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質教育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4-11 09:36:55

導語:人文素質教育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文素質教育問題及對策

摘要:高職院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培養適應21世紀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引起了各高職院校的重視,很多高職院校加強了人文素質教育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對人文素質教育認識不足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從更新辦學理念、提升教師人文素質、開設專門的人文素質課程等方面去提出完善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問題;解決對策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已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培養了大批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術應用人才,為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強調“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大環境下,高等職業教育很多只是滿足于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職業或行業所需要的知識或技能的教育,即只是滿足于學生步入社會參加工作的技能和技術的培養,忽略了影響學生長遠發展的人文素質培養。

1高職院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1.1人文和人文素質教育的概念和內容。《易傳•彖傳上•賁》中說:“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住,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觀察天道運行規律,以認知時節的變化。注重人事倫理道德,用教化推廣于天下。人文在《辭海》中的解釋是“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人文的英語解釋為“人性和教養”。從廣義上講,人文泛指文化;從狹義上講,人文專指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特別是美學范疇。人文素養更強調內化的人格,而一般的素質教育更強調外化的能力,人文素質包含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四個部分。有知識并不代表有素養,知識和素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很多納粹頭目會彈鋼琴、會寫詩、懂古典音樂,甚至擁有哲學博士學位。但是在集中營中,納粹頭目卻讓猶太音樂家拉著小提琴,把他們的同胞送進毒氣房。可見,缺乏人文素養的人才是危險的。同樣,缺乏人文素養的勞動者也是可怕的。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備受關注,食品安全威脅到每個消費者的健康。諸如“孔雀石綠”海鮮,蘇丹紅鴨蛋、三鹿三聚氰胺毒奶、地溝油、瘦肉精、塑化劑、鎘大米、毒豆芽……這些不法商家為牟取暴利,完全不顧人民的生命安全,泯滅人性。一個人文素養高的勞動者是不會如此利欲熏心的。特別是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生力軍的高職畢業生,如果人文素質低下,就可能出現社會責任感缺失、片面追求物質享受、唯利是圖等現象,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1.2高職院校完善人文素養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保證。大量的事實證明,藝術修養較高、形象思維較發達的人,創造力也更強。目前,我國不少學校的教育具有很強的功利性,有的學校只針對專業技能開設課程,學生沒有時間和機會選修其他人文課程,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不知道祖國燦爛的歷史文明、優秀的傳統文化,不知道世界各地的山河秀色、風土人情,他們不會寫作,不懂表達。一個人的人文素質是其精神氣質和外在風貌的綜合表現,在他的言行舉止、行為習慣、理想追求、價值取向等方面都能體現出來。良好的人文素養讓學生終身受益,將來無論他處于一個怎樣的境遇,他都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積極面對挑戰。相反,如果高職畢業生人文素質低下,即使他對某項技能掌握得非常熟練而得到企業的錄用,但在這個信息技術時代,科學技術一日千里,他也有可能因其人文底蘊不足,缺少發展后勁而面臨被淘汰的窘境。與本科院校學生相比,高職學生沒有學歷優勢,僅掌握專業技能是不足以支撐他們事業的發展,還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這樣才可以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中保持自己的優勢。1.3高職院校完善人文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是一線的技術工作者和管理骨干。目前,職業技術教育注重的是科學知識和專業技術技能教育,強調學生學會“做事”的一面,忽略了教育學生學會“做人”的一面。高職院校缺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道德品質、審美藝術等方面的人文素質教育,參加工作后,在社會這個大熔爐中,學生容易迷失自己,在其工作崗位和人生道路上出現偏差。因此,缺乏人文素養的教育并不是一種健全的教育。當今社會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學習社會化、教育終身化,使得整個社會競爭變得日益激烈。同時,隨著經濟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調整,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素質要求也不斷提高,單純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顯然已經不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

2當前高等職業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

2.1重視技能教育,忽視人文素質教育。受到實用主義思潮的影響,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多數是按照實際崗位需要設置專業和課程,強調的是適應崗位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認為學生只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將來就業便不成問題了,忽略了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甚至有的高職院校除了思政課、體育課、外語課外,幾乎沒有什么人文方面的教育課程了。對學生過窄的專業教育,過重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不僅局限了學生的視野,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甚至還出現辨別是非能力差,容易走向極端;心理脆弱,遇到挫折不知所措;公德意識不高,容易做出一些不文明行為;社交能力低,產生溝通障礙等等問題。事實上,良好的人文素質才是學生長遠發展與走向成功的關鍵。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發生了變化,那么他眼中的世界也不一樣。人與人最主要的區別不是在于職業,而是在于精神境界、價值觀。2.2把“人文素質教育”等同于“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專業以外的、面向全部學生的教育,主要包括基礎知識教育、語言教育等等。通識教育是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主要目的是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擴大他們的知識面。而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加強道德品質教育。通識教育雖然也重視人文教育,但知識是外在的東西,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到他們的生活與行為,這樣才能稱之為“素養”。有的高職院校把通識教育等同于人文素質教育,所以開設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偏重于提高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應用技巧,例如公文寫作、商業洽談技巧、語言工具應用等,這些更側重于補充學生基本的文化基礎,與培養學生的人格精神和喚醒人性良知的目標相距甚遠。

3高職院校提升人文素養教育的途徑

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種通才教育,其效果不能馬上看到,還包括行為、知識、觀念等多個方面。我們對學生實施人文素養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具有發展潛力的勞動者和技術人才。目前學校首先要更新辦學理念,從課程體系、師資隊伍體系、校園文化體系等方面去完善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3.1更新辦學理念。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技能型人才短缺,職業教育發展如火如荼。作為高質量技能人才培養搖籃的高職院校,應該重視加強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也不可輕視。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21世紀科技人才的需要,是世界高等教育普遍的發展趨勢。人文素質教育不只是本科院校應該做的事情,更不是某個文科專業的任務,而是所有專業的任務。高職院校有效地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對促進學生全面的、長遠的、持續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校應該更新理念,把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與專業技能培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探索適合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健康發展的道路,在提高高職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讓他有更強勁的發展后勁并發掘更多的潛能。3.2提升教師人文素質。教師是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人文素質。已故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說過:“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大師之謂也。”大學里最大的價值并非漂亮的校舍,而是出色的老師。一位名師就是一本鮮活的教科書。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對學生都有直接和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除了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外,更重要的是要以自身豐厚的人文素養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教育學生。因此,提高教師隊伍的人文素質,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證。3.3開設人文素質課程。高職院校要重視人文課程的構建,可以成立專門負責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小組,專門負責研究如何科學、合理地設置全校的人文素質課程。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教材建設,適時更新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學內容,增設具有自己學校特色的人文素質課程。邀請校外的專家及社會知名人士來校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開設大量人文素質教育講座,拓展學生的視野。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資源,調動教師講授通識課程的積極性,鼓勵教師研究和開發人文素質教育課程。3.4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課堂教學。職業院校的學制比較短,只有兩年至三年,在這兩至三年內,學生還要完成專業課程的學習任務和參加社會實踐,不能像本科院校學生那樣有充裕的時間選修更多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高職院校除了盡可能地開設一些涉及人文素質教育的文史哲通識課程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各科任課老師在專業課堂上灌輸和滲透人文精神教育、在課堂上培養人文精神。教師除了要熟練掌握本學科的知識外,還要挖掘學科中的人文因素,將課程中所蘊涵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整合起來,使專業課程有血有肉、豐滿生動、充滿人情味。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實際活動中親身體驗人文因素,例如引導他們用心感悟那些高尚的情感,激發其求知的動力,幫助其樹立良好的科學道德等。而這種充滿人文氣息的課堂氣氛,可以促使學生更加積極、熱情、主動地參與學習。同時,要充分利用課堂外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在課堂外的實踐和觀察中學習更多的人文知識,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3.5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建設先進的校園文化是提升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能讓學生找到施展才華的舞臺,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易于形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另外,先進的校園文化對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和規范作用。一是重視開展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建設具有濃郁人文氛圍的校園文化。利用網絡媒體、學校公眾號、宿舍宣傳欄、圖書館等各類陣地及參與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來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如名家講座、讀書分享、文化沙龍、書畫比賽、體育競技、社團交流等眾多的校園文化活動,也是非常好的載體與平臺,可以讓學生開闊視野、啟迪思維、提升素質。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進一步把人文知識通過實踐內化為人文素養,汲取其中的人文精神。二是注重建設大學生人文社團,充分發揮社團組織的力量。大學社團是高校中具有重大影響力和凝聚力的群體,同學們自己策劃、組織的各項活動,發展個人興趣愛好和特長,高校的各社團舉辦的豐富多彩的比賽和社團活動一直受到同學們的青睞,學校要充分利用這些人文社團。目前這些社團各高校都有,大多處于自發狀態,學校關心和扶持的力度還遠遠不夠。學校可以聘請校內外專家擔任這些社團的顧問或指導老師,給予他們更加專業和系統的指導,通過他們來大力宣傳和開展一系列人文素質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培養他們團結協作、奉獻進取及自我完善的人文精神。

4小結

總之,人文素質教育包羅萬象,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涉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高職院校樹立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并重的教育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善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不僅教會學生做事,還要教會學生做人,真正實現教育的真諦。

參考文獻

[1]張楚廷.大學人文精神構架[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聶國山.于大澎.淺談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J].中國電力教育,2008(9).

[3]王金星.關于《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的報告[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

作者:劉佩云 單位: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