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高校人文素質教育
時間:2022-07-13 11:14:00
導語:淺論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文素質教育作為高校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和意義毋庸置疑。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前提下,如何拓展各種有效途徑,發掘優質教育資源,推動人才培養工作健康、快速發展,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本文對此問題進行了分析。
一、關于人文素質教育
近年來,我國高校的發展取得了非常多的成績,從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數量,到高校科研成果的數量等都呈現大幅增長,面對這些振奮人心的成績,有些問題和不足也不容回避。從某種角度講,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仍是制約部分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之一。實際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關于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呼吁和研究就持續高漲,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已經為越來越多的相關人員所認可。關于人文素質和人文素質教育的概念和定義,相關研究也表現出不同的認識和理解,本文采取具有一種代表性的觀點,將人文素質定義為:包括語言文字修養、文學藝術修養、倫理道德修養、文明禮儀修養、政治理論修養、歷史和哲學修養等,它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也是一個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這一定義強調的是人作為社會個體,其自身內在的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代表著先進積極的文化印記。而人文素質教育則以此為依據,界定為:人文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各種教育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自身實踐,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轉化為自己的經驗,形成牢固的人文科學基礎知識、良好的社會心理與文化修養,樹立人文精神及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活動。這種概念基于一種實踐論的取向,強調的是外界的干預和影響,對于個體內在思維、認知、情感等方面的推進和引導。
二、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毋庸置疑,面對當前高校人才培養“同質化”以及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等問題,對于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問題與不足,強化此種教育的意義則更為凸顯。高校培養的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中間力量,他們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文明標尺和高度,同時他們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全新文化的創造者與推進者。從宏觀角度分析,高校培養的絕不僅僅是一群具有完備學科知識的“高級技工”,這里沒有貶低技工的含義,而是強調高校畢業生不僅僅要擁有良好的就業技能,還承擔著文化傳承與發揚的重任。黨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視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工作。尤其是上個世紀末以來,陸續出臺多份決策,包括教育部于1998年頒布的《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于1999年出臺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1999〕9號)等都明確要求學校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力度。在高校進一步強化人文素質教育勢在必行。然而在新媒體急速發展的當前,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又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尋找新媒體與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之間的契合點,探究有效開展教育活動的路徑和方法,成為相關人員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三、借助新媒體豐富人文素質教育
新媒體的特點和優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途徑。這些途徑可以增加人文教育的趣味性、形象性、互動性和操作性等特征。首先,通過借助新媒體高校可以逐步完善諸如“校內數字課堂”等形式的教學活動。由于人文素質教育內容通常相對易于理解和閱讀,尤其是基礎性內容不需要特別專業的工具和方法,基本上可以面對所有大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理解。因此,高校在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必修課程之外,可以積極借助新媒體進行網絡化人文課程營建。通過合適的方式隨時提供給學生,比如在圖書館開展“校內視頻點播系統”“特色校本人文庫”等,都可以為學生提供他們較為關心的歷史事件、人物傳記、地理奇觀、民族文化等內容。其次,借助新媒體還可以實現校際間課程資源共享,通過高校之間的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人文課程資源共享庫,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雙方課程減少的成本,并優化豐富課程資源,通過新媒體平臺逐步實現相關課程遠程選修與學習。比如高校可以在各自優長的領域,設計幾門經典課程,與其他合作學校進行優勢互補,這樣幾所高校基本上就可以實現優質人文課程資源,逐步建立完整的體系,并逐漸豐富完善,形成特色課程群。再次,根據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點,高校還可以考慮借助新媒體構建“人文素質教育立體課堂”這種課堂可以包括諸如“學生文化活動,夏令營,實習,公益活動等”形式,而大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新媒體技術去發現和積累相關的人文教育資源,并提供給高校課程資源管理部門,并獲得相應的鼓勵和支持。包括學分、榮譽、綜合評價、思想考評、入黨等方面都可以進行細化嘗試。
作者:吳丹 單位: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
參考文獻:
[1]錢源偉.社會素質教育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184.
[2]楊德廣.加強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質[J].教育研究,1999(2):31-38.
[3]謝曉娟.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D].西南大學,2013.
- 上一篇:職業教育學習模式探討
- 下一篇: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問題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