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實施途徑研究
時間:2022-10-09 08:47:36
導語: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實施途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高職院校積極探索并實踐通識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在校學習質量,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對提高高職人才培養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開展通識教育途徑的可行性研究,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能夠促進學生在智力、體力、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均衡發展。
關鍵詞:通識教育;高職院校;可行性研究
一、課題研究背景與現狀分析
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也稱“通才教育”。是一種基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的教育。它起源于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隨著近代機器大工業發展,社會分工不斷細分,新的職業崗位不斷涌現,對大學(特別是技術學院)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促成了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的反思。20世紀初期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首次提出“通識教育”一詞并應用于高等教育領域。美國哈佛大學委員會在1945年發表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的報告書,將通識教育定義為“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首先作為人類的一個成員和一個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它能夠“賦予人們在生活中必備的各種知識、能力、思考、信念、修養以及培養情感和智力全面發展的人”。國內的教育先賢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已經看出了純粹的專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缺陷。開始呼吁在大學推行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的通才教育,如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提倡“溝通文理”;梅貽琦在清華大學明確提出“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的觀點;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追求“養成宏正通達之士”的目標;邏輯學家、哲學家金岳霖則倡言“所有的人文學科都應該豐富年輕人的性格”等等,都可以說是早期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啟蒙。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一起構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全部內容,已成為國內大學教育教學的一種通行做法。通識教育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已形成國內教育界的共識。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國家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以來,作為國家高等教育的一個新類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得到了迅猛發展。短短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就已經穩穩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為國家培養了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正是由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跨越式發展,對職業教育理論研究滯后于教育實踐的發展。在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我們通過對畢業生的走訪調查,發現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普遍不理想,不能適應工作崗位變遷和職業遷移的學生不在少數。這與我們職業院校長期以來,片面強調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忽視人文教育、職業素質教育養成有很大關系。當前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就業情況,已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來自麥可思的《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就業質量折射出高職畢業生職業吻合度較低、離職率較高、工作換崗率較高。毋容置疑,高職專業化教育模式在國家工業化初期,對經濟社會發展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其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把學生的學習囿于一個狹窄的專業知識領域,片面追求生產技能的掌握,教育的主旨是追求把學生當成工具人來培養。而不是作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來培養。隨著社會生產技術的發展進步,高職的專業本來就很難跟得上社會職業變化。加上專業教育模式不能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來考慮學生成長。因此豐富高職教育內涵,改革高職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通識教育成為了高等職業院校的首選。但國內部分高職院校在探索與實踐通識教育的過程中,可能是由于高職院校對通識教育理念存在認識的誤區,造成實施通識教育的成效不大。一是課程設置簡單、僵化,不注重創新通識教育的有效形式,形成與專業教育爭奪有限教育資源的矛盾,反而不受到師生待見。開展通識教育沒有足夠的時間,只能是流于形式;二是營造通識教育的校園文化單調,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不注意添加通識教育元素,營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精神氛圍。職教文化與技能文化相互脫節,體現不出通識教育的高職校園文化特色;三是通識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實行彈性學分制操作性不強,很多高職院校還停留在口號上,師生對通識教育情境創設積極性不高,對選修課的考核往往只以考試為主的終結性評價,未能建立有效的通識教育效果評價機制;四是教師隊伍水平不能滿足通識教育要求,由于高職通識教育起步較晚,認識還有待提高,通識教育經驗的累積不足。致使教師的學識和水平達不到通識教育的目的要求,無法在專業教學中滲透通識教育。學校也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在一段時間以來,通識教育師資隊伍一直都是制約高職通識教育展開的瓶頸。總而言之,高職院校對于通識教育的認識和實踐,基本上說還處于破題階段。本課題通過對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現狀分析和對策研究,旨在結合高職學院實際,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方式,努力探索高職院校開展通識教育的有效途徑,力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有所突破,達到在傳授給學生就業本領的同時,也能傳授給學生在今后個人發展中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本課題研究是通過對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實施現狀進行梳理、考察和反思。在進一步領會“通識教育”的要義之后,按照高職教育教學規律,在教育理念上明確培養目標是完整的人。把通識教育融入辦學理念之中,營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校園文化,同時又引導教師適應時代要求更新觀念、轉變思路,靈活設計課程模塊,創設具體典型的行為情境,注重在精神氛圍的營造和知識結構的均衡,建立多元化的通識教育評價機制,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和探究精神,學會理解和包容。從而為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供一定的借鑒和理論指導。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及可達到的目標
1.研究制定通識教育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和探究精神,學會理解和包容,成為一個充分享受工作和生活的社會人。
2.研究構建通識教育的教學模式———選修課程選取“少而精”,重視現有的教學載體對學生進行滲透教育。
3.設計通識教育具體典型的行為案例———透過情境,幫助學生挖掘獲取知識和經驗的過程和細。4.建立多元化的通識教育評價機制———實現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四、課題研究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在高職院校實施通識教育要力戒形式主義和外在的機械模仿。因此,如何結合高職教育自身特點,實施通識教育,積極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成人與成才的辯證關系,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人”的全面發展觀,促成學生在校期間有意識完善人格,培養個性,挖掘潛能,對未來就業和職業發展有更的理性認識和實踐積累。這也是本課題研究的價值所在。
1.擬突破重點:把握高職院校通識素質教育的規律和特點,結合高職院校實際,積極探索高職生通識教育的方法和途徑。以學生為本,從資源開發、教學設計、校園環境、行為設計、考核評價等多方面入手,實施通識教育自然滲透,切實增強通識教育的實效性。
2.擬突破難點: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要取得實效,關鍵在對人才培養目標與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有著更開放、更全面的理解和認識。基于學校歷史文化傳統和高職專業特色,積極探索有效的通識教育途徑和方式,形成常態化、長效化的學生通識教育課堂教學機制。這是本課題研究要突破的第一個難點。當前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偏重對學生的專業技能考核評價,未能建立有效的通識教育效果評價機制,許多院校尚處于理性認識和探索階段,能夠形成對學生發展素質的導向和引領作用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還不是很多。亟待建立一種科學、完善的通識教育評價機制。這也是本課題研究要突破的第二個難點。
五、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
1.利用現有的可用載體實現對通識教育思想的滲透。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構建,不是簡單的“文學理、理學文”的知識補充,不是要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擠占有限的專業教育資源。
2.具體典型的行為設計,增強了通識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能夠幫助學生挖掘獲取知識和經驗的過程和細節,而非簡單的“擴大”一點學生的興趣和知識面。
六、結論
通識教育是一種理念,必須是貫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始終,絕不是一種課程體系。它重視滲透于專業教學中職業素質的養成,當然更少不了“潤物細無聲”的校園文化熏陶,在極力倡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當下,高職院校只有順應時展潮流,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式,為社會培養心智健全的合格人才,才能不辜負自身肩負的使命。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在高職院校開展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是一種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創新素質培養和創新能力訓練的途徑。
作者:曾曉輝 黃金萍 單位:江西應用工程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智.通識教育與高職人才[N].南方日報,2005-02-02.
[2]彭潔云,周凱.大學生通識教育陷入困局[N].中國青年報,2008-05-14(6).
[3]黃俊杰,李發萍.高職院校通識教育應體現高職特色[N].中國教育報,2010-03-25(2).
[4]候鋼.用通識教育培養具有多元思維能力的創造性人才[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
[5]梁道華.高等職業院校通識教育體系構建與實施[J].保山學院學報,2010,(5).
- 上一篇:通識教育視野下大學體育教學改革探討
- 下一篇:高校圖書館通識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