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操教學改革基點分析

時間:2022-05-04 06:07:33

導語:體操教學改革基點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操教學改革基點分析

1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教學改革基點

1.1立足于切合實際的培養目標

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教學的培養目標,應隨社會發展需求的變化而相適應。近年來社會發展變化之快,特別是我國中小學廣大教師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的迅速提高,體育教師引入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體育院校畢業生進入中小學已成為常態。目前,隨著社會各類學校對引進人才注重學歷與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教學的培養目標必須與社會需要相接軌,才能順應社會的發展。體育教育專業教學的培養目標應該是以中小學體育教師為主,包括中等專科學校的體育教師。由此而論,體操教學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具有掌握體操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等,能勝任中小學及中等專科學校的體操教學、課外指導、訓練、組織競賽、管理和科學研究等工作的體育教師。

1.2立足于“三基”教學

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教學的培養,必須立足于“三基”教學,即體操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教學。正因為我們培養的是體育師資,“三基”培養特別重要,并且“三基”是一整體,內有層次系統:基本知識是基礎,基本技術只有在這一基礎上發展才能全面掌握,而技能是在基本技術掌握前提下才能鑄造,否則如空中樓閣。同時,體操教學是一大系統,體操“三基”培養是由小“三基”向大“三基”發展,即由體操的個別動作、局部內容的“三基”向系列動作、全面內容的“三基”發展,即由隊列隊形、徒手體操、輕器械體操、技巧、器械體操等局部小“三基”向全面系統的大“三基”發展。當學生只有在全面系統掌握了體操的大“三基”基礎上,才有可能形成“創新技能”。否則,根本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問題。

1.3立足于基本教學能力培養

基于體操教學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掌握體操的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能勝任中小學的體操教學、課外指導、訓練、組織競賽、管理和科學研究等工作的體育教師。依據體育教師工作能力的核心是教學能力,體操教學應圍繞學生的“基本教學能力”來培養與塑造。由此而論,一切都要以培養學生的“基本教學能力”為前提、為綱要而為之。因此,培養學生全面系統的大“三基”是以其具有有序、系統的“基本教學能力”這一基礎。當“基本教學能力”夯實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培養其“創新教學意識”和“創新教學能力”。

1.4立足于貫徹“一杯水與一桶水”的辯證關系

總理在《強國必強教,強國先強教》一文中指出:“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教師的知識和業務水平決定著教育的質量。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這就要求具備深厚的專業功底和獨特的教學藝術,具有出色的教學效果和對教育教學的深入研究。”[1]只有處理好給學生“一桶水”的體操教學,其將來工作時才能給中小學生“一杯水”。然而,給學生“一桶水”的體操教學建構:應建筑在大“三基”和“基本教學能力”前提下,再培養其“自學、自研能力”和“自創能力”這四個層次(見圖3)。體操教師并非給學生灌滿至“一桶水”,而是灌輸至一定的“量”與“質”后,再通過學生的“自學、自研能力”和“自創能力”的發揮,來提高桶內的水量,這兩者結合起來以達到“一桶水”。因此,體操教師給學生“一桶水”,不僅講究具有相應的“量”,而且應講究具有相應的“質”。既教給學生體操知識、技術和技能,又教給學生認知和掌握體操教學方法的能力等,這樣形成的“一桶水”才有質量。為此,要努力提高體操教學質量,加強“由量變到質變”及“質變到量變”的辯證教學,促進體操教學最優化發展。

1.5立足于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培養

對學生體操教學中的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培養十分重要。可以說,在校培養學生體操的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是屬于啟蒙教育階段,它是建立在給學生“一桶水”或“三基”金字塔之頂點上,是體操教學與教育中的深層次問題,是體操教師和學生都需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目標。這一教育目標的達成關鍵在于教師。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培養,是提高學生內在素質質量的重要方面。它為使學生未來積極順應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及儲備將來學校體操教學(體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內動力。為此,體操教師在體操教學中應加強創新思想和意識的滲透教育及注重創新實例教學或創新啟發教學,布置切合實際、富有成效的創新作業或任務(如創編成套徒手體操等),從中不斷熏陶和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行為,將創新意識和創新行為教學落實到實處,從而達成體操教學培養的系統目標。

2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教學改革的措施

體操教學應遵循改革基點,具體設計與實施體操教學改革的措施,以推進體操教學改革深化發展。

2.1選擇合理的體操教學內容

首先精選中小學體操教學內容。所謂精選中

小學體操教學內容,即從中小學體操教學內容中挑選基礎性的典型動作、核心技術動作,且有一定技術難度的動作,或基本的聯合動作等,能起到引領性教學作用的“三基”技術,使學生能在這一基礎上舉一反三,或延伸各種動作。否則,將中小學體操教學內容一點不漏地全部教給學生,將來學生只能照葫蘆畫瓢,而將學生自學、自研、自創能力培養于不顧,這樣教學出來的學生何來的能力?何況體操教學時數有限,難以實現,也沒有必要。其次,應挑選超越于中小學體操教材的內容,包括高考專項加試的體操內容,這有利于學生將來能夠勝任體操運動隊訓練和指導高考體操專項學生的訓練工作;還應將有一定難度且基礎類技術動作或有趣味性的動作納入其中。這是提高學生“三基”能力和教學能力的手段,是超越“一杯水”之外的“桶里水”。再次,及時吸納拓展性或延伸性內容,如及時將新廣播體操或體操等級動作內容納入教材之中。

2.2合理安排體操課程教學時數及增加時長

體育教育專業本科體操課程,需合理規劃和安排好普修和專修的教學時數和具體學期的開設時間。基本體操是培養未來體育教師基本教學能力十分重要的內容,應作為一門獨立課程教授36學時而安排于一學期;其次,體操技術課普修和專修課學期實行2+2,即兩學期體操技術課教學和體操教材教法課普修課為72+36學時,兩學期體操專修課216學時。體操課開設順序,先基本體操課,后體操技術普修課及體操專修課。

2.3重在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體操教學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盡量提高“一桶水”的數量和質量,關鍵在于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因教學方法是“生產力”。當體操教學目標、任務和內容確定之后,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能力,核心體現在其教學方法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體操教師的教學方法得法,能有效提高體操教學質量及其效率,能很好地達成體操教學目標,甚至超目標完成。因此,體操教師要在熟悉各種體操教材內容基礎上研究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出“針對性強、時效性好、效率性高”的教學方法。體操教師實施好的教學方法,滲透著對學生的“學、導、啟、悟……”作用(見圖4)。即體操教師運用好的教學方法,對學生能起到“學習、指導、啟發(啟迪)、領悟(悟學)”等作用。由于教學方法里蘊涵著多元性教學與教育因素,并可開發與發揮出各種教學與教育功能,因此,只有將教學方法的多元性功能發揮至極致,才能使學生從教學方法本身中獲得更大的收益,從而學得教學方法的“技術性、技能性、精神性”,即“由表面到內在:有形的‘物質’到無形的‘精神’”,學生才能將教學方法學到“家”,才能認識教學方法的真義,才能使學生逐步具有未來體育教師發展的潛質因素。因此,體操教師只有努力改革與創新出好的教學方法,才能將教學方法的整體功能充分發揮出來,提高體操教學“生產力”。

2.4構建體操各種教學能力培養平臺

體操教學“三基”是根本,在這一基礎上有意識地培養“基本教學能力”。應根據體操教學能力目標,有目的、有計劃、有措施、有步驟地加以實施。為此,要構建體操各種教學能力培養平臺,以保障“基本教學能力”培養目標的達成。

2.5合理運用體操考核方式方法

對學生體操考核的方式方法應該是發展式、動態式、形式多樣的,應從多方位、多渠道、系統性進行全面評價。以學生、教師、社會三個不同層次的評價結果,由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以全面衡量和綜合評定學生的體操學習和教學能力等成績。同時,通過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反饋信息,以達到“以評促教、以評促改、以評促學”,不斷提高體操教學質量的目的。

3結語

總而言之,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的體操教學要根據社會需求,適應市場發展規律,以體操課程改革基點為抓手,實施有效措施,努力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

作者:汪康樂邰崇禧陳瑞琴工作單位:蘇州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