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高校生基本能力與素質的培養

時間:2022-12-29 05:03:00

導語:深究高校生基本能力與素質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高校生基本能力與素質的培養

知識經濟下的社會競爭對人才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當代大學生如何積極地以良好的基本能力與素質積極應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與社會競爭,這一命題急需我們認真思考,科學規劃,積極引導。一方面大學生在豐富的團學活動中參與鍛煉、培養了一些基本能力,了解了一些基本社會知識與事務。另一方面存在著能力不強、素質缺失等問題,要求我們在日常的團學工作中進一步強化學生能力鍛煉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日常的一些社會事務,在具體活動中提高對社會事務的認識,充分積累一些經驗,為今后就業奠定扎實的能力基礎,儲備豐富的社會經驗。

一、大學生的基本能力與素質

一般大學生的基本能力與素質既包括學生自身的專業基本知識、綜合素質、思想素養、品德品性,又包括學生在團學活動的鍛煉、實踐過程中積累的一些對社會的基本認識、經驗、處理能力等。大學生基本能力與素質主要有如下幾種。

1.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言語表達與書面文字表述能力。人際交往的過程就是語言交流、思想溝通和關系協調的過程,與人交往就必然要進行語言的表達與思想、情緒的溝通。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幫助我們準確、敏捷、精要和個性地表達我們要傳遞的一切思想內容,而且有利于別人及時、準確和全面接收我們的各種信息。所以語言流暢準確表達是前提。語言表達應標準、清晰、流暢、準確,語速適當。彼此交流的語言應一致,表達應標準、清晰、流暢、準確,語速適當,這是交流的前提和理解的基礎。在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背景下,國際交流日益頻繁,我們不僅需要熟練掌握、流暢使用本國語言,而且需要較熟練、流暢地使用一、二門外國語。其次,表達的內容與方式應適當。與同學、朋友、老師、領導、陌生人及上下級之間應根據不同的交流對象、內容選擇適當的交流方式(包括交流的表情、語氣、語速、辭彩等),才能使得交流順暢、理解通暢、心情舒暢。所以要具備良好的內在語言能力,就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選擇適當的語言表達方式:與同學交談對學習、社會的不同認識,在論辯中提高思辨能力;與老師交談以提高認識水平與視野,從中受到啟迪;與領導交談中充分表達自己對問題的不同見解,從容不怯場。通過與人交流,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書本以外的東西。

2.人際交往能力。當今社會要求人與人之間時刻都在進行著語言、情緒、思想、物質等內容的交流、交往。人際交往溝通能力指的是在一個團體、群體內的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是妥善處理不同組織內、外關系的能力,包括與周圍信息的交流、吸收、轉化、傳遞的能力,以及正確處理上下關系的能力。它分為個人的表達理解能力、人際融合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三類。(1)表達理解能力意味著一個人是否能夠將自己的思想清晰、準確和適時表達出來,準確理解他人傳達的信息。(2)人際融合能力則表明一個人能否體驗到他人的可信或可親,它和人的個性相聯系,但又更多的是一種心理與心靈上的感受。缺乏良好的人際交往溝通能力,就不能很好地解決我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小問題與摩擦,就不能積極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很難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去正確對待人際交往。(3)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當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的隔閡、矛盾、誤解或尋求幫助時,通過正確、恰當的表達方式,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所表現出來的實際運用能力。這種能力缺陷是當前大學生,尤其是獨生子女學生的中比較常見的問題。

3.理論學習與應用能力。它包括專業知識與理論、政治與哲學等理論。大學生對理論學習及其應用能力不僅能幫助大學生較好地完成基本學習任務、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基本問題,而且能幫助他們游刃有余地解決畢業求職、工作中出現的大部分問題。比較系統的理論培訓可以培養大學生對宇宙、自然、事物的科學認識,學會用規律、原理解釋基本現象,分析事物發生的因果,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而專業理論知識使學生在實踐層面掌握操作的基本技能技法,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專業內的一些基本問題,增強專業問題處理的實際處理能力、水平與經驗。而這種能力需要不斷加強學習、歷練和提升才能形成。

4.分析決策能力。分析決策即是面對錯綜復雜的事情、局面、情況、現象,能夠科學理性地分析,透過表象發現問題的癥結、現象的本質或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系,從而針對問題之所在,運用規律與事物間的聯系作出正確的判斷、合理的處置和科學的決策。分析決策的關鍵有兩點:一是多方面了解情況,冷靜分析現象或問題,找出現象的本質、規律與聯系,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二是針對問題的癥結,在規律與聯系的基礎上科學決斷、合理解決問題。這種能力的缺失易使人優柔寡斷、錯失良機或判斷錯誤。

5.組織協調能力。組織協調是在分析決策前后為了同一目標而進行的關系協調。分析決策中分析的是問題主因,次因可忽略;決策的是問題的主要方面、決定性因素,次要矛盾與因素則較少考慮。而在實際應對中,我們必須清晰把握事情的全部細節、種種矛盾與現象,精心組織好各方面的人、事、物,使之最優化配置;及時協調好各方面人、事、物及其相互關系,使之保持持久和諧;及時把握細節的問題、環節的漏洞、操作的細節等,將各方面人、事、物協調到同一目標同一步調,發揮各自作用,才能保證我們的既定目標與任務得以順利圓滿地完成。

二、大學生能力素質目前存在的問題

由于受家庭教育的直接影響,教育資源與模式的限制,目前大學生在人際交往、能力與素質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足較多。具體表現如下:

1.語言表達的陌生化。“80后”、“90后”學生在語言表達、人際交往上表現出一種陌生化,即語言表達雖更加標準、流暢,但主體個性上卻表現出陌生化,不主動與人交往交流,語言方式上性別錯位、中性或模糊化,彼此溝通有心理膽怯、內虛與隔閡。

2.人際交往的情緒化。因個性與獨生子女的文化背景制約,大學生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普遍容易情緒化:合則往,不合則散;行則交,不通則閃,從不委曲個性、求全他人。

3.理論學習的邊緣化。除了專業技能技法,大學生還須學習一定的專業理論,掌握和運用基本的政治理論。而目前大學生對理論學習普遍表現出一種應付與厭煩,對必修的理論課僅限于完成考試,通常是束之高閣,敬而遠之,理論學習邊緣化現象十分明顯。

4.分析決策的過激化。遇到棘手問題時,大學生往往表現為分析不冷靜,處理問題過激化的傾向。青年學生一是不能自己或組織團隊多方面了解情況,冷靜分析、發現本質與規律,透過現象發現問題的癥結;二是對問題的某些癥結短時內無法找到解決方法時往往情緒化、簡單化甚至過激化,急躁地以事對事、就事論事進行簡單處理,這樣必然把關系僵化、矛盾激化,不利于問題及時正確地化解。

5.組織協調的無助化。組織協調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對人的綜合素質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考驗。人際交往等能力在質與量、強與弱上表現缺失或不平衡,思想不能統一,人不能團結,資源不能最優調配,導致大學生在獨立處理時組織協調不到位、無奈無助。

三、大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的途徑

針對上述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必須在思想上予以高度的重視。因為不解決好會直接影響、制約我們對人才的培養,不利于我們工作的順利完成與正常運轉。我們認為可從以下幾點進行大學生能力素質培養。

第一,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給大學生的基本能力素質的培養提供實踐平臺、基本操作方法和管理制度的保證,鼓勵大學生更多地自主實踐與歷練,引導其積極面對,獨立處理,逐步積累經驗。

第二,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團學活動。新生進校時,應分年級分班級組織開展大學生的基本能力素質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論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分析決策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等方面的團學交流、比賽活動。并將其納入綜合素質評比體系,激勵大學生明確個人努力方向,有的放矢,充分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人就其位,位列其責,行見其效,效含其利。同時注意加強活動過程的指導,及時指出問題所在與原因,共同研究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就容易得到進步。

第三,積極總結,建立成功案例,積累經驗。為了鼓勵大學生在日常學習與實踐活動中積極參與鍛煉,我們應提供基本平臺、必要資源,建立大學生基本能力的多媒體課件,做好資源共享工作。通過幾年的實踐積累,應分項目整理一些優秀學生的成功案例,將比較規范的基本能力要素與案例予以多媒體化、課件化,這樣面對新生就可以進行資源共享,最優化、最大化地使用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