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寫作與溝通課程研究

時間:2022-07-16 11:13:27

導語:通識教育寫作與溝通課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識教育寫作與溝通課程研究

一、通識教育的內涵

近年來通識教育已經越來越多的引起國內高校的熱議和關注。國家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探索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寫作溝通課程作為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的一門全校性通識教育能力培養課,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重要作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但是,原來的課程知識體系已經越來越不適應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也不適應逐步變化的生源素質。因此,有必要對原有的寫作與溝通課程知識體系進行重構,以適應現階段用人單位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要。通識教育課程的特殊性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通識課程的性質而言,是意在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能力、適用于各類專業的普及性質的課程。其次,從通識課程的目標而言,通識課程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最后,就通識課程的內容設置而言,關注的重點是與學生的全面發展緊密相關的各領域的知識與能力。總之,通識課程要求學生在專業課程之外,知識視野更加開闊,從而真正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

二、寫作與溝通課程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課程教學是全面育人的重要環節,但目前的寫作與溝通課程卻并未能將知識、素質、能力三個部分有機地整合在一體。諸如教師“滿堂灌”的現象和學生不參與教學的現象依舊存在。問題根源在此前的課程知識體系未能準確的針對現階段高職教育階段學生的實際需求與知識基礎,無法有效地將學生組織到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獲得感。1、課程知識體系陳舊。此前的課程知識體系中以傳統的公文寫作與課文鑒賞為主,脫離了大部分學生的實際需求,實用性不強。學生對所講授的公文寫作知識缺乏足夠的興趣。而且對大部分學生而言,學習公文寫作本身就超出了他們日后就業的實際需求,自然缺乏學習的動力和興趣。此外,由于原有知識體系結構中大量強調寫作規范、寫作概念等純理論性的內容,未對學生的全面素質的提升做出要求,沒有突出素質與能力的全面提升。導致學生對枯燥的理論學習產生倦怠,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2、教學方式單一。原有的教材中大部分內容均為枯燥的理論知識,而教師在沿用傳統的授課方式進行授課的過程中,沒有注意與學生進行交互,只是單純的以講授為主,師生缺乏相應的互動,所以形成了教師的“一言堂”,導致課堂教學的效果不佳,無法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進程。

三、寫作與溝通課程知識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

2016年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提出了“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方案,把各專業的課程劃分為通識課、專業課、個性培養課和創新創業課四大類,真正的從人才培養方案的層面重視通識教育課程,要求把已開設的各門公共基礎課經過整合形成通識課程知識體系。寫作與溝通課程被劃分為通識課程范圍,要求課程知識體系構建在通識教育背景下開展。1、知識體系構建的基本過程在教學內容上以語文應用能力訓練為主,貫穿人文素質的培養;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求“以能力為目標,以活動為載體”。在提高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同時,兼顧學習能力、思辨能力、協作能力、組織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在課程知識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刪除了與高職院校學生實際生活脫節的部分,譬如“公文寫作”的部分內容,減少了文學作品閱讀鑒賞部分的內容。有意識的增加了求職就業文書、人際交往溝通常識、職業禮儀常識等更具有實用性與趣味性的知識內容。同時勉勵教師積極參與多媒體教學、混合課程等多種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課程參與度。2、基于高職學生情況實際的構建理念從學情分析角度來說,高職學生普遍文化課基礎相對薄弱,對理論教學的學習興趣不濃。因此,在課程每單元開頭均設計了相對應的課堂實踐活動,力求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后的工作環境,盡可能地減少枯燥的單方面的理論灌輸,減少講授課時,加大對學生實際能力的鍛煉與培訓。從而達到能力訓練要求的“實戰化”、“綜合化”、“團隊化”。寫作與溝通課程在知識體系建構中緊緊圍繞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提煉出職業院校學生切實需要的語言應用方面的核心能力即:應用文閱讀和寫作能力、人際交流溝通能力、綜合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

四、寫作與溝通課程知識體系的核心內容

寫作與溝通課程的目的在于提升高職學生從事各項工作所需要的基本寫作能力和溝通能力。重點對學生工作必須的寫作能力、閱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人際交流溝通能力等核心能力進行訓練,從而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體內容就是,使學生了解應用文書寫作基礎知識,提高應用文寫作能力;提高人際交流溝通能力;提高主動學習、團隊協作、組織協調等綜合工作能力和素質;從而為專業課的學習和未來踏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基于上述原因,寫作與溝通課程提出了“應用寫作+人際溝通+綜合實踐活動”的知識體系,以模塊化教學的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擴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1、應用寫作模塊。“應用寫作”部分以學生求職就業過程中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設計了“求職應聘文書寫作”、“工作匯報文書寫作”等模塊,摒棄了之前以公文寫作為主的體系。如在“求職應聘文書寫作”模塊,具體介紹了自薦信、簡歷的制作方式;面試的基本知識;招聘啟事、企業簡介的相關知識內容,十分貼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需求。由于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在制作求職簡歷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常識性的錯誤,導致與就業機會失之交臂。因此,本知識模塊有力地助推了高職院校學生的求職競聘能力。2、人際溝通模塊。“人際溝通”模塊立足于學生長期在校園內生活學習,普遍缺乏對社會人際溝通相關知識了解的實際情況。因此在此模塊介紹了相關的人際溝通交往的基本常識和相關禮儀。如“個人形象禮儀”、“餐飲禮儀”、“接待禮儀”、等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內容,既不脫離實際生活的需要,又具有一定的知識性與趣味性,可以促進高職院校學生自我涵養的提升,綜合人文素質的養成。3、綜合實踐活動模塊。實踐性教學是高職院校各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不但可以培訓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在課程體系構建中專門設計了綜合實踐活動模塊。以“實戰化”的形式,針對每一章節的理論內容,設計相應的課堂實踐活動。如在“求職應聘文書寫作”模塊,設計“組織開展企業招聘會”的綜合實踐活動;在“會議組織”模塊設計“企業模擬年會”活動等。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之一就是大部分學生對純粹的理論教學不感興趣,但是他們往往活潑好動,喜歡參與各類活動。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設計相關模擬課堂實踐活動。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鍛煉了自身的溝通協調能力、相應的應用文寫作能力等綜合素養。參與度高、課堂效果好、學生的獲得感強,更符合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學情實際。

綜上,通識教育背景下的寫作與溝通課程構建出“應用寫作+人際溝通+綜合實踐活動”的知識體系,有效地提升了寫作與溝通課程的教學效果,改善了傳統的教學手段,使寫作與溝通課程的特點得到了充分發揮,助力于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全面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從而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學生。

【參考文獻】

[1]楊濯.通識課程設置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江蘇開發大學學報,2014(12).

[2]王鈺亮.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創新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1)49.

[3]王周鎖;張曉林;張中世;張偉.新時代高職院校強化通識教育的意義與策略[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

[4]張壽松.大學通識教育論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魯明亮;馬麗娟.通識教育融入高職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J].2018(23).

[6]杜鵑.通識教育理念下高職語文人文素質培養的思考[J].語文建設,2013(7).

[7]鄧曉婷.以基本就業技能為導向的高職通識課程改革探討[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8).

作者:史欣博 趙新戰 屈波 單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