提問等方式,深入剖析一種特定類型的媒介文本,師生共享“閱讀”過程的公開化。近距離分析能讓我們在轉瞬即逝的媒介體驗面前停下來,看清媒介信息是怎樣被建構的。任何媒介信息都可以用來近距離分析,但商業信息如新聞報道、廣告、照片、電影鏡頭等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它們簡短,有強有力的語言和圖片、音樂和聲音進行了合適包裝。
比如圍繞“廣告的意義是如何形成的”這一研究主題,我們可以從“視角”切入,讓學生近距離地分析文本。首先在播放這則電視廣告,讓學生意識到廣告圖像是通過鏡頭設置的一個特定的視角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我們在通過“鏡頭”觀看。然后再將畫面逐一分割,重新觀看這個影像敘事,以試著了解意義是如何形成的。在畫面的逐一解構中,讓學生明白:在一個圖像(或影像)的再現過程中,包括了:角色觀看,中介者(攝影機)觀看,觀眾觀看。觀眾的觀看是透過中介者進行的。中介者提供觀眾觀看的視點(距離,角度)。視點決定了觀看者的權力,欲望,認同。視點影響了我們對意義的想象和建構。
(2)媒介制作。媒介制作是指運用電影、電視、網絡等信息技術和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編寫報紙雜志、制作影片、電視節目或網頁、多媒體課件、錄制廣播等來敘述、表達、溝通信息、思想和觀點。比如讓學生嘗試影評創作并發送至個人博客;讓學生根據時報上的新聞題材創作政治漫畫;讓學生根據不同的受眾類型創作廣告詞。也可以鼓勵學生對現有的媒介產品修改、調換或加上諷刺和批判的解說詞。這些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開.媒介素養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2]黃偉.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與教學設計[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
[3]瑞妮·霍布斯.媒介素養教學方法和教師培訓[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8(1).
[4]魏薇.大學媒介素養批判性思維教學模式建構[D].中國傳媒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2007.
- 上一篇:網絡環境下圖書館服務研究論文
- 下一篇:信息知識構建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