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法律通識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27 10:41:34
導語:高職院校法律通識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從學生角度看。大學生因為缺乏社會經驗,處于相對的弱勢地位。首先,當遇到常見的消費法律糾紛時,他們往往選擇自認倒霉、忍氣吞聲的解決方式,不知道如何維權。甚至連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了都不知道。其次,當大學生進入實習單位實習或者將來走向正式的工作崗位時,往往都要面臨勞動糾紛問題,面對強勢的用人單位,很容易遭遇各種法律風險,例如人身損害、勞動權益受損等,從而導致他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最后,有些學生因為不懂法,誤入傳銷或者邪教組織,其人身安全受到嚴重損害和威脅。因此,學校開展法律通識教育,能讓學生知法守法,提高法律維權技能,無論是對將來的生活還是工作都有很大的益處。
(二)從學校角度看。首先,學校開展法律通識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校園犯罪率。近年來,高職院校校園中的違法犯罪案件有所上升,有些受侵害者采取了非常過激的方式來處理,引發新的犯罪。這里面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部分學生法制意識不強、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的淡薄。其次,促進工學結合模式在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眾所周知,工學結合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實施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重大舉措。學生是工學結合中最重要的主體,學生權益受損,牽連實習單位,學生和家長方面會產生對實習制度的抵觸情緒,實習單位對校企合作模式也會有所顧慮,這將導致工學結合模式的發展進程受阻。只有強化學生的法律教育與提高預防功能,才能有效保障實習學生的合法權益,使得工學結合模式健康發展。
(三)從社會角度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實現這個總目標,全民知法守法是前提、關鍵。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是建設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因此,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法律素質的提高更為迫切,其法律素質對于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高職院校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現狀
目前,法律通識教育課程越來越受到高職院校的重視,其得到了大力的推行,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情況如下:第一,高職院校中很多公共必修課都涉及一些重要的法律知識。例如,關于憲法以及作為中國公民應享有的最基本權利的法律知識被納入到了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中。關于勞動者權益維護的法律知識被納入到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這門課程中。而關于違法犯罪法律知識被納入到了大學生安全教育這門課程中。這些課程中的法律章節讓課程更完整,從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法律通識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這種混合體設計讓法律通識教育成為這些課程的附屬品,最終被輕描淡寫,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第二,有的高職學院新開了“法律理念與法律意識”等法律通識課程,它主要側重從精神程度上來提高學生對法律的認同,讓學生樹立較高的法律意識,從法律思想和精神方面使學生獲得啟迪。但筆者認為這門課程并不適合高職學生,而更適合本科院校的學生。第三,一般作為高職院校的公共必修課主要有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和大學生安全教育這三門課程。而從事這些課程教授的老師,其專業很多都是非法學專業畢業的。從教師的主體角度上來說,法律通識教育是缺乏專業性的。一部分老師基于自己專業的限制無法從更專業的角度傳授法律知識。這極有可能導致這些課程中的法律知識被弱化。總體上來說,我國高職院校的法律通識教育仍處在探索和實踐階段,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三、高職院校法律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
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理念的提高對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影響很大。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有賴于法制教育,因此,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植應該成為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共同關心的問題和重要的任務。以下對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初步提以下幾點設想。
(一)凸顯法律通識教育課程地位的獨立性。首先,學校要意識到開展法律通識教育的必要性,將法律通識教育課與其他課程獨立開來,形成一門獨立的課程。這是高職院校法律通識課程改革的前提和關鍵。高職院校可以先鼓勵法律教師開設法律通識教育方面的課程,并以全校公共選修課的形式推出,供學生選擇學習。待課程體系逐漸完善后,再逐步向全校公共必修課的方向轉變。其次,法律教師要盡快完善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之前法律與其他課程混合體的設計使法律通識課程的教學內容呈分散狀態,沒有形成完整獨立的體系。因此,法律通識教育的課程名稱、課程性質、具體內容和課程目標等很多方面都需要重新構建。
(二)提高法律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科學性。首先,明確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對象。法律通識課程是面向非法律專業的大學生開設的。而將國際經濟法、經濟法等專業性較強的課程作為法律通識課程來開設是缺乏科學性的。因此,法律通識課程的內容應以基礎性法律知識和法律理念的普及為主,不應涉及專業性很強的法律知識。其次,明確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名稱。例如,有些高職院校開設“生活中的法律常識”,這樣的課程名稱好像更能體現法律通識教育的本質,而且名稱相對科學些,更接地氣些。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生活中的法律常識”這門課程又沒有體現出專門為大學生量身定制的色彩。筆者認為,確定一個合適的準確的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名稱是完善這門課程的重要點睛之筆。最后,明確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目標。課程目標是課程建設的靈魂,它決定了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的組織形態、教程的安排、課程標準的制定等。法律通識教育不僅是對非法律專業學生一般基礎性的普及法律知識,重點應放在提高法律維權的技能上,但又要注意避免機械的、專業化的訓練。從更深層上來說,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提高學生法律風險防范能力,增強學生法律維權技能,這才是法律通識教育的最終目標。
(三)注重法律通識教育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課程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載體和保證,課程內容的確定要以課程目標為核心。因此,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內容一定要具有實用性和可發展性。筆者認為,勞動維權方面、投資方面、消費維權方面、婚姻方面的法律知識以及侵權方面的法律知識,應該成為高職院校法律通識教育的主要內容。其中,勞動維權方面的法律知識是為高職學生在企業實習和將來工作服務的。投資方面的法律知識是為高職學生在校或將來自主創業服務的。而消費維權方面的法律知識、婚姻法方面的法律知識和侵權方面的法律知識都是高職學生在校和將來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法律知識。從學科知識的角度分析,這些課程內容更能體現法律知識的工具性,使高職學生基本完成法律維權知識的儲備。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分析,無論學生是在學校還是在將來的生活工作中,這些都是常用好用管用的法律知識。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法律知識基本能滿足學生終身學習法律的愿望和學習法律能力的培養,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
(四)加強法律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組織的多樣性。目前,相對專業教師,高職院校法律教師的數量是非常少的。面臨短時間法律教師數量的短缺問題,讓少數的法律專業教師承擔全校的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任務是不可能的。其解決的方法,一是加快培養和擴建一批專業的法律教師隊伍。二是加強法律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組織的多樣性。例如,高職院校應多請一些法律學者來校作學術報告,通過學術報告會可以加強學術交流,促進交叉學科的發展,對提高教師和學生的法治觀念都能起到重要作用。或者請一些有實踐經驗的律師來校開講座,從而形成一個多方位的教學模式。讓聽報告和講座成為考核學生的一個重要的指標。最后,在教學模式上,可將法律通識課程以慕課形式呈現,大部分時間讓學生到網上自學做題,并結合少量合理的課堂探討,從而有效解決高職院校法律教師緊缺的壓力。
綜上所述,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基本上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其中認識到法律通識教育有必要與其他課程獨立開來是課程建設的前提和關鍵,這需要學校和法律老師的共同努力。
作者:李姜紅林富威單位: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學院通識教育論文
- 下一篇: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論文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