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體育院系體操教學模式探討

時間:2022-12-09 10:48:18

導語:我國體育院系體操教學模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體育院系體操教學模式探討

摘要:體育院系在創設體操教學模式的過程中主要考慮的是如何將教學的思想和方法有機結合在一起,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體操教學體系。我國體育院系體操教學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在這50多年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體育院系體操教學中更加看重的是學生對動作技能的提高。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發展特征已經無法適應時展的需求,需要進行改進。本文就我國體育院系體操教學模式的形成和發展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體育院系;體操教學模式;形成與發展

1、我國體育院系體操教學模式的形成

1.1、“兵操教學模式”的形成和發展

兵操教學模式指的是軍事化操練的體育教學模式,其主要的用途是提高士兵的專業素質,為國家培養優勢的軍事人才。兵操教學模式的形成主要以洋務運動為契機。洋務運動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我國清政府出現了一批“洋務派”代表人物,他們通過“洋務運動”以培養軍事人才和民用工業人才為根本,進行了軍事化教育改革。洋務運動實施了新軍的變臉,創辦了軍事學堂。這一時期的體操模式主要是德國的器械體操和兵操。接下來是“維修運動”中采用的近代體操模式。1894年“維新運動”開始在我國掀起,維新派對近代體操的傳播較為熱衷,促進了體育實踐體操模式的創新和發展。在維新運動中,康有為曾經說過“大學亦重體操,以行血氣而強精骸。”也曾表示“此時之學,于育德、強體之后,專以開智為主。”這說明康有為實際上將大學成人教育體育教育結合,并主張將成人體育教育的重點放在“兵操”上。兵操模式的主要發展特診故事,其主要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士兵的身體素質,培養軍事化人才。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的是對學生體能的訓練以及對學生意志力方面的培養和提高。教學結構上這一時期的教學模式主要有“準備階段”、“本位階段”以及“終尾階段”組成,教學評價主要針對的是學生的示范效果。

1.2、“動作技能”教學模式

“動作技能”教學模式的形成是我國體育院系體操教學模式初步完善的具體表現。上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體育院系逐漸從前蘇聯引進了以動作技能為主的體操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具有典型意義:首先,“動作技能”教學模式的形成幫助我國洗刷了“東亞病夫”的恥辱。上世紀50年代正處于我國新中國成立初期,這時期的張工被稱之為“東亞病夫”,受到世界各國的蔑視。“動作技能”教學模式的應用和發展能強健了中國人的體魄,使得我國在國際競技場上開始以嶄新的面貌出示,這一點受到了當時政府的重視。在當時來看,體育的經濟水平跟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國家的精神面貌、國家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中國運動員在國際競技場上的表現讓我國樹立了良好的精神形象,對于推動我國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動作技能”教學模式是中國從蘇聯引進的教學模式,其以“動作技能”的教學為核心,重點在于推動學生運動技能的提高和發展。再次期間,我國六應該如何更好的貫徹和執行蘇聯的體育教學制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創新,如1953年、1958年和1965年,我國先后不斷派遣留學生到蘇聯學習,并從蘇聯引進著名的專家待我過北京體育大學進行任教。可以說,這一時期我國體育院校的發展均以“動作技能”教學模式為基礎,教學中主要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對體操基礎知識的掌握,并提高學生對基礎技術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動作技能”教學模式的主要核心是教師,主要教學目標是運動技能的傳送,教學模式的統一要求是競技規則。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學生們學習體育和體操的精神十分值得鼓勵,“不拿世界冠軍,死不瞑目,這一代不行下一代,再下一代也要拿”是當時中國體操運動員們的誓言。

1.3、“健身”教學模式的形成和發展

“運動技能”教學模式主要是提高體操運動員的運動競技為技能,其是為體育競技服務的,主要針對是體操運動員。這一時期的體操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歷史性意義和國家性質,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體育發展事業逐漸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就是“健身”教學模式的發展階段。很顯然,這一時期的體育教學其主要目的不再是爭奪競技項目的成功,而是提倡全民體育和健康體育。1995年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指出,將實現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體育發展事業也將會由此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健身”教學模式與傳統的體操教學模式的區別在于,體育教學的目標出現了變化。“健身”教學模式下體育教學的目標分為幾個部分:第一,社會適應;第二,心理健康;第三,身體健康;第四,運動技能;第五,運動參與。這一時期的體育教育相關內容更加豐富,教學評價的方式也更加靈活,教學大綱也不再對教學的主要內容進行詳細和硬性的規定,更多的需要教師根據本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健身”教學模式從1995年發展至今,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健身”教學模式也開始顯現了其中的系列問題。首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存在不相符的情況。根據我國2004年編制的相關教學指導綱要我們可以發現,我國體育院系的體操教學目標應該是加強學生的身體鍛煉,主要鍛煉手段應該以器械鍛煉和徒手鍛煉為基礎,教學內容應該以運動技能、健康和健身等為主,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還要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為學生塑造完美的體態。除此之外,體育教學中教師還要重視提高學生在識記的體育活動中發揮體操技能和手段的能力,并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等。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必然要求教師能夠選取相適應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然而,在我國體育院系的實際教學中,雖然學校的教學目標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但是教學內容卻依然沿用的過去的,這就導致教學內容和目標相脫離,難以達到教學效果;其次,教學脫離現實生活。“健身”教學模式下學生的體育學習不僅與體操事業發展相關,還與學生未來的發展密切相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的時間發展為基礎,根據體操未來的就業和發展情況,結合用人單位對專業人才的標準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做到這一點,教學仍然處于封閉的狀態,與時代接軌的程度不高;再次,教學的內涵不足,學科教學和綜合教學聯系不夠密切。“健身”教學模式下不僅要求學生能夠學習到必要的體操技能,還要求學生能夠獲得全方面的發展,如心理發展、身體發展等,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夠豐富學生的生化知識、生理學知識、運動解剖學知識以及心理學知識等綜合學科知識。然而,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將學科教學和綜合教學相分離,影響了“健身”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最后,教師創新意識不足。教師在教學中經常采取固守傳統的教學觀念,這種觀念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但是從當前社會發展的形式來看,固守傳統智慧限制體操教學的發展,制約教學效果。

2、我國體育院系體操教學模式的改進方向

2.1、基本方向

我國體育院系體操教學模式的改進方向是能夠以培養專業人才為基礎,根據教學發展規律,以體操教學為主要教學內容,結合當前的社會發展實際需求,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較強體操運動技能、身心發展健康的綜合性人才。教學中,體育院校和教師必須要重視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包括學生的未來就業發展、實踐發展、心理和生理發展等等,教師還必須要培養和提高創新能力,堅持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式,促進體育院系體操教學效率的提高。

2.2、具體內容

體操教學的模式創新需要構建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創新教師的教學方法。首先,從教學內容的設計來看,教師應該要重視到健身教學模式下,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動作技能、對知識的掌握以及對技術的掌握,促進學生全身心的發展。動作技能包括騰越、翻騰、懸垂、臥、撐、跑等多種體操動作形式,當然這些運動形式有些能夠促進學生體能的提高,有些則適合于娛樂性的表演。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學目標間進行合理的選擇。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相一致支護,教師還需要重視對教學方法的選取。教學內容的安排為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奠定了知識基礎,但是要切實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體操學習的發展還需要教師能夠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其中,體操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包括“舉一反三法”、“要素合成法”以及“觀摩互評法”等。無論是什么教師方法,教師都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并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在實踐能力、心理素質提高、生理素質提高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當然,與教學相對應的是教學評價。新的時展下,體育院系下體操教學模式的建立還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學評價模式。新時期的教學評價模式應該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角度出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運動技能、實踐技能等的綜合發展。

3、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體育院系體操教學模式經過了“兵操教學模式”、“動作技能”教學模式以及“健身”教學模式三個階段的發展。然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變化,當前我國體育院系體操教學中“健身”教學模式的應用已經無法適當時展的需求,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鄭德梅 劉云飛 單位:湖北十堰市漢江師范學院 中國化學工程第六建設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何波,李治洪,竺從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教學發展的探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1.

[2]馬寧,王拱彪.對我國體育院校(系)體育教育專業體操專修教材的研究[J].體育科技,2013,02.

[3]劉立軍.體操教學能力研究綜述兼定量評價的原則確定[J].當代體育科技,2013,32.

[4]張中喜.我國學校體操教育發展的“瓶頸”及優勢分析[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5,03.

[5]張戈.“合作學習”在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